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经读书心得感悟【推荐4篇】
读三经读书心得感悟 篇一
《论语》、《大学》、《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经,它们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读这三经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和智慧。以下是我在读三经过程中的心得感悟。
首先,读三经让我明白了做人的根本之道是什么。《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立身以本,要有正确的根本,才能生出正道。《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中庸》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是一种适度的修养,只有中庸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读了三经,我明白了做人的根本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中庸之德。
其次,读三经让我了解了做事的原则和方法。《论语》中有一篇《学而》篇,其中讲到了做事的方法。其中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回顾过去来获得新的知识。《大学》中有云:“诚意正心,一日行之,天下为公。”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诚心对待他人,要正直守信,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实是一种天道,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读了三经,我了解到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是温故而知新,诚意正心。
最后,读三经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大学》中有云:“爱人者,人亦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中庸》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只有柔弱善良才能生存,坚强是一种德行。读了三经,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以己之心待人,以人之心待己,要爱人者,人亦爱之。
总之,读三经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和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了做人的根本之道、做事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智慧和启示,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读三经读书心得感悟 篇二
读三经是我人生中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经历。这三经中的《论语》、《大学》、《中庸》都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在读三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读三经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正确的根本,才能生出正道。而这个根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有云:“诚意正心,一日行之,天下为公。”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诚心对待他人,要正直守信,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中庸》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是一种适度的修养,只有中庸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读了三经,我明白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中庸之德。
其次,读三经让我了解了做事的原则和方法。《论语》中有一篇《学而》篇,其中讲到了做事的方法。其中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回顾过去来获得新的知识。《大学》中有云:“致知在格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要注重实际和实用性。《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实是一种天道,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读了三经,我了解到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是温故而知新,致知在格物,要诚实守信。
最后,读三经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大学》中有云:“爱人者,人亦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中庸》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只有柔弱善良才能生存,坚强是一种德行。读了三经,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以己之心待人,以人之心待己,要爱人者,人亦爱之。
总之,读三经让我汲取到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在这些经典中,我领悟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温故而知新、诚意正心、以己之心待人等重要原则和方法。这些心得和感悟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读三经是一次非常宝贵和有益的阅读经历,我会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读三经读书心得感悟 篇三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徐州道小学六年级:卢丽文
读三经读书心得感悟 篇四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
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读三字经读书心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