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精选6篇)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一
《岗仁波齐》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情感的电影,它带给观众深深的震撼和思考。影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为了追寻内心的信仰和追求自由,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雪山的故事。
电影通过精细的剧情和真实的场景打动了观众。导演巧妙地运用摄影技巧,将美丽的雪山和险峻的山路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仿佛亲临其境。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刻,人们展现出了无私的勇气和对信仰的坚守,但也暴露出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这种对比让观众深思,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时会如何选择和行动。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主人公岗仁波齐是一个普通的藏族年轻人,他身负家庭的期望,却又渴望追寻自己的内心信仰。他的勇敢和坚毅感染了观众,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阴谋,这些人物形象的设定使影片更加复杂和引人入胜。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配乐恰到好处,既能凸显剧情的紧张和激烈,又能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对电影留下深刻的印象。
《岗仁波齐》是一部充满勇气和希望的电影。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的力量和生命的宝贵。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思考着自己的信仰和内心追求。它让我明白,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启迪。它让观众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引发了对人性和信仰的思考。我相信,《岗仁波齐》将会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感动。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二
《岗仁波齐》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它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内心深处的激荡和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为了追寻信仰和自由,勇敢地穿越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雪山的故事。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危险,但却决心不放弃,坚持到底。这种坚韧的精神和对信仰的执着感染了观众,让我们不禁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境和追求内心的渴望。
电影中的动作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导演巧妙地运用摄影技巧和特效,将雪山的美丽和危险展现在观众面前。每一次攀登和跳崖的镜头都让人血脉贲张,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这些动作场面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刺激和娱乐,更是为了表达主人公们内心的斗争和坚守。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刻,他们毫不退缩,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配乐催人奋进,让人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们内心的激情和力量。音乐与场景的结合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加深了对角色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岗仁波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动作冒险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和人性的探索。它让观众思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困境和追寻内心的真实。这部电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我相信,《岗仁波齐》将会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继续激励和感动更多的人。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三
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惭愧地说,我中间有一次睡着了一小会。
我旁边的两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说实话看这种安静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毁气氛的……
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四
喜马拉雅行禅里,“行禅”这个词是禅宗所用的,在密乘的修炼中,习惯叫做转山、转塔、绕佛、朝圣,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转山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所谓的目的地,所谓的终点,我们的起点就是我们的终点。我们的行走不为路上的风景,不是为了去往一个新奇陌生的地方,我们唯一要做的,竭尽全力要做的是回到我们的起点,就是我们回归生命的修炼。
神山是象征,象征着某位佛或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我们所行走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们内心的清净,在这个清净的世界中,我们最后看到的不是外在的佛,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圆满的佛性。
现在这个时代,人走的时间越来越少,坐的时间越来越久,必然压抑的情绪越来越多。行禅是一个力量,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的人,带着觉察去感受身体,觉察自己,将心毫无修饰地放在自己的行动上,自己的行走上。当我们心理压抑,情绪不佳,尤其是怒火和怨恨难以平息的时候,行禅是完美的化解之法。这种千年万年所传的古朴的修炼,如果用在生活里面,绝对是个力量的源泉。它不只是锻炼身体,它产生的力量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力量。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五
在一个最缺乏信仰的年代来讲信仰,要么被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要么会激起争论,形成截然相反的观点。导演选择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展示了一种人的一种信仰,力求客观真实,所谓信仰,信之越深,越不顾一切,冈仁波齐的信仰是善良、爱、奉献。影片中一位婴儿出生在朝圣的路上,母亲产后不做休养,带着婴儿一路磕头,继续朝圣;一位老者死于神山脚下,神山,在神灵面前,将自己还给了自然。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巨大力量,支持他们不顾一切,包含肉体痛苦、亲人安危、财产损失甚至个体生命。
1300公里,历时一年的磕头苦行,只为洗去内心的罪恶,只为给亲人带来平安,为今生也为来生的安宁祥和。从物质者的角度看,他们是贫乏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朝圣的路上不生产劳动,不学习研究,只有消耗而无创造,他们是错误的;而从精神的世界看待,他们富有,他们智慧,他们传播善良和爱,鼓励坚持,他们带来的东西远远大于物质创造。也许,岗仁波齐带来的思考不只这些,需要各自满满品味。
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篇六
《岗仁波齐》,我不知道他人是出于带着对西藏的好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去看的这场电影,而我纯粹是为了怀念,无关信仰……
一部近乎记录片的电影,本色演员出演,没有旁白,没有过多的配乐,唯一的配乐可以说是他们一起诵经或者是唱歌,没有过多被刻意安排的情节,没有故意被设立的`桥段,平平淡淡、不神话,不渲染,纯粹得就像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爷爷给你讲一段陈年往事,一切都是那么朴实。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无非就是说导演在消费藏民的信仰,另一种声音则是夸赞这部电影是用心之作,其实这些评价也许在导演眼里都不算什么,我们不是他,不懂他,自然不能妄言。我看到豆瓣上一个短评恰如其分的回击了所有的声音,这个影评是这样写的:“对不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愚昧的电影。对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新奇的电影。对喜欢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振奋的电影。对西藏人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日常的电影。”其实事实就是这样简单,我是一个喜欢西藏的人,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就是一个听
故事的人,听导演讲朝圣故事的人,走过影片里的路,看过影片里的风景,一处处,一幕幕,历历在目,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西藏。
电影情节简单却深入人心,也许突然的某个画面就会让你想要流泪。从出村第一磕开始,木板合击的声音,甚是响亮,让人为之一震;小女孩扎扎跟家人打电话时的那种笑也很是感染人;在遇到水时,大家齐脱衣服从水中磕过去的场景,我从他们脸上看到的依然是喜悦;孩子生了,就背着孩子一起磕;车坏了,丢了车头拉着车身就走,男人们拉车走前面,女人们在后面磕头,走过一段距离,男人们还要回到起点再磕;途中休息,遇到磕头的人,邀请一起喝茶,送糌粑;没钱到阿里了,就去打工赚钱……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坦然。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两千公里的朝圣路,每一步都算数。芒康——左贡——邦达——然乌——林芝——米拉山口——拉萨——冈仁波齐,两千多公里朝圣路,每一寸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条线路也是我以前走过的,庆幸自己还能在电影中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不是他们的信仰有多深,而是他们的淳朴与信任。陌生人可以叫你一起坐下来喝茶,可以邀请你去家里做客,并将羊皮送给即将前行的小女孩,还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告诉你车上有病人时你能说没事你先走吧。这在如今社会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因为我自己也有亲身经历,所以这一次也轻易被感动了。一次我们去徒步,担心带的食物不够,就找了个类似小卖部的地方准备再买点东西,结果,那位藏民不但把他仅有的几包方便面给了我们,还给了一袋糌粑,却怎么都不肯收我们给的钱,我们便把带的一瓶马奶酒送给他,但他还是不肯收,最终在我们的坚持下,他才收下。那时正值收割青稞的季节,路过一片青稞地,藏民们正坐在路边休息,看到我们一行人过来,便招呼我们过去喝酥油茶歇歇。也许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几杯再普通不过的酥油茶而已,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浓浓的情谊,无比暖心。
看这部电影,单纯只是想透过屏幕将我带回那年的记忆,在去岗仁波齐的那段记忆,一路风景如画的记忆,一路说说笑笑的记忆,一起在岗仁波齐下磕头许愿的记忆……
有关于西藏的记忆,存于心!
和西藏的约定,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