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推荐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知识。本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首先,我们学习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化学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区分和描述元素。物理性质包括元素的颜色、硬度、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元素的化合价、活泼性等。通过了解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点和行为。

其次,我们学习了周期表的结构和意义。周期表是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工具。它以原子序数的大小为基础,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表中。周期表的主要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区块。周期是指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横行,每个周期都代表了一个新的能级。族是指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所组成的纵列,不同的族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区块则是根据元素的电子填充规律而确定的。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是指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主要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的变化、电离能的变化和电负性的变化。原子半径是指元素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轨道的平均距离,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是指从一个原子中移走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离能逐渐增大。电负性是指原子对电子的亲和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负性逐渐增大。了解这些周期性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重点学习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结构与周期性规律。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点和行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发生机理。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知识点,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篇二

第二篇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第一章主要涉及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知识。本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扩展。

首先,我们学习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化学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在学习元素的性质时,我们需要了解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元素的颜色、硬度、密度等,通过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初步的分类和区分。而化学性质则更加关注元素的化学反应和化合能力,包括元素的化合价、活泼性等。通过了解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点和行为。

其次,我们学习了周期表的结构和意义。周期表是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工具。周期表的主要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区块。周期是指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横行,每个周期都代表了一个新的能级。族是指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所组成的纵列,不同的族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区块则是根据元素的电子填充规律而确定的。周期表的结构使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元素的排列和分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是指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主要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的变化、电离能的变化和电负性的变化。原子半径是指元素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轨道的平均距离,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是指从一个原子中移走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离能逐渐增大。电负性是指原子对电子的亲和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负性逐渐增大。了解这些周期性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重点学习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结构与周期性规律。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点和行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发生机理。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知识点,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篇三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

  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的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

  (1)Na2CO3在BaCl2之后;

  (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O32-。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质量分数W

  ②物质的量浓度C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溶液) 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

  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

  ②称取(或量取)

  ③溶解(静置冷却)

  ④转移

  ⑤洗涤

  ⑥定容

  ⑦摇匀。

  (如果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 5.3 g。

  (2)称量:用

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 5.3 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注意事项:

  ①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没有任意体积规格的容量瓶。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容量瓶受热易炸裂,同时溶液温度过高会使容量瓶膨胀影响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③用胶头滴管定容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时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振荡时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颈上还没完全回流,故液面暂时低于刻度线,若此时又加水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④如果加水定容时超出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须应重新配制。

  ⑤如果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须重新配制,这是因为所洒出的几滴溶液中含有溶质,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⑥溶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时,必须用少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入容量瓶,这是因为烧杯及玻璃棒会粘有少量溶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原子结构

  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篇五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5、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6、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7、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化学中Ar是什么

  氩元素。氩,非金属元素,元素符号Ar。氩是单原子分子,单质为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是稀有气体中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一个,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多,氩是最早发现的稀有气体。化学性极不活泼,但是已制得其化合物——氟氩化氢。

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一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
高中资料2017-01-05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知识点总结(实用3篇)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
高中资料2012-04-08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知识点总结(实用3篇)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物理(最新3篇)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物理,刚上高一,很多同学的思维还跟不上,这个时候如何学好高一物理就很关键,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学好高一物理的诀窍吧! 1、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
高中资料2011-05-01
怎样才能学好高一物理(最新3篇)

高中理科学习方法【优选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在不断地学习,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想知道要如何正确的学习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理科学习方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中理科学习方法1一、多...
高中资料2014-04-06
高中理科学习方法【优选6篇】

高中学习总结500【精简3篇】

高中学习总结范文500字一: 一.学生的困惑 1. 高中的各科很难学。尤其数学和英语,而这两科最容易拉开高考成绩的差距,这两科都好考大学就有90%的把握。而我校学生的入学基础普遍不好,那应该怎样抓呢...
高中资料2015-09-02
高中学习总结500【精简3篇】

高考失利安慰短语(精彩3篇)

有时候因为种种的原因,导致砸考场上发挥失常,对于他们,我们该如何安慰呢?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失利安慰短语,希望对......
高中资料2019-04-05
高考失利安慰短语(精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