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威胁与警示【最新3篇】
旱灾的威胁与警示 篇一
旱灾是一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灾害,其威胁不容忽视。本文将从旱灾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来探讨旱灾的威胁与警示。
首先,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之一,缺水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旱灾引发的干旱条件会导致土壤干燥,无法为作物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质量下降,进一步影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旱灾还会导致水源断绝,给农业灌溉带来困难,进一步加剧农作物的干旱风险。
其次,旱灾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水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干旱会导致湿地水位下降,湿地植被减少,湖泊干涸,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湿地的破坏会导致许多湿地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旱灾还会导致土地退化加剧,荒漠化问题加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
面对旱灾的威胁,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意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浪费,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健康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综上所述,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增强对旱灾的警示意识,加强旱灾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的研究,有效减轻旱灾带来的损失,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旱灾的威胁与警示 篇二
旱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旱灾的威胁与警示。
首先,旱灾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明显。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此外,旱灾还会导致牲畜饲料匮乏,畜牧业遭受重创。除了农业,旱灾还会对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旱灾导致水资源短缺,会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旱灾还会导致水电站发电能力下降,影响电力供应稳定,进一步影响经济运行。
其次,旱灾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旱灾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增加了农民贫困的风险,加剧了城乡差距。此外,旱灾还会导致水源断绝,居民生活用水受到限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旱灾还会导致环境恶化,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旱灾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面对旱灾的威胁,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旱灾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旱情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意识,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旱灾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社会应对能力,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旱灾对经济和社会的威胁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增强对旱灾的警示意识,加强旱灾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的研究,提高社会的应对能力,减轻旱灾带来的损失,确保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旱灾的威胁与警示 篇三
为了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全国人民进一步认识旱灾的威胁、水资源的匮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现实威胁,动员大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资源做起,人人为科学发展节约用水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今天起,分几个部分就旱灾的警示问题做一系统介绍,请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干旱的形成与危害
某段时期内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时称为干旱,干旱是我国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气象学上一般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气候现象。也是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近地面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水分缺乏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干旱往往因久晴无雨、大风少雨或高温天气持续日数而形成,其干旱程度与前期降水量、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等密切相关。干旱的气象学概念分为两种情况,即干旱气候和干旱灾害。
一、干旱气候与干旱灾害
干旱气候是指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的一种气候。干旱气候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我国的干旱气候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西部和西藏北部。这里的自然景观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与干旱气候不同,干旱灾害是指某一地理范围、在某一具体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导致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因此,干旱气候会在全国普遍发生。
而干旱灾害是在有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由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使降水量显著偏少,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农业生产往往因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造成巨大危害。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这 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 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二、我国旱灾的发生和分布特点
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首先,全国各地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有“十年九旱”之称;华南和西南地区亦高达50~60%;而最严重的旱灾往往是冬春连旱
,一般大旱之年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较少出现;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西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发生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1637 ~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随着气候变暖等影响因素的日益发展,干旱灾害亦呈逐年加重之势。三、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气候条件
四、旱情及其危害
干旱的最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使农业歉收,甚至发生饥荒。在严重干旱时,人们饮水发生困难,生命受到威胁。中国西北一些地区因经常发生干旱,人畜饮水极端困难,被迫进行人口大迁移。在以水力发电为主要电力能源的地区,干旱造成发电量减少,能源紧张,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干旱还容易发生火灾,且难以控制和扑灭。事实上,多数火灾特别是大的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干旱高温季节。旱灾还常常引发蝗虫等次生灾害。而在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还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因素,可使土地资源遭受极大的破坏。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常年农作物受旱面积约2000~2700万hm2,每年损失粮食近158亿kg,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与此同时,旱灾的日趋严重不但加重了水资源的匮乏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而旱灾的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与几十年来用水量激增密切相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从宏观、长远和综合的角度作出决策,大幅度提高各行业尤其是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早减轻干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的农业灾害,旱灾的主要成因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50~4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400~800mm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地区,800mm以上的地区称为湿润地区。我国半干旱地区包括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河北张家口以北、山西雁北、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的西海固、甘肃定西、榆中、青海的玉树、果洛,以及西藏拉萨等地区在内的雨养农业区。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 % ,人口超过2亿。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分布不均,由于干旱且蒸发量大,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由于气候的变化,其它地区也会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连续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