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及方案设计论文(实用3篇)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及方案设计论文 篇一
标题: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是指将不同的网络接入技术整合在一起,提供统一的接入服务。本文将介绍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同时,我们还将提出一种针对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方案设计,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关键词: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方案设计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需要同时接入多个网络,例如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网络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应运而生。
一、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1. 早期的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
早期的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中继器和网关实现的。这种技术虽然能够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但存在性能低下和扩展性差的问题。
2. 现代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
现代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虚拟专用网络(VPN)、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这些技术能够实现灵活的网络配置和管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应用
1. 企业网络接入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多种网络的接入,提供统一的网络服务。例如,企业可以通过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将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网络整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管理和控制。
2. 公共机构网络接入
公共机构需要同时接入多个网络,例如政府机关、学校和医院等。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可以帮助公共机构实现多种网络的接入,并提供高效的网络服务。
三、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方案设计
在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方案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架构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规模,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包括网络拓扑和设备部署等。
2. 网络配置和管理:采用虚拟化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网络的灵活配置和智能管理。
3. 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安全加密和冗余备份等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网络接入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环境特点,设计合理的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方案,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及方案设计[J]. 通信技术,2022,15(2):30-35.
[2] 王五,赵六. 现代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信息科学,2022,18(5):78-83.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及方案设计论文 篇二
标题: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介绍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和挑战,并提出一种基于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物联网方案设计,以提高物联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关键词: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物联网,方案设计
引言: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了实现物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中。
一、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
1. 智能家居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可以帮助智能家居设备实现统一的接入和管理。例如,通过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安防等设备。
2. 物流和供应链
物联网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可以帮助物流公司和供应商实现多种网络的接入,并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
二、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挑战
1. 网络安全性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需要具备强大的安全性能,以保护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2. 网络扩展性
物联网中的设备数量庞大,网络扩展性是一个关键问题。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需要能够支持大规模的设备接入,同时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
三、基于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物联网方案设计
在基于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物联网方案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架构设计:根据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包括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等。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提供的网络服务,对物联网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高物联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3. 安全保障:采用安全加密和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障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结论: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物联网服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物联网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合理的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方案,以提高物联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J]. 通信技术与应用,2022,15(3):45-50.
[2] 王五,赵六. 基于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物联网方案设计[J].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022,18(6):65-70.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及方案设计论文 篇三
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及方案设计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各大运营商开始建设“全光网络”,力求用最低的成本构建一个从电信机房到用户的全光网络,在该网络中光纤接入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在用户驻地网建设过程中,各种新型综合接入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普遍青睐的技术,本文将会对PON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在FTTx网络建设模式中的特点给予介绍,以更好的推动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方案设计论文
前言
随着我国通信网络的发展,根据接入物理媒介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无线接入和有线接入两种主要的模式,而后者又可以划分为铜缆技术和光纤技术。目前,我国大部分接入网络媒介还在沿用铜缆技术,但是随着新型综合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干网开始朝着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的方向发展,而且铜缆技术逐渐被PON技术所取代,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驻地网技术的发展。
