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讲读后感(优秀4篇)
红楼小讲读后感 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人文思考,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经典之作。而在读完《红楼小讲》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红楼小讲是一种对《红楼梦》的简化和提炼,以便更好地传播给广大读者。通过小讲的方式,作者选取了《红楼梦》中的精华部分,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简化处理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红楼梦》的内容,同时也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红楼小讲》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感动和启发。首先,小讲中展现出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贾宝玉,他是一个文质彬彬、聪明机智的少年,同时也是一个富有感情和痴情的人。通过小讲,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的种种矛盾和诱惑,以及他与其他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这使得我对贾宝玉这个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小讲中所呈现的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讲中的情节紧凑而又扣人心弦,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着悬念和意味。比如黛玉的悲剧命运,贾母的慈爱与权威,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等等,这些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通过小讲的方式,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和冲突。
最后,小讲中所蕴含的人文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小讲中对家族、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探讨,使我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描绘和对婚姻制度的批判,让我对传统社会的性别观念和女性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些思考和洞察力,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我对小讲的赞赏之处。
总的来说,读完《红楼小讲》后,我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小讲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人文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通过这种简化和提炼的方式,更多的读者将会被吸引到《红楼梦》这个文学宝库中,从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丽。
红楼小讲读后感 篇二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庞大而绚烂的世界。而在读完《红楼小讲》之后,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红楼小讲》是对《红楼梦》的简化和提炼,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简化的处理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红楼梦》的内容,同时也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红楼小讲》的过程中,我被其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小讲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活,每一个角色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比如贾宝玉,他是一个聪明睿智、多情而又痴情的少年,他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小讲,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贾宝玉与其他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纠葛,这使得我对他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人物形象,小讲中的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讲中的情节紧凑而又扣人心弦,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着悬念和意味。比如黛玉的悲剧命运,贾母的慈爱与权威,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等等,这些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在小讲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和冲突。
最令我深思的是小讲中所蕴含的人文思考。小讲中对家族、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探讨,使我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描绘和对婚姻制度的批判,让我对传统社会的性别观念和女性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些思考和洞察力,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我对小讲的赞赏之处。
总的来说,读完《红楼小讲》后,我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小讲中展现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人文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通过这种简化和提炼的方式,更多的读者将会被吸引到《红楼梦》这个文学宝库中,从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丽。
红楼小讲读后感 篇三
《红楼梦》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书,不读这部书的人,真是枉来人世一场;读了这部书而没读懂的人,真是遗憾终身。这部书,我每隔几年都会重读一次,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不算有灵性的人,但每次翻开《红楼梦》,总会读得津津有味。不过近日一口气看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红楼小讲》,才发现原来《红楼梦》的原著是如此伟大!程高的篡改真是让这部伟大的书面目全非,蒙蔽了此书最璀灿的、最闪耀人性光辉的光芒,原著就如珍珠蒙尘,日月为乌云所蔽,让世人无法得见其真颜面,可恨可叹!
幸好,周先生多年对《红楼梦》的考证、解读、探索之成果,通过《红楼小讲》,让世人得以认识《红楼梦》原著的核心精神,得以管窥原著的更加伟大与不朽,这实在是一大幸事!阅读了此书,我真是如梦初醒,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原著之博大精深!曹公如尚在人世,一定会引周先生为知已的!
在《红楼小讲》中,周先生独具匠心地考证了全书原来的主旨。以往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反封建道德礼教的书,说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现在看来那不过是现代人为了政治需要而作的道德评判!据周先生的考证,其主旨是写众多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也是一部纪录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家族衰亡史。绝非现在流行的程高本所单述的宝黛钗三角恋悲剧那样简单!原著结构宏伟奇巧,与《水浒传》相映照,《水浒传》施公写了108个绿林好汉,而曹公则写了108个女子。原著应该是108回,前后各为一扇,即半部54回。两扇前后不但对比对映,而且以前伏后,以后应前,各自有双层的笔法内涵,有表有里。书中普遍采用象征、隐喻、映射等手法,随处可见伏脉暗线,都是为后半部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按周先生的考证,故事的结局与程高版的大相径庭,尽管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之后,人们已经接受了高鄂版的结局,但那远非作者的原意。读完《红楼小讲》,我相当信服周先生的分析,也很认同他剖析的故事结局,并打算找时间再读《红楼梦》,核对一下周先生的评析。可惜的是原著世人无缘得见,真乃人世一大憾事!而周先生的述著,让世人得以拔开迷雾,见识到原著真正无与伦比的伟大,这,又何尝不是一大幸事呢?感谢周先生的努力,让我和众多喜爱《红楼梦》的人不致于抱憾此生!
