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观后感【推荐3篇】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观后感 篇一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由周梅森执导,陆川监制的反腐剧,改编自周梅森的同名小说。该剧以反腐为主题,通过揭露官场黑暗、腐败现象,展现了一群廉洁正直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首先,该剧以犀利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官场黑暗的世界。剧中,贪官污吏的丑陋嘴脸被毫不留情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们贪图权力、金钱,不惜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观众可以看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贪腐现象,引起了对腐败的深思和反思。
其次,该剧通过塑造一群廉洁正直的人民公仆,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正义的力量。在剧中,赵德汉、李达康等人以身作则,坚守原则,不为个人利益而妥协,始终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谋福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仆,为观众树立了榜样。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同时,也被这些人物形象所感动,对于正直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该剧在表达反腐思想的同时,也呈现了丰富的情节和精彩的演技。剧中的各个角色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独特,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也为剧情增添了色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的人物和情节。
总的来说,《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视剧。它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通过反腐的主题,让观众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同时,该剧塑造了一群廉洁正直的人民公仆形象,为观众树立了榜样。相信通过观看这部剧,观众们也能更加珍惜身边的正直和善良,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观后感 篇二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剧,该剧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反腐斗争的艰辛与复杂。观看该剧,我深受震撼和思考。
首先,该剧通过揭示官场黑暗的一面,引发了我对腐败现象的深思。剧中,贪官污吏的种种行为令人愤慨,他们贪图权力、金钱,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私欲,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些贪官们背离了职责,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观看剧情的同时,我不禁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腐败现象存在?如何才能有效地打击腐败?
其次,该剧通过塑造一群廉洁正直的人民公仆,让我感受到人民的力量和正义的力量。在剧中,赵德汉、李达康等人坚守原则,不为个人利益而妥协,为人民谋福祉。他们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真相,以身作则,树立了一个个可敬的形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仆,为观众树立了榜样。观看剧情的过程中,我被这些人物形象所深深感动,对于正直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紧凑的剧情结构。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和真实的表演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剧情的紧凑程度和节奏感也使得观众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剧情中,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
总的来说,《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视剧。通过该剧,观众们可以对中国反腐斗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同时,该剧塑造了一群廉洁正直的人民公仆形象,为观众树立了榜样。相信观看这部剧后,观众们也能够更加珍惜身边的正直和善良,为社会的进步和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观后感 篇三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
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式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败斗争的真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反腐作品是反腐斗争在精神文明领域的投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近年来,从中央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探究贪官心路历程的《追问》等等,与反腐有关的作品不断升温,深度契合中央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的名义》剧中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一些腐败分子的案情离奇到连作家都难以想象。剧中涉及贪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有演员甚至担心剧本会过审不了。导演说: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正因为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魄,反腐败斗争实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做到除恶务尽、不留死角,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相信反腐题材的升温、更多反腐作品的涌现,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不断提振民众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4】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十八大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近读周梅森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并观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同名话剧,感触颇深。他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员涉贪为线索,公权私用为由头,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官场文化的某些霉变,进而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这样的作品直面政坛现实,主写政界事务,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6】艺术源于现实。西安地铁追责帷幕渐开,《人民的名义》剧情柳暗花明,昔日津门武爷过堂受审,台上台下,依法反腐的进行曲持续推进,鼓点渐密。
识破两面人,去伪存真的照妖镜是什么?
不知小伙伴发现没有,这三件事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除了都是反腐题材外,还都暗合了三个字戏很足。
前者的跪地、鞠躬等戏码,自不待言;中间者,则塑造了一幕幕颇具张力的两面人形象:比如《人民的名义》一开场,就演了一个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上千万。当反贪总局侦查人员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的老农民在简陋旧房里吃炸酱面
后者,落马后被查抄12皮卡物品这一细节,本就令人咋舌。在29日的一审庭审后,更有媒体盘点,武长顺创造了十八大后几个最高纪录:罪名数量6个,创纪录;涉案金额超5亿元,更创纪录。
是的,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在问题暴露之前,这些官员们可能是一种样子,落马之后,另一种隐秘的样貌才浮出水面。