1PON技术基础
目前,电信运营商为了为了用将少的运营成本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无源光纤网络(PON技术)是1987年由英国电信公司提出的,该设计的提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络的灵活性。PON技术中不包含任何有源器件,从而具有安装维护方便、价格低等特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的首选,图1描述的是PON技术结构流程图。
2PON技术的类型及优势
2.1PON技术的类型PON技术的类型是指借助光配线网(ODN)中不含有电子电源及任何电子器件的网络。ODN内部全由光分路器(Splitter)等线缆及无源器件组成,而一般不会采用有源电子设备,因为他们的成本相对较高。常见的PON技术类型主要包括APON、BPON、EPON、GPON、WDM-PON等。目前,APON/BPON、E-PON、GPON开始在我国商用化,而且他们具备各自的优点,通常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差异表现在二层技术的差异。2.1.1APON/BPON技术APON又被称之为ATMPON,其一般是由FASN机构制定的PON规范,在该技术中所采用的二层信令协议为ATM。随着APON技术的发展,FSAN又将APON改称为BPON。此时的APON/BPON均是以ATM协议为主要载体,并借助下行622M或155M等速率来对ATM单元进行持续性信息发送,同时也可以将专用物理层OAM信元输入到相关数据流之中。而上行一般依借助突发的ATM信元进行数据流的传播,而且任何一个53字节长的ATM信元都要求在其开头增加一个3字节的物理层,以实现突发接收和突发发送等功能。但是APON/BPON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技术复杂、宽带不足、承载IP业务效率低、价格高等问题,从而在市场上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开始慢慢的淡出人类的视野。2.1.2EPON技术EPON技术主要是借助光纤PMD和无源分光器来实现无源光纤传输和点对多点技术。EPON技术具有的特点包括:在链路层引入了以太网协议、在物理层引入了PON技术,而且能够借助PON技术所具备的拓扑结构来实现以太网的接入。EPON技术对同城广域网和城域网的连接性及操作性进行了优化,而且又引入了以太网和无源光网络等技术来实现低成本运行,因此逐渐发展成为广大用户比较青睐的一种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2.1.3GPON技术GPON技术又被称之为ITU-TG984,该技术具有效率高、带宽高、覆盖范围广、用户接口多等特点,因此开始被运营商广泛应用。GPON技术是用于实现综合接入网技术综合化、宽带化比较常用的一项技术。GPON技术是2002年9月FSAN组织提出的,并于2003年3月在ITU-T基础上制定出了I-TU-TG984.1和ITU-TG984.2。2004年2月和6月又实现了ITU-TG984.3标准化,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GPON技术标准。2.2PON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光纤网络技术的发展,PON技术在业务承载、带宽升级和无源网络维护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在接入网层面,由于不同类型客户所承载的业务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目标客户分布较为分散,导致光纤和铜线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虽然有些企业相对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商业街预先配备了光纤和管道铺设,但是在进行光纤调度、光纤建设和业务配置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从而导致无法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网络资源。而PON技术在上述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①PON技术中的分光器技术确保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网络,而树型拓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网络拓扑,其不仅能够有效节省接入段光纤资源,而且还能还可以为运营商大面积布网提供一定的便利,从而使网络资源快速接入新客户。②PON技术技术具有多业务支持功能,其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的业务需求,而且PON技术还能够为用户提供目前比较流行的业务接口,从而更好的实现与广大用户的无缝对接。PON技术是一种统一的、完善的接入平台,并逐渐发展成为接入层的主要技术。
3基于PON技术的FTTx网络建设模式研究3.1FTTx的定义
FTTx技术在接入网络光纤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应用范围逐渐从区域机房的端设备逐渐发展成为用户终端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用户端设备为光网络终端(ONT)或光网络单元(ONU),而局端设备为光线路终端(OLT)。通常情况下,根据用户与光纤之间的距离大小,可以将FTTx技术分为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和光纤到用户(FT-TH)技术,现对其进行一一的介绍。(1)光纤到路边(FTTC)。目前,该技术主要是为住宅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通常需要将OUN设备安装到路边机箱,借助OUN中的同轴电缆来实现双绞线或CATV信号的传送。(2)光纤到大楼(FTTB)。其一般是在目标楼层的合适位置安装ONU设备,借助ONU设备来向用户提供电子商务、高速数据、视频会议等服务。(3)光纤到用户(FTTH)。ITU-T认为光纤到用户(FTTH)技术的应用范围一般是从光电转换器到用户桌面之间低于100m的范围,并未广大用户提供相应的宽带服务。但是在FTTH中引入WLAN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网络技术的应用。3.2FTTB典型线路段模型及建设模式FTTB典型模型构建主要目的是以最少的网络单元来更好的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而网络单元一般包括无源和有源设备。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用户与运营商直接的网络单元比较多,这样就无形之中增加了网络的故障节点,导致网络安全性变差。从目前的市场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发展情况来看,FTTB现在偶尔在商业楼宇使用,新建楼宇及住宅基本都用使用FTTH模式。而FTTB和FTTH的主要区别在于光纤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不同,FTTB模式一般是在楼道内作为终端,而FTTH是用户家中或用户门口作为终端。FTTB(光纤到大楼)主要是指外线光缆从驻地网机房开始被引入到用户所在的梯位配线箱中,并连接至箱体内的ONU。接下来,又从ONU开始逐渐传输至各楼层配线箱中,然后达到用户室内信息面板,该过程中的传输介质均选择了五类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用户密度较大或者较高的楼层,一般需要安装多台ONU或多个梯位配线箱,FTTB典型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3.3FTTH典型线路段模型及建设模式FTTH(光纤到用户)通常是直接将OUN放置到桌面上,而且在OUN上行侧的全过程均选择光纤作为传输媒介,FTTH(光纤到用户)的建设模式图如图3所示。在此模式图中,梯位配线箱选择了分光型配线箱,其多用于分光器的安装、外线光缆的溶接与成端等。在FTTH中,因为不需要配备OUN等有源设备,从而避免设置保护接地、设备引电等措施。FTTH模式下的梯位配线箱要按照要求对箱体内部线缆的线路走向进行搭配,并适当的留出分光器扩容空间。在对梯位配线箱进行安装时,要对其后期布线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溶接与冷接的操作空间等因素。在FTTH模式下,楼层配线箱主要目的是对线缆实施管理。如果将皮线光缆应用到垂直部分,此时的楼层配线箱就好比一个过线箱,其只具有线缆固定及预留的效果,但是如果将常规型号的光缆应用到垂直部分时,则楼层配线箱不仅具有线缆固定及预留的效果,而且还能够用于入户皮线光缆与常规光缆的接续作业。
4光配线网(ODN)网络模型规划
ODN网络一般是指位于ONU与OLT之间的无源光缆网络,其一般是由不同类型的光缆配线设备、光缆媒介及分光器组成。ODN网络的主要组成要素包括:①FP点:其属于主干光节点,主要是配线光缆与主干光缆之间的交接点。②AP点:其属于用户光节点,主要是入户光缆与配线光缆之间的交接点。③DP点:其属于配线光节点,主要是引入光缆与配线光缆之间的交接点。无源器件是ODN网络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分光器设置的好坏将会直接对网络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光分路器的覆盖范围及带用户数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根据实际用户数量、引入光纤数量及单用户带宽为依据,来对分光器的位置及范围进行有效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当驻地网内部潜在用户低于100户时,往往不需要安装分路器,当用户在101~600户,需要安装一个光分路器;当用户超过600户时,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装多个光分路器。
5结束语
在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针对性的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并根据用户与光纤之间的距离大小,来选择与对对应的建设模式和设计方案,从而为每位用户提
供所需要的网络资源,以推动我国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参考文献
[1]林威.驻地网综合接入技术研究及方案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4,6(8):102~103.
[2]温伟军.浅谈光纤驻地网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6,2(11):54~55.
[3]贾明.零星驻地网小区DP点设计优化思路探讨[J].电信快报,2016,3(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