周先生说原著中很多隐喻的诗词和谐音的姓名,如英莲是应怜,贾府四个女儿的名字元、迎、探、惜谐原应叹息,钗、黛、云三人的姓对应淋血史,细想真是有理,我看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之性是不是相对应于谐音家亡血史呢?这是我个人的胡猜,如果是,其实曹公写的除了是一干女子的悲惨命运,其实也是一部描述他家族衰亡、悲欢离合的血泪史啊。如有幸遇到周先生,可真要问一问我的猜想是否正确。
对《红楼梦》这部人间巨著感兴趣的朋友,建议最好读一读周先生的《红楼小讲》。
红楼小讲读后感 篇四
周末在家,课还来不及备,先看上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红楼小讲》。从记事起,便闻说四本名著中红楼梦位居榜首,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伟大作家曹雪芹作的文化小说,初中课本中似乎还收录了一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忘记是几进了。而真正接触此书(可惜是程高修改本)是在初二暑假,因身体不适在家休养,阅读便成了打发时间的好方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爱上了阅读,养成了静思的习惯。阅读是能改变人的习性的,或者说能够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后来从报纸上读到了刘心武先生品析红楼,印象非常深刻,是讲秦可卿身世一章,才知道自己即使看过几遍红楼,心智却是如此愚钝,那时候也只是把红楼当成一般小说来看,感觉写的章节很多,很乱,但里面的诗词歌赋是最令人钦佩的,故有模有样的运用到了写作当中,当时拿作文高分其实也简单,就是要多用排比、拟人,更好是引经据典。想想确实挺好玩的,凡是到正式考试,李白杜甫是忙坏了,来那么一位曹雪芹,那分数还不飙升。
现在想想,什么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我觉得刘震云老师说的对,好的文字应该是真实的,朴实的,知心的,不同的。而文字的朴实,必须人要先朴实起来。
谈着有些远了,还是回来说说周汝昌先生吧。在红楼界里有三位大师,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早闻胡适先生目光如炬,见解独到,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说到自己07年看过的最好的书,便是胡颂平先生所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说到这里,不免感觉遗憾。在当当网潜伏数月,这本书竟然一直处于缺货状态,好书真是洛阳纸贵。书中谈到胡适之先生见识渊博,小到一个字的发音(河南卫视新近播出的成语英雄不就是这种谈话形式吗),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形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莫不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周汝昌先生跟红楼结缘,也是胡适之先生所致。只因为几封信(内容不祥),周先生便走上了六十余载的红学之路。
读《红楼小讲》,可以想象周先生久伏书案细细考证,小心成文的影子。周先生受红
楼影响甚大,对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作了考证,从古文小说,从历史背景,从国内外图书馆所藏珍本,里里外外被他挖了个遍。前文已讲,莫泊桑的一字说,全世界的文学家都记在了心里面。曹雪芹这部泣血巨著更是惜墨如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曹老先生真是对笔墨处处吝啬,文章经历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处处点情,字字珠玑,相比之下,现在是个人名都能出书,陈词滥调泛泛而谈,这些人,岂是真正懂文字之人?
曹老先生成书十载,其后人周老先生更毕其一生钻研红学。我喜欢红学痴儒这个称号,但是周老先生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红学家,他说,在这部巨著面前,我只是寻得皮毛,我能懂雪芹其人其书到什么程度?。可叹其才,可叹其痴呀!写到这儿,忽然想起跟学生的一次对话,问,怎样才是谦虚?我讲,认识自我。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不懂的人,才会处处张扬。但谦虚二字又哪儿是这两句话所能说尽,每每读前辈的文字,读得越多,愈发觉得自己可怜,愈发珍惜起时间来。所以每次我都会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没有运算能力不打紧,但是没有阅读能力就危险了!有了学习的意识,你就学会抉择,学会放下与拾起。
文章的题目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实在是周边的人想做的事太多,而做成的事太少。曾问过一名老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教好,他告诉我,一辈子只干教育这一行。我跟学生讲,我们都不聪明,当然也不笨,既不聪明也不笨的人怎么生活于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好。而读老先生的文字,学到的不止这些,有一句话此时愈发清晰起来,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此刻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教育工作,也需要这样咬文嚼字的痴气儿,因为教育无小事,细节比大局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