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优质4篇)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一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由印度导演尼提什·提瓦里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6年上映,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该片以摔跤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培养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现了父亲与女儿之间深厚的感情。在电影中,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马哈维亚)是一位摔跤手,他有着强烈的摔跤梦想。尽管他的两个女儿并不符合印度社会对于男孩子的期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心将自己的梦想传给女儿。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训练女儿,并为她们争取到了参加比赛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无论是马哈维亚的鼓励和支持,还是女儿们的坚持和努力,都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感人。
其次,这部电影传达了坚持梦想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性。在电影中,马哈维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他不仅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质疑,还面对了女儿们自身的困惑和挣扎。然而,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并鼓励女儿们坚持自己的梦想。通过电影中的摔跤比赛场景,观众可以看到马哈维亚和女儿们拼尽全力的奋斗,以及他们为了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这种坚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最后,这部电影还关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问题。在印度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少有女孩子有机会从事摔跤等男性运动。然而,在马哈维亚的引领下,女儿们展现了与男性一样出色的摔跤技巧和勇气。她们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权益。这种对性别平等的关注让我深思,也让我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摔跤吧!爸爸》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展示了父爱、坚持梦想和性别平等等重要主题。通过这部电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父爱的伟大、梦想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应该享有的平等权益。这部电影不仅在印度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影响会继续传递下去,激励更多的人追求自己的梦想,争取平等和自由。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三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富有情感和感人至深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为了实现他女儿的梦想而奋斗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摔跤的电影,更是关于家庭、爱和奋斗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马哈维亚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情感。首先,它展现了父女之间的深厚的情感。马哈维亚对于女儿们的梦想是无条件支持和奉献的,他愿意为了她们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的爱和关怀让我感动和敬佩。女儿们也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爱意,她们愿意付出一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父亲而努力。这种深厚的亲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其次,这部电影也揭示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在影片中,马哈维亚和他的女儿们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嘲笑。摔跤这个运动在印度社会中被认为是男性的领域,女性参与被视为不正常和不被接受的。然而,马哈维亚和女儿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女性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摔跤手。这种对抗偏见和歧视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深感敬佩。
最后,这部电影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马哈维亚和女儿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从未放弃过,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通过努力和智慧去克服它们。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部电影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展现了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揭示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并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部电影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观众们带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篇四
当戏不够,爱情凑成为一些专业人士的灵丹妙药之时,电影界或许应该反思,没有爱情戏份、以真情动人的《摔跤吧,爸爸》,为什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1】
压根儿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这么火!重庆一家普通影院的售票人员说。记者近日去观看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本已临近晚餐时间,但由于观影人数众多,只买到了不好的座位票。
据时光网统计,截至5月14日,《摔跤吧,爸爸》尽管票价较低,但累计票房已达3.9亿元,上座率高达22.83%,而同期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上座率仅为13.03%,同期上映的国产影片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值得关注的是,《摔跤吧,爸爸》与一些大片和明星片相比,没有大制作,没有奇险特,没有热炒作,是一部成本较低的影片。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温暖幽默的励志故事。影片主角马哈维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回到偏僻贫穷的家乡,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今后子承父业,实现其登顶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梦想,不料一连有了4个女儿。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他却意外发现了其中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被村民们当成偏执狂和笑料的马哈维与妻子约定,用一年时间教两个女儿练习摔跤。经过近乎严酷的训练,两个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先后赢得邦级冠军、国家冠军和世界级冠军,成为激励千千万万女性搏击人生的榜样。
这部印度影片之所以意外走红,不仅因为演员演技出色、故事情节感人、摔跤场面扣人心弦,更是因为其题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国内许多家长观影后产生了角色代入感,对马哈维有强烈的身份认同。面对千军万马走应试教育独木桥的现状,如今的家长们普遍产生教育焦虑,而《摔跤吧,爸爸》却指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人启迪,催人上进,传递着十足的正能量。
反观近段时间的国产影片,从艺术性、现实性的维度来看,可以与《摔跤吧,爸爸》媲美的却为数甚少。有的影片请来一大群明星助阵,内容空洞无物,情节平淡无奇,仅靠编排一些媚俗的台词哗众取宠。有的影片请来俊男靓女演绎无厘头的爱情戏,却毫无感人之处。有的影片投入巨资搞大制作,故事却不能自圆其说,甚至沦为观众的笑柄。有的影片倾力打造悬疑剧、恐怖片,却逻辑混乱,漏洞百出
毋庸置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针。在市场经济时代,商业电影的制作本来无可厚非,但一味地脱离现实、靠明星头牌炒作增加票房的做法,不仅不能赢得观众的心,也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事实上,纵观我国近现代电影史,凡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其题材大都深植于现实,并经过深耕细作,实现了艺术性与真实感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价值。
当戏不够,爱情凑成为一些专业人士的灵丹妙药之时,电影界或许应该反思,没有爱情戏份、以真情动人的《摔跤吧,爸爸》,为什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2】
大半年前朋友圈有个留学生发了这个电影的感悟,挺吸引人的,就和她约好等国内上映了一起去看,国内是上映了,但是这个娃却是很难约一起了,感慨下物是人非先.
