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及教案(优选5篇)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及教案 篇一:探索水的性质
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探索水的性质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活动准备:玻璃杯、水、冰块、纸巾、塑料容器、吸管、碗、食盐、砂糖、食用油等。
活动步骤:
1. 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形态和颜色,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水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 给每个幼儿发放一杯水,让他们仔细观察水的表面,提问:水的表面是平的还是凹凸的?
3.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冰块变化的过程,提问:冰块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4. 给幼儿提供纸巾,让他们观察纸巾吸水的过程,提问:为什么纸巾能吸水?
5. 将一些水倒入塑料容器中,让幼儿用吸管吹气进去,观察水的变化,提问:为什么水会溅起来?
6. 给幼儿提供碗和一些食盐、砂糖,让他们将食盐和砂糖分别加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提问:为什么水变成了这个样子?
7. 给幼儿提供一些食用油,让他们将食用油加入水中,观察水和油的变化,提问:为什么水和油不能混合在一起?
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水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水的图片或水的实物,引导幼儿讨论水的性质和特点。
2. 观察实验:根据活动方案的步骤,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和体验水的性质和特点。
3. 讨论总结:在每个观察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
4. 概念解释:根据幼儿的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水的性质和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概念解释。
5. 拓展延伸: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制作水循环模型或水的变态实验等。
6.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评估方法: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听取幼儿的回答和讨论,进行口头评估。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及教案 篇二:动物的生长发育
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动物的生长发育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活动准备:图片或实物资料,如小鸟孵蛋的图片、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图片等。
活动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讨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观察实物:给幼儿展示小鸟孵蛋的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小鸟孵蛋的过程,提问:小鸟是怎么孵出来的?
3. 观察图片:给幼儿展示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图片,让他们观察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提问: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
4. 讨论总结:在每个观察实物或图片的过程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
5. 概念解释:根据幼儿的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进行简单的概念解释。
6. 拓展延伸: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制作小鸟的巢穴模型或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等。
7.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讨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观察实物或图片:根据活动方案的步骤,给幼儿展示小鸟孵蛋的图片或实物,以及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和思考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3. 讨论总结:在每个观察实物或图片的过程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
4. 概念解释:根据幼儿的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进行简单的概念解释。
5. 拓展延伸: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制作小鸟的巢穴模型或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等。
6.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评估方法: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听取幼儿的回答和讨论,进行口头评估。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及教案 篇三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师:为什么刚才在红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线,而现在加了沙子却可以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图片)我们请小图片来帮个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的呢?
师: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对呀!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红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及教案 篇四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开展自然测量这样的教学活动,整节课主要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并不是老师教一不,幼儿学一不,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尝试发现,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节课老师只是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
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活动的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看、想、说、做,这就充分发挥了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及教案 篇五
1、关心树朋友的变化,学习比较、概括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明显特征。
2、活动中能积极交流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ppt、各种树叶
一、说说树朋友的变化
1、最近我们都在观察了解你的树朋友,那就说说你的树朋友吧!
(通过已有经验回忆,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诗歌小结(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树朋友的变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议议两类树的不同
1、刚才有的孩子说树朋友落叶了,那你们的树朋友是不是都落叶呢?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2、听听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话。
3、你能听出落叶树和常绿树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交替是什么意思?
(关注孩子们的倾听理解能力。)
三、找找两类树叶的不同特征
1、这些树叶你们都认识吗?这三片落叶树和三片常绿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观察要素:
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是否指向-----类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叶树和常绿树不同特征。
4、验证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结:如果看到树叶比较薄、暗、脆的树叶可能是落叶树;比较厚、亮、韧的树叶可能就是常绿树。
(由于孩子们是针对具体的树叶进行比较,挑战点是对两类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四、延伸教学
你对树朋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出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探索活动做好延伸。)活动点评金晓燕执教的集体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则激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深入观察、细腻体会、专注探索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不同,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高科技媒体将灵动的ppt、悠扬的散文诗作为手段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动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