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与心得【精选3篇】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与心得 篇一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成为了指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也对这一规划进行了解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十二五规划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个人层面,我们应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企业层面,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再次,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任务。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人才的支持和推动,任何规划都无法落地。因此,我国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最后,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保障尤为重要。作为公民,我们要关注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务,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解读,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责任和使命。我要始终保持对国家发展的关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与心得 篇二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成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对这一规划进行了解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十二五规划强调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我国必须依靠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十二五规划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个人层面,我们应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企业层面,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再次,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任务。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人才的支持和推动,任何规划都无法落地。因此,我国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最后,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保障尤为重要。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要关注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务,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解读,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要始终保持对国家发展的关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与心得 篇三
一、回顾“十一五”取得辉煌成就
全会认为“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发展成就举世公认
全
会认为,“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特
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第二,民生改善成绩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有关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均如期实现。在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中国“种田纳粮”的铁规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即使是史书中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能做到临时的轻徭薄赋。给“种田纳粮”的历史画上句号是前无古人之举,惠及我国亿万农民,必将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流芳千古。在“十一五”时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一般民众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经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2、改革举措扎实有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了国家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老百姓生活大幅度改善、国际影响大幅度提高之外,“十一五”时期在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
大步伐。回顾“十一五”时期的体制改革,最扎实有效的举措就是确定了未来政府调控的基本方向。第二,由过去按“条条”管理转变为按“区域”管理。“十一五”时期,中央政府注重运用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指导与管理区域发展,来调控改革的基本方向,先后批准了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6月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4月,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十多个区域规划,涉及的区域包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株潭城市群、中部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等。
除政府调控重点与导向的转变外,改革还在许多具体领域展开。例如,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稅,全面推进增值稅转型;在24个省市区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这种种改革举措对规范市场竞争与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机遇挑战同时存在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就在于我们也面对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第一,国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主要面临着五个方面机遇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根据历史经验,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几年往往会再度爆发局部性危机。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局部动荡。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但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多。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保护主义只是短暂的逆流。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仅不会逆转,而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三是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且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复杂。从转移内容上看,传统加工制造业持续减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等持续增多。从转移方式上看,直接投资方式持续减少,项目外包方式转移不断增加,特别是服务业外包进一步增加;整个产业转移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和多个国家共同承载成为重要形式。四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五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同时也隐含着机遇。减排将促进能源及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也有五个方面:一是总需求潜力巨大,但有待释放。我国巨大内需潜力的释放,受到一系列制度和结构矛盾的制约。目前,内需相对不足、内需中消费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供给方面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孕育和显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印度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四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和基本保障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挑战。经济体制具有独特优势,但深层体制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五是经济体制具有的独特优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深层体制会进一步凸显,深化改革任务更为迫切,难度也更大。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诸多矛盾,都与深层体制问题相关。要把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保障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除了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外,还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二、展望“十二五”推进全面小康
到2020年建成发展水平更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目标。当时没有使用“人均”一词,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这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十二五”规划,是能否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的5年,即决定着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能否如期实现。
1、突出“主题”,贯穿“主线”
根据《建议》,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第一,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建议》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概括性解释。就是说,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发展。这是得到全体公民认同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愿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和满足,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手段就是“以发展为硬道理”,这个硬道理的本质在当今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种核心价值的概括性表述。二是公平正义。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中,还包括着公平正义,这到是人们以往所忽略的。《建议》提出科学发展要落脚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这无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因为发展只是绝对量的增加,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力领域中,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的实现,实际上是更加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体现着生产关系的和谐,所以同样是人们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我们如果能够坚定地沿着现有的道路继续前进,克服种种困难,未来中国还可以保持快速持续的发展。但公平正义的问题,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不会因发展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这个问题要通过国家一系列的政策的调整,才能够逐步得到解决。这也是“十二五”规划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贯穿以转变方式为主线。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在国际竞争中争创新优势,等等。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解决难题的唯一途径,华丽转型就是贯穿发展与改革等一切活动的主线。中国经济转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经济制度变迁。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二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三是指经济模式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看到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都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创新、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提升、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降低、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的改善等等。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也往往发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即通常所说的“经济起飞”的前夜。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经济转型已势所必然、中国经济转型关键在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出路在改革。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落实,2015年将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第三次华丽转身。