对号入座,两面人在现实中更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曾说了不少诸如腐败没有后悔药之类的话,暗地里却打招呼干扰纪委办案;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落马之前言辞恳切,请别人监督自己,私下却疯狂敛财、多次出入豪华会所;山东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背地里却全家上阵、大肆贪腐。
要识破日益隐秘的腐败,揪出官场中的两面人,必须要有一面去伪存真的照妖镜。这个照妖镜,就是法治。
身在官场,不管你是一面人、两面人还是多面人,毫无疑问,规矩与红线确实存在,但这是由法律而非权力,或是行政级别划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法律为权力划定的。
权乃公器,法为国纲。法治的要义,就是一切治理难题都要依靠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开、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与公共利益的凝结,再无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权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办事,道路才会远走越宽;你若背弃初心、两面三刀,在大众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样的结局由法律编织的大网,平等地敞向每一个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戏有多足。
自当引法律之剑共击之。
演技褪去,才知谁在裸泳。托底的岸,永远用法治的砂石筑成。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7】《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好剧。、《人民的名义》,现代版官场现形记,真心好看。、《人民的名义》尽显官场生态,真的太精彩了,就是更新太慢,看得心欠欠的啊。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刷屏朋友圈,被不少年轻人点赞。《人民的名义》热播,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据4月5日《华西都市报》)
艺术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用来衡量《人民的名义》,一点也不为过。在玄幻剧、IP剧、小鲜肉、小鲜花当道之际,一众老戏骨担当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走红看似偶然,其实是现实的必然。
2004年之后,受政策影响反腐题材电视剧逐渐淡出荧屏,几乎形成了10多年的空窗期。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空前,文艺创作却没有反映出来,显然有些与时代脱节。《人民的名义》则填补了反腐题材空白,加之制作精良,演艺水平高,由此获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从《人民的名义》播出来的效果看,收视率和口碑都上佳,观众不仅折服于老戏骨的演技,亦对剧中反映出的贪腐细节、官场众生相、底层群众生存状态等津津乐道。《人民的名义》已然成为现象级电视剧,连诸多90后都开始追这部剧,老戏骨的粉丝团纷纷成立,达康书记表情包亦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恰如导演李路所言,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大时代面前,文艺不能缺席。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旦回归就必须做成经典。国民之所以热捧《人民的名义》,不仅是对良心之作的认可,也是在对政府反腐政策的支持,希望看到高压反腐持续下去,并逐步完善反腐制度,令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反腐败没有禁区,从近年来的中央反腐情势来看,不仅在打老虎,也在拍苍蝇,还在海外猎狐,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让贪官无处藏身。在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腐压力,无数贪腐官员惴惴不安,朝不保夕,不知哪天就会落马。就如《人民的名义》里尤勇饰演的小官巨贪,过着双面人生的生活,贪腐金额高达2.3亿元,现金堆满别墅,却不敢花掉一分钱,知道自己迟早会被抓,悔之晚矣。
用文艺作品来描述反腐现实,不仅诠释政府反腐政策,让民众看到政府对腐败行为的强硬态度,亦可起到宣传教育的效果,警告广大党员干部,不要忘记人民的利益,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私利。《人民的名义》打破了反腐剧禁区,赢得一致赞赏,也预示着反腐需要脱敏,不能忽视舆论、文艺创作的力量,要放开束缚,形成社会集合力量,共同与腐败行为斗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8】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火起来,据称一些剧集的收视率已与春晚持平。在消失于荧屏多年之后,反腐电视剧的再度崛起表明,现实题材一旦与真实接壤,所产生的反应将会是出乎意料的沙李CP(沙瑞金、李达康)、海猴子CP(陈海、侯亮平)等各种CP组合频出,陆毅成全剧颜值担当,李达康圈粉无数大叔控低龄观众用萌心解读剧作,以腐眼看待反腐剧,成为《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的一大盛景。年轻的观众以他们的方式,参与到把《人民的名义》更深地推送到更多人的视线当中。
与同时期其他电视剧相比,《人民的名义》无疑是异类,但得到的待遇却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流行剧一样,迅速被网络娱乐的汪洋大海所包围。对于出品方而言,这是好事,起码表明观众对这部严肃剧没有见外,没有冷眼旁观任由它独自精彩。再深一层次看,年轻观众虽然只是从周边来消费这部电视剧,但捧场就是爱,如果电视剧传达的价值观与他们有隔阂,照样会被弃之一隅。
放在十几年前,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人民的名义》,没准会被认为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但到目前为止,官方媒体、出品方、创作者都对娱乐化《人民的名义》保持了认同甚至乐见其成的态度。由此可见,围绕新媒体所形成的娱乐话语体系,似乎成了非官方的主流话语。无论你喜不喜欢,年轻人都会霸道地用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爱憎,如果没法扭转这股话语潮流,那么选择适应和融入,未尝不是一种顺应大势的策略。
基腐文化、颜值追逐、卖萌取宠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属于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已经与主流文化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彻底地分道扬镳,对于言语的管制以及对于风潮的批评,要么如绳绑风,要么如石坠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起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语言的堕落,但习惯了之后会发现也无非是一种正常的存在,起码它并不比假大空的官话、套话更令人厌恶。穿透这热闹的网络流行文化背后,往往能看到通透的人心。
年轻观众对好作品是有判断力的
擅长在各种烂片、烂剧中寻找乐趣的低龄观众,与其说他们在互联网上自娱自乐,不如说是他们借此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影视作品的好与坏,影响不了他们的消费热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真正的好作品缺乏判断力。《人民的名义》豆瓣打分最高时达9.1分,也客观证实了该剧在受众那里的被欢迎程度。
当需要糊涂时,观众在娱乐,当需要明辨时,观众一样在娱乐。娱乐是表面的、一次性的、快速的,也是擅长制造迷雾、打掩护的,给真理穿上一层罩纱,已经成为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人的一种本能动作。
通过剧作本身看,《人民的名义》也是尝试把一些严肃的、正经的价值观,用贴合年轻人的方式包装并表达出来。在侯亮平、陈海、陆亦可这些年轻的反贪工作者身上,其实已经可以看到他们在生活中完全有别于长辈的话语方式与情感表达方式,捧着手机看舆情,讨论社交媒体上的网友评论,时不时地对信息时代发表点高见,这其实已经是网民们的日常。
低龄观众追捧《人民的名义》,不排除是从这些角色身上,体会到了年轻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在场感。而且,在我们特别关注语言风格、讲究语言技巧的文化背景下,剧中人物的生活化表达,拉近了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
《人民的名义》是题材与尺度的突破,也是电视剧语言的突破,正是因为如此,网上一片沸腾的娱乐化解读,并不会消解剧作的严肃性。通过这一剧作的成功,也会发现制作出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并不难,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