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导游词(精简4篇)
侗族鼓楼导游词 篇一
欢迎大家来到侗族鼓楼!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独特而美丽的建筑。
侗族鼓楼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是由几十根巨大的木柱支撑起来的建筑物,外形犹如一个高大的鼓。这座鼓楼建筑精美,独特的木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侗族鼓楼的主体结构由四根巨大的柱子组成,象征着侗族鼓舞的四个基本舞步。这四根柱子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鼓楼的顶部有一个巨大的鼓,每天都会有侗族人民在这里表演鼓舞,为游客们带来欢乐和震撼。
鼓楼的内部设有多层楼梯,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楼梯一层一层地上到鼓楼的顶部。在顶部,您可以欣赏到整个鼓楼的壮丽景色,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周围美丽的侗族村落和壮观的自然风光。
在鼓楼的底部,有一个小型的侗族文化展览馆。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侗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展览馆内展示了侗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乐器等,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果您还有时间,我还推荐您参观附近的侗族村落。这些村落保留着传统的侗族建筑和生活方式,让您更加亲近自然和民俗文化。您可以欣赏到侗族人民的歌舞表演,品尝到正宗的侗族美食,还可以亲自参与到侗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中。
侗族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贵州旅游的一大亮点。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留下美好的回忆。
谢谢大家!
侗族鼓楼导游词 篇二
大家好!欢迎来到侗族鼓楼!我是今天的导游,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
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象征,也是他们信仰和生活的核心。它是由几十根粗壮的木柱组成,外形犹如一个高大的鼓。侗族人民相信鼓楼是神灵和祖先的居所,他们会在这里举行各种仪式和庆典,祈求丰收和平安。
鼓楼的主体结构由四根巨大的柱子组成,象征着侗族鼓舞的四个基本舞步。这些柱子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而稳定的结构。据传,这些柱子是由当地的木匠们亲手雕刻而成,他们用心灵和智慧将侗族文化凝聚在每一根柱子上。
鼓楼的顶部有一个巨大的鼓,它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祈福的重要工具。每天都会有侗族人民在这里击鼓舞蹈,奏响美妙的乐曲。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侗族鼓舞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朝气。
鼓楼的内部设有多层楼梯,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楼梯一层一层地上到鼓楼的顶部。在顶部,您可以俯瞰整个鼓楼的壮丽景色,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周围美丽的侗族村落和壮观的自然风光。这里是拍摄美丽照片和记录珍贵回忆的绝佳位置。
如果您对侗族文化感兴趣,我还推荐您参观附近的侗族村落。这些村落保留着传统的侗族建筑和生活方式,让您更加亲近自然和民俗文化。您可以欣赏到侗族人民的歌舞表演,品尝到正宗的侗族美食,还可以亲自参与到侗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中。
侗族鼓楼是一座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建筑,它见证了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情。祝大家在侗族鼓楼的旅程中度过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谢谢大家!
侗族鼓楼导游词 篇三
走进侗乡,不论向哪个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象征民族团结、吉祥兴旺的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它古朴端庄、雄伟壮观,集宝塔和亭阁的优雅于一身,全部纯杉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运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牢固而谨严。每层檐口采用我国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艺术,数百年不斜不朽。顶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芦,阳光照射,耀眼生辉;翘角上雕塑的禽兽饰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层檐多施彩绘,玲珑雅致,五彩缤纷。其顶层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则由主事击鼓聚众,决策定夺。
侗族的鼓楼,在《北史》卷就有侗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的记载。《唐书》、《梦广杂著》等古代文献中,均对侗族的鼓楼有较详细的描写,“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由此可见,鼓楼史侗家人集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活动场所,是他们喜爱集群社会生活最明显的体现,更清楚地展示了以原始鼓楼文化的情景。
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都爱聚集在鼓楼,吹起芦笙曲,弹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楼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欢笑。著名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调”,就是在这里得以完善和提高,为填补祖国音乐艺术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侗族鼓楼文化的最好见证。
我常想,侗族人民为什么对鼓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建造鼓楼格外热心?不论工程多大,耗资多少,都是侗民自愿捐款、捐料、捐工集体修建。鼓楼建成后,要推选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壮年人看护,每天把鼓楼打扫得干干净净。炎炎夏日,将一桶桶清泉水挂在楼柱上,供人们解渴;隆冬岁月,则燃起篝火,使鼓楼里温暖如春。
鼓楼,连着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来,鼓楼作为历史的证人,一直和侗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包含着侗家人的无数辛酸和欢乐。有首侗歌是这样唱的:“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没处寻欢乐,高高的杉竖起鼓楼架哟,有了聚集的场所有了欢乐的歌……”
我虽是汉人,却生长在侗乡,是鼓楼里的山歌把我养大,自然对鼓楼有着深深的眷恋。无论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我的生活,激励我迈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侗族鼓楼导游词 篇四
鼓楼是旧时天津"三宗宝"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紧邻闻名遐迩的广东会馆,周围与国内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宫、吕祖堂等景点相辉映,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已完成主体修复工程的鼓楼时常举办各种展览,如本市危改展览,天津住宅发展史展览。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几个历史时期本市住宅的发展变迁史,除此还开辟了天津风貌和名人名居展览。集中展示了70多处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历史上的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历史上,天津鼓楼曾两建两拆。公元1420xx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0xx年(
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
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承。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xx年11月25日开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为20xx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