摔跤吧,爸爸
不知道本名是什么,但是这个翻译,还好先有剧情攻略,不然光看这个名字,我大概是不会花钱看的,那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我掰开脑袋想了想:女摔跤手之崛起?一起来摔跤吧?印度超女?自己想想都觉着雷人,还是原名好。
淘宝买了票,人不多,提前10分钟进场,座位边上有个女生一直在擦眼泪,本着一颗不八卦的心,我努力看着屏幕上的广告,你是看什么电影?姑娘带着鼻音问我,我说:摔跤吧,爸爸。
她挺萌萌得长的:我刚看的就是这个,超级感人,一直哭都停不下来,你一定要准备好纸巾。
我特意从包里挖出一包,摇了摇说:放心,有备而来。
那你能给我几张吗?我去外面感动去。姑娘拿着纸巾出去了,一路在擦泪水,想必是特别感同身受了。
电影开始了,背后有个女的特别吵,一路在剧透;有家长带了几
个小孩来,小孩其实不是很看得懂,经常在笑点时问大人为什么笑,刚刚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些和电影本身比起来,完全不值得去计较,全程不拖沓,不无聊,不刻意拔高主旨,笑中带泪,泪中忍不住笑。
导演:尼特尔提瓦特
主演:阿米尔汗(必须是男神);萨卡诗萨那纱卡;桑亚玛荷塔;zaira wasim;suhani bhatnagar
电影内容比较简单,讲了热爱摔跤,一心想为国家赢金牌的父亲克服一切困难,训练女儿成为冠军的真实故事。
印度的社会背景,14岁的女孩子就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出嫁,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像是货品。俩主角在听了闺蜜的心声后,与爸爸和解,热爱上了摔跤。
孩子小时候思想观念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很多事情似懂非懂的,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忙做出选择,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会羡慕会弹琴的人,羡慕会跳舞的人,羡慕会写一手好字的人,羡慕能出口成章的人,羡慕有特长的人,因为小时候太放养了,学不学都是自己一句话。现在觉着好多书想看,好多东西想学,时间紧迫却是力不从心。
电影里的爸爸不善于表达情感,不像妈妈,很柔和细腻,但是爱,一丝都不会少,当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时,他特别不放心,一再嘱咐老师(那个老师太坏了,简直是一部分xx人员的代表);当吉塔回家传授所谓的技巧时,他很痛心,一心想纠正女儿错误的做法(那时候好担心爸爸会血管爆裂,高血压等原因晕倒,然后医院等,不行不行,国产剧看太多了,梗好旧);当吉塔几连败,身中首战即遭淘汰的梦魇,给爸爸电话,哭着说爸爸对不起的时候,爸爸永远在那里,永远准备好原谅你;当吉塔备战收到老师阻拦时,一个电话,爸爸风风火火租房子做营养餐积极备战;当吉塔姐妹私自出校面临退学处分时,爸爸苦心恳求领导,出示自己收集的女儿们一路的战绩。。。。。
虽然说孩子没有必要为了父辈的梦想搭进去自己的一生,但是回到这个电影的背景。印度,女人的地位,无才便是德吧,甚至是作为一个家庭的负担出现的,从小学的是家务,一生便是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爸爸只是用一年时间顶着所有人的嘲笑去验证,如果热爱,那就继续摔跤,如果不喜欢,那就放弃,回到老路上。这是给孩子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不好吗?
有时候看周围的父母辈们,觉着他们在倒退,前阵子远房亲戚家刚满18周岁的还在念高二的孩子怀孕生了一儿子,他们大办了酒席,我是没去,不过从我妈回来后对我各种嫌弃+早知道就不让你念书了 balabala的话语中,我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了。因为可能在走一条大多数不走的路或者各种反应慢了好几拍,所以周围人开始莫名其妙地指指点点,爸妈觉着脸上无光了,所以也得赶紧让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一样,顺着一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每次和爸妈长辈谈对人生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走才好的时候,他们便是一句话打发: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那么其他呢,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