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导游词讲解【经典6篇】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篇一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古老而又神奇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水利工程的活化石”。
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李冰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师。他根据四川的地理特点,利用岷江和大渡河的水力,成功解决了四川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被封为“水利之神”。
都江堰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分别是岷江渠和大渡河渠。岷江渠是主要引水渠道,它从岷江引水,经过峡谷和山脉,最终引入成都平原。大渡河渠是副渠道,主要负责调节水位和排除洪水。
都江堰的设计和建造非常精密,工程规模庞大。整个工程采用了坝、堰、闸等多种构筑物,以及大量的石头和土壤来加固。这些构筑物不仅保证了水的平稳流动,还能够调节水位和排除洪水,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了解决水灾问题,都江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灌溉农田。通过引水渠道,水能够平均分配到农田中,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营养。都江堰的灌溉系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奇迹,对于发展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天,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古代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你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希望大家在都江堰的旅行中,能够感受到这座古老工程的魅力和伟大。谢谢大家!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篇二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古老而又神奇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水利工程的活化石”。
都江堰是由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李冰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师。他根据四川的地理特点,利用岷江和大渡河的水力,成功解决了四川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被封为“水利之神”。
都江堰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分别是岷江渠和大渡河渠。岷江渠是主要引水渠道,它从岷江引水,经过峡谷和山脉,最终引入成都平原。大渡河渠是副渠道,主要负责调节水位和排除洪水。
都江堰的设计和建造非常精密,工程规模庞大。整个工程采用了坝、堰、闸等多种构筑物,以及大量的石头和土壤来加固。这些构筑物不仅保证了水的平稳流动,还能够调节水位和排除洪水,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了解决水灾问题,都江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灌溉农田。通过引水渠道,水能够平均分配到农田中,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营养。都江堰的灌溉系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奇迹,对于发展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天,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古代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你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希望大家在都江堰的旅行中,能够感受到这座古老工程的魅力和伟大。谢谢大家!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我是你们的导游。
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20xx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控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第一个巧:分四六,平涝旱。
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别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平涝旱。
鱼嘴的第二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 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第三个巧:中流砥柱
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固若金汤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互相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改变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减少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减少了溃坝的危险,从而形成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
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呢。经过一番游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现在我们就向食物大军进发!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
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
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呢。经过一番游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现在我们就向食物大军进发!
都江堰导游词讲解 篇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四川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介于北纬31°44′54″-31°02′09″之间,东经103°25′42″-103°47′00″之间。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都江堰市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距都江堰景区24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
行政区划
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2个乡向峨乡、虹口乡,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
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销灌县设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民国防区时代为川军邓锡侯部黄隐江防军防区。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积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万,辖12镇16乡。市政府驻灌口镇。
1999年,都江堰市辖12镇、16个乡: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
20xx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1980人,其中:灌口镇75059、幸福镇122728、蒲阳镇26163、聚源镇30985、崇义镇26460、天马镇29936、石羊镇26377、柳街镇21828、玉堂镇20894、中兴镇26620、青城山镇10287、龙池镇6155、胥家乡26340、驾虹乡12307、金凤乡14404、向峨乡14350、土桥乡12397、安龙乡11347、大乐乡11477、徐渡乡16524、沿江乡15006、民兴乡13389、青城乡15671、大观乡10761、两河乡4721、白沙乡8472、麻溪乡5511、虹口乡5820。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xx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xx】41号)同意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山镇;青城山镇政府驻原青城镇场镇正中街。将原麻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紫坪铺镇;紫坪铺镇政府驻紫宽街。
将原金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蒲阳镇;蒲阳镇政府驻和平街。将原驾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胥家镇;胥家镇政府驻石龙上街。将原土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义镇;崇义镇政府驻官家花园。将原沿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柳街镇;柳街镇政府驻五一村。将原徐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石羊镇;石羊镇政府驻政府街。将原大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龙镇;安龙镇政府驻海棠路。将原两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观镇;大观镇政府驻双风路。
20xx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4.4℃。平均年降雨量为1243.80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间;雨季平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区内主导风向:nw,c,风向频率(%):12、41,最大风速:17米/秒,平均风速:1.3米/秒,本地无台风出现。
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绝对湿度15.2,最小绝对湿度14.3,月平均最大绝对湿度32.4,月平均最小绝对湿度2.8;30年来的气象监测表明,都江堰市空气湿度指数低于成都市各区(市)县。历年平均气压933.7,极端最高气压958.7,极端最低气压912.2;最热季节的平均气压925.9,最冷季节的平均气压938.7,雨季气压928.0。全年晴天日数120天,阴天日数95天,雾天日数7天,历年平均日 照时数1016.9小时,历年平均雷暴日数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