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最新4篇】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 篇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著作,以纪实的方式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资治通鉴》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进。这本书从周朝开始,一直记载到五代时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我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例如,我了解到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三国时期的分裂、唐朝的盛世等等。这些历史事件和转折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非常重要。
其次,通过《资治通鉴》我认识到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力。书中记载了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他们或是伟大的君主,或是杰出的将领,或是有才华的文人。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于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我了解到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刘邦的创立汉朝、曹操的统一北方、李世民的开创唐朝等等。这些人物的智慧、勇气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了历史的英雄和楷模。
最后,通过《资治通鉴》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教训和反思。无论是政治斗争、战争纷争还是社会变革,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从中总结出了一些普适的道理。例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繁荣的经济基础;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君主的明智决策和善治能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才华决定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这些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传承。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国家,更好地面对未来。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 篇三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着,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有理地向我讲述了浅显又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资
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 篇四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毛泽东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