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作文高中【优选3篇】
关于中元节作文高中 篇一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怀念祖先和敬仰先贤,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中元节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首先,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给祖先和已故亲人上坟祭拜,烧纸冥币,以示对他们的思念和怀念。这一传统的背后,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很多,是他们辛勤努力才让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中元节是我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重要时刻。
其次,中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如祭灶、放河灯等。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让后代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这些传统的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先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此外,中元节还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和团圆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友相聚,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这不仅是为了加深亲情和友情,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中元节。
总之,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仅是为了怀念祖先和敬仰先贤,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回归家庭,感受亲情的温暖,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中元节。
关于中元节作文高中 篇二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怀念祖先和敬仰先贤的重要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中元节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首先,中元节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纪念。每当中元节来临之际,人们会烧纸冥币、祭拜祖先,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祖先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起源,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正是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奠定了基石,为我们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怀念祖先,纪念先贤,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中元节也是人们对先贤的敬仰和学习。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如祭灶、放河灯等,来缅怀先贤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让后代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先贤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中元节还是人们团聚和交流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与亲友相聚,共同度过这个节日。这不仅是为了加深亲情和友情,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中元节。
总之,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既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纪念,也是对先贤的敬仰和学习。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怀念祖先,学习先贤的智慧,感受家庭的温暖,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中元节。
关于中元节作文高中 篇三
