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精简3篇)
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篇一
《于丹论语心得》是一本关于儒家经典《论语》的解读和心得体会的书籍。作者于丹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于儒家文化和人生哲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作者于丹在书中强调了《论语》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她认为,儒家经典不仅仅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更是对于人们如何生活和处事的指南。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处世之道和做人原则。而作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和心得,将这些经典格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加具体和可行。例如,《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格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作者则解读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这种将古代经典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于《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作者于丹在书中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的问题。她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进行解读,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例如,《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格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待人以诚,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而作者则在书中解读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样的解读,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儒家文化和《论语》的机会。通过作者的解读和心得,我对于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论语》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且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于儒家文化和人生哲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总之,《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机会。通过作者的解读和心得,我对于儒家文化和《论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心灵之旅。
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篇二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是作者于丹对于儒家经典《论语》的解读和心得体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儒家文化的解读非常精彩。作者于丹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格言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而作者则将这句话解读为,君子应该与天下人平等相处,不逢迎也不抗拒,以公正和道义的标准来对待每个人。通过这样的解读,我更加明白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和“君子行道”的理念,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通过作者的解读和心得,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例如,《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格言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而作者则解读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应该更加关注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和理解。通过这样的解读,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这对于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通过作者的解读和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和《论语》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统文化的解读,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和人际关系的指南。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相处更加和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机会。通过作者的解读和心得,我对于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心灵之旅。
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篇三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