2、综合判断形势,转型已刻不容缓
总书记同志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第二,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来看,中美两国都在争创新优势。从今年1月初到现在,中美关系中接踵而来的纷争冲击着中国人的眼球:美国对台军售、谷歌威胁退出中国市场、双边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问题、奥巴马计划会见达赖,等等。最激起中国人义愤的,是1月底宣布的新一轮对台军售案。于是,“中美关系跌到谷底”、“中美要陷入新冷战”的担忧,又一次浮现于报端和网站头条。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国内,总书记总书记2月3日的讲话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这个关键词,累计用了50次,凸显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与紧迫感。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美风波频现,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我的回答是:联系太密切了!总书记在这个讲话中指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这就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紧紧抓住了。在美国总统奥巴马那儿,大局意识也十分明确。1月30日宣布对台军售无疑冲击了美中关系的稳定,遭到了中方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应,也必然会付出代价。但这绝不是奥巴马政府的工作重心之所在。就在1月27日,奥巴马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强调“将就业列为2010年头等大事”,为此要增加失业补贴、鼓励创建小企业、扩大出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动医疗改革等等。奥巴马还以“中国没有等待,进行经济改革”和“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来激励他的国内听众。虽然没有使用“加快经济转型”这样的中国式概念,奥巴马想带领美国做的头等大事,同样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争创新优势”。
3、贯彻“五个坚持”,加快经济转型
《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应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在党的文件中早就有了,但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则是第一次。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必须贯彻好“五个坚持”: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要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自主创新品牌。要突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以科技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再也不能过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二是要抢占高新技术战略制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说:“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的全球经济。”当前,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我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绿色能源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将面临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新的竞争。我们抢占绿色能源科技的战略制高点,理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就是保障就业,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带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建议》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显著特点的。一是从“强国富民”转变为“富民强国”。这决不是位置的简单颠倒,而是“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的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强国富民”,“十二五”规划则追求“富民强国”,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使之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但不能由此而把“国富”与“民富”对立起来,因为当今世界仍然是依靠经济实力来说话的,如果国力衰弱、国家不够强盛,“民富”根本没有可能;同样单纯只有“国富”,老百姓生活改善不快,那也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应该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这是收入分配当中的一贯主张。因此既要注意国富,又要注意民富,这是一个辩证关系。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和当今社会积累的一些矛盾,提出要更加强调民富应该是非常适时的。二是从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一五”期间也有所提及,但这次《建议》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四大前提,改变了过去那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更具体化,操作性更强了。三是从“逐步提高”转变为“努力提高”。《建议》在收入分配改方面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个提法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七大报告有所不同。上述两个报告都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10月16日举行的中国改革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讲上述两个比重时仍使用“逐步提高”。但《建议》公布后,人们却发现措词已发生了变化,“努力提高”意味深长呀,这反映出国家将出台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政策。但媒体广泛提到的“国民收入分配倍增计划”没写入公报、也不会写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因为这是个舶来词,是日本上世纪60年代时的一个说法,也是口语化的提法,不具有政府文件的行文风格。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经济转型要以破除体制性障碍为根本出路。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已经提了好多年了,但长期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在哪?是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原来一些旧的体制并没有完全革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形成的某些体制随着形势变化,也有的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例如:各级政府依然保持着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很多地方仍然把gdp增长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现行财政体制和支出责任过于下移使各级政府将财政税收和物质生产的增长紧密地联系;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尚需推进,等等。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过程中,原先计划经济的靠行政定价、人为压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它所造成的价格扭曲,又使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压制,同时造成稀缺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大量浪费。所以,破除体制性障碍,既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为此,《建议》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六大改革。我重点讲三大改革: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转换角色,从追求短期gdp最大化从而自然倾向于粗放扩张,转变为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环境,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遇到重重阻力,但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使政府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财政应进一步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投资应继续主要投向民生工程,所有政府收入包括土地拍卖收入一律进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不搞“小金库”。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配套改革试验,如省直管县和乡(镇)财县管等。实行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如提高资源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完善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等。财税改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特别容易见效,应该抓紧推进。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国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和损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些年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剥离了不良资产,充实了资本金,资本市场挤掉了不少泡沫。应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体系,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资源高效配置,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应发展中小银行,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规划“十二五”确定目标任务
《建议》综合考虑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地提出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目标和十大任务。
1、今后5年科学发展的九大目标。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5年规划相比之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型”的指标,全部是方向性、战略性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具体的指标将在全会之后,由国务院根据中央《建议》来编制,并将于明年“两会”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讨论。具体来讲,这九大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2、今后5年科学发展的十大任务。《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等三个方面,共十大任务。分别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十大任务中的扩大内需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也被提及,但未独立成篇。“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它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并第一次在5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这主要是由于“十一五”后期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根据中央的预判,这场金融危机很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后半期,所以“十一五”后期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二五”时期仍将继续。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虽然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拉大,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排第二位。再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个提法是新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法最先见诸于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次不仅纳入“十二五”规划《建议》,还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个定位,有预见性、也有实践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将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人文环境发生重大影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