刚刚进入农历七月,自初一那日的鞭炮声后,每日的清晨,便是被一声声“笃、笃、笃”的敲击声给唤醒的。大概早晨五六点的时候,东边山顶上的天空,已经有了暗灰色略带微金或微粉的云彩霞光在流转,这时,屋后那户人家的老汉就会拿出一把长条凳、一个马扎,正襟危坐在自家门口的屋檐下,左手执一管铁器,右手挥一把木锤,在粗劣毛糙的黄裱纸上,敲出一排排外圆内方的钱印子,条凳边上一摞摞的黄色糙纸,打好钱印的香票纸放一边,空白的黄裱纸放在另一边。“笃、笃、笃”的声音就此绵延开来,似佛堂里敲木鱼的声响,沉闷中透着清亮,规律的节奏仿佛无休无止地悠远漫延,时刻提醒着人们,七月半中元节就快要到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阴历七月,父亲也会早早地起床,漱口净面后坐在廊下打纸钱,说是给过世的先辈们在阴间流通所用。打纸钱有很多的禁忌,外婆常教导我们,不得喧哗吵闹,要凝神屏气、肃穆恭敬,还说女人打的纸钱不值钱,男丁打的纸钱才顶用,清晨打的纸钱最牢靠,下午打纸钱不得悬空敲打,得伏在地上打才能接地气。就连钱印的个数都是很有讲究的,她煞有介事地说,纸钱中竖列3排的是敬神,竖列4排的是敬鬼,横排的个数按“金、银、铜、铁、锡”的顺序,视纸钱长短,以“16、11、6”的个数为佳,这样,每个横排不论从哪边开始数起,头、尾都是“金”字,最为金贵、实诚。打好香票纸后,还得一张张对折码好,放在早已买好的竹制笼屉里,说这是先人的钱箱,用封条贴上名字,七月半时烧给他们一并带走的,其余的纸钱要分别打包邮给不同的前辈,再多余的,就用来打发那些无子无女的游魂野鬼。小时候帮着大人码纸钱的时候偶尔会偷懒,一次将好几张纸钱对折,母亲发现了便会训斥,说是几张纸钱重叠对折只能当一张用,马虎不得,到时前人用度不够,要托梦算账的,于是只好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操作,再不敢偷工减料了。待到七月十五日那天,父亲就打包好一个个“包袱”,准备烧寄给早逝的先祖,一般上溯三辈至曾祖辈,再加上一些过往甚亲却无儿女的早亡亲戚,年年都得有十七八个包袱。用不经裁剪的一整张约一尺见方的黄裱纸,将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元宝、纸衣等一并包好,对照民俗书上的古文格式用毛笔书写好,署上邮包人和子嗣的名字,通常是“今据孝男xxx携孙xxx等虔备财包一封恭凭中元大会化上”,再将先祖的名讳(男称老大人x氏xx,女称老孺人x氏xx)写在包上,注明“魂下冥中往生利用”字样,最后落款“某年七月十五日跪焚”,好似一封寄往阴曹地府的邮件专递。后来,父亲着人按照鬼节邮包的格式给刻了一块“中元板”,每年打好包,只要在印刷板是抹上墨汁,往黄裱纸上一印,再拿毛笔填充姓名即可,省了重复书写的麻烦,还显得工整美观。如今,各行各业都实行专业化运作了,小县城开了多家卖寿衣、花圈兼营香烛的店面,纸钱、冥币、包袱封、竹扎纸糊的小洋房、小家电一应俱全,连仆人小偶都配齐了,近些年,更是涌现出了不少用金泊硬纸板制作的全套金饰、苹果手机、豪华轿车等时兴玩意。
七月是秋夏时令鞭炮燃放较为频繁的一个月,也是宰杀秋鸭较为集中的时节。七月初一的大清早,各家各户就燃放起鞭炮,杀鸡宰鸭迎接“老祖宗”回乡团圆过节,自当日起至七月半这期间的每日晚上都叮嘱家人无事避免夜间外出或晚归。七月初七,人们念着“七月七,毛鸡毛鸭杀一批”的谚语,又放鞭炮又洒血,既为七夕乞巧,也为祭祀祖辈护佑得平安、得丰收。七月十五是送诸鬼踏上归程的日子,更是隆重热闹,清早杀鸡斩鸭将血洒在纸钱和包袱上,中午大鱼大肉、鸡鸭满桌
祭祀自不必说,傍晚时分的烧包、祷告、点爆竹送先辈上路是那天的重头戏,还要一再叮咛一家老小待夜一擦黑便一概不准出门了。十五那日的黄昏时分,母亲会在房子靠西北的角上,放一捆干枯的稻杆均匀地平铺成一米见方的祭台,然后将那一个个臌胀的包袱郑重其事地小心排列在其上,燃烛、点香、敬献酒菜果盘后,开始烧包、放鞭炮。每次我都陪在母亲身边帮着烧包,父亲则负责点燃鞭炮。母亲一边烧着包,一边念叨着:“爷娘啊,你们又在山上听了几年的鸟叫了,要保佑子子孙孙平安啊!”说着,总要揉揉腥红的眼睛,却说是让草灰给迷了眼。由于纸钱包袱打包时较为严实,常常烧得不完全,需要用小木棍略微挑起,才能完全燃烧。我这才发现,那些叫不上名的远亲的包袱稍显轻薄些,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包则更厚实,金元宝也更多些,可见骨肉血缘的亲疏分别。暂且不说人生是否真有六道轮回、灵魂不灭的说法,但那种对已然故去的亲人的怀想和追思,却是每个人都无法舍弃的。除此之外,母亲每年都要备下许多散装的纸钱,焚烧时口里还念念有词,无外乎祝祷那些游魂孤鬼普渡超脱、早登极乐的絮语,据说这是笃信佛教的外婆交待下来要多行义举、安抚冤魂的。经查阅资料方知,中元节也称鬼节、盂兰盆节,居然还有个“目犍连救母”的来历。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连,欲报答已故母亲的养育之恩,用神通寻找母亲,却发现其投生饿鬼道。目犍连异常心痛,送饭饲母,可饭菜未及母口,即化为火炭。目犍连悲痛万分,将此事告诉佛,经佛祖指点,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可见中元节风俗的流传,不仅仅寄托了世人对先人的哀悼和追思,也教导世人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更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除却其鬼神迷信之说,从慈悲的角度出发,中元节存在的意义,还是很有期勉世人互助博爱的人情味的。
七夕之后,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也沾染了一些忧思,久旱无雨的小县城竟然开始淅淅沥沥飘洒起“金豆豆”来,这可是近两个月来的头一场及时雨呀!看着天幕中洒下漂浮的细雨,如倾如诉,听着那有节奏的打纸钱的声音,无止无休,心里思忖着,这久旱逢甘露,不知是神鬼护佑的作用,还是中华子女全民祭祀先祖、孝感动天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