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常识【推荐6篇】
清明节小常识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扫和祭拜的活动。在这个节日里,有一些小常识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遵守的。
首先,祭祀祖先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为祖先扫墓、上香、献花,并祭祀祖先的酒、食物等。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在祭祀时,我们要注意尊重和庄重,不要嬉笑或玩耍,以免冒犯祖先。
其次,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植树的好时机。人们会借着祭祖之后,利用清明节的假期,到公园或山野地方植树造林。这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植树时,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树种,遵循科学的植树方法,确保树苗的生长和成活。
另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出外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放松身心。踏青时,我们要注意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卫生,以及不要随意采摘野花野果,保护自然资源。
最后,清明节也是食用清明粥的传统。清明粥是一种用糯米、红枣、花生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甜粥。人们相信在清明时节食用清明粥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在制作和食用清明粥时,我们要注意卫生,选择新鲜的食材,并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习俗和文化。在过节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让我们一起共同度过一个愉快而庄重的清明节。
清明节小常识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节日里,有一些小常识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遵守的。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繁忙的祭祀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扫和祭拜的活动。在祭祀时,我们要注意尊重和庄重,不要大声喧哗或玩耍,以免冒犯祖先。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文明祭扫,不乱扔垃圾,保持墓地的整洁。
其次,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植树的好时机。人们会借着祭祖之后,利用清明节的假期,到公园或山野地方植树造林。这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植树时,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树种,遵循科学的植树方法,确保树苗的生长和成活。
另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出外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放松身心。踏青时,我们要注意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保持公共卫生,以及不要随意采摘野花野果,保护自然资源。
最后,清明节也是食用清明粥的传统。清明粥是一种用糯米、红枣、花生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甜粥。人们相信在清明时节食用清明粥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在制作和食用清明粥时,我们要注意卫生,选择新鲜的食材,并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习俗和文化。在过节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让我们一起共同度过一个愉快而庄重的清明节。
清明节小常识 篇三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忌烟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这就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小常识 篇四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祭祖常识
一、物品准备
第一,备香。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第二,备水果。坟地既然能管我们五代,拿五种水果。实在不方便,拿一种也行,千万不要偷懒。
第三,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给祖先上坟祭肉,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过去祭天、祭地需要三牲五畜,比较神圣。我们的祖先没有达到天地的功德,也没有天地那么大的福报,所以供肉、供血性的东西是对祖先不敬。
第四,备纸钱。
第五,备蜡烛。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个为阳,可以让子孙走任何路都不会偏,不会走到黑道上去,这叫明道。如果祖先去世三年之内,用白色蜡烛;三年以上,用红色蜡烛。
二、烧纸焚香
烧香要烧365根,整个家族来祭祀的话,就按男丁来分,男丁有5个人就分5把,10个人就分10把,12个人就分12把。在坟地前面,要把香全部点起来。香点起来,这叫做补阳。
清明节祭祖送花常识
清明节,是人们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扫墓来悼念逝者,在逝者的墓前献上鲜花,是不可少的环节。
人的逝去总令人唏嘘不已,在世的人们总想做点什么以表达缅怀之情,以令“逝者灵安,生者心慰”。古代中国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而近代的菊
花,因其素雅的香气和干净的颜色,备受大众青睐,在海外欧洲许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之花。
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其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部分人群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另外,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清明节扫墓献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实际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足以传达哀思即可。一般将花扎制成花束形式,整体颜色主素淡,以白为主,以黄为辅,或可点缀以紫色。像上文提及的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都可以作为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扫墓用花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很多人愿意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逝者为长辈,可以献黄色或白色的菊花;逝者为同辈,献黄色或白色菊花以外,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若逝者为朋友,或可以不拘于形式,选择送对方生前最喜欢的,或是最能表达对对方哀思的花。
清明扫墓,最重要的是悼念逝者,表达哀思,在此前提下,选用传统的菊花等花朵敬献,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也并不一定局限在传统的选择了,像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是可以视情况使用的。但选花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和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尊重逝者的印象。
清明节小常识 篇五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在祭扫时,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人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汉代魏时上坟之礼已经得到重视,但当时尚未成为正式礼仪。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
寒食扫墓由此成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可见,清明出郊上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思时之敬”。到了宋代,大家都在清明日扫墓,京都人倾城出郊,四野如市。
清明节扫墓常识
1、清明节扫墓的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人们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
2、清明节拜祭辈分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3、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4、清明节穿衣配饰
清明节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5、清明扫墓时间
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6、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7、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9、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除了扫描祭祀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游是可以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10、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11、清明节前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12、清明节穿衣有讲究吗?
清明祭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清明节小常识 篇六
清明节扫墓常识
一、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相互打闹。
因为墓地是先人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二、多加了解当地风俗习惯。
中华民族传承已久,各地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民风,因此要多向老辈人咨询了解一些本地的风俗,虽然有些事情可能看起来有些怪异,但我们要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然存在了很久,就一定有其道理。我们可以在借鉴或遵照实施的同时,将这些风俗习惯牢记并传承下去。
辞别时,首先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离开时要决然离开,不能一步三回头,以免将不吉带回身上或引回家中。拜祭回家后,必要时可以进行净身仪式,可除去因时运势较低时,拜祭所招惹回来的气场入宅。
清明节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着名“鬼节”,忌讳自然不少,其他忌讳主要有: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忌讳选择清明时期结婚;忌讳搬家入宅;忌讳喜庆类宴请;禁止修建房屋(只适宜修坟、包坟等);忌讳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旅游;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对亡者不敬的话;忌讳晚上活动不谨慎等。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人有一丝敬畏、多一些顾忌是有益的。
扫墓的通常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清明扫墓的时间清明扫墓尽量提前一些,过去有民谚“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两周都可以进行,不要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另外最好选在上午七点至下午三点前扫墓,这是这一天阳气升旺的时间,是我们祭奠先人的最好时间。因为下午三点后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运气不好的人、身体弱的人在这个时间段,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给你带来伤害。
俗话说得好,长幼有序,拜祭时更需要遵守秩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扫墓时间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但寒食节这天不能扫墓,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头一天。
清明扫墓的由来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和丧葬礼俗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关系。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即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扫墓祭祀,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来“墓而且坟”,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坟丘,使祭祖扫墓的习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汉时代,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区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