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精彩3篇)
市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篇一
近年来,我市纺织工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通过对市内纺织企业的视察,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本报告将对市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市纺织工业的产能不断提升。在过去几年里,市内新建了多家大型纺织企业,这些企业配备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使得纺织品的产能大幅增加。同时,传统纺织企业也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了产能。这些举措使得我市纺织工业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多优质的纺织品。
其次,我市纺织工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纺织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得我市纺织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我市纺织工业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在过去几年里,我市纺织工业从传统的纺纱、织造环节逐步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了一批纺织品设计、研发、品牌推广等相关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纺织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市场空间,也为纺织工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市纺织工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环保压力不断增加。纺织工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目前我市纺织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纺织企业的用工压力也在增大。最后,市场竞争激烈。纺织工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市内的纺织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扩大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我市纺织工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纺织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环保监管,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纺织企业也应加强合作,拓展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市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我市纺织工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市内纺织企业的视察,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举措。本报告将对市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市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升级的需求,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正在加速向高端纺织品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同时,一些新兴的纺织企业也在市场空白中崭露头角,通过创新设计和绿色制造,提供了更多独特的纺织产品。
其次,我市纺织工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许多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我市纺织工业的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一些纺织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一些企业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设计师、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合作,拓展了国际市场。这些举措为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助力。
然而,我市纺织工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其次,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纺织工业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最后,市场需求多元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纺织品市场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纺织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市纺织工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纺织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提高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纺织企业也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开拓多元化的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市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篇三
市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xx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7、启动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工程。一是把自主创新摆在振兴发展轻工业的突出位置,从政策上、体制上、机构上激励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合理启用原一毛、二毛、羊绒分梳厂、皮革总厂等一系列中、高级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准确把握国内外轻工业市场发展动态,紧紧跟踪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三是通过配套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品企业化、企业市场化,进而形成产业化。
8、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加强对轻工业运行监测分析。一是统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大调研力度,安排全市轻纺工业普查活动,全面及时了解我市轻工业发展动态,为制定扶持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落实经常工作经费,充实工作人员,建立像煤、电、油、气一样的轻工业经济运行长效监测分析体系,确保及时采取调控手段,解决轻工业运行中的问题。三是应将重振传统工业工作纳入县区工业经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
以确保轻工业振兴计划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