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通用6篇】

逍遥游教案 篇一

逍遥游,这是一首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作为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逍遥游可以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研读逍遥游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人追求自由逍遥的理想境界,他离开尘世的喧嚣,远离尘嚣和纷扰,独自一人游历山水之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逍遥游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手法。陶渊明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分析这些诗歌技巧和表达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逍遥游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由心态给人一种宁静和豁达的感觉,这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有所不同。通过学习逍遥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由,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和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逍遥游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教学。通过研读诗歌的内容、技巧和表达手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逍遥游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的发展,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和生活的质量。

逍遥游教案 篇二

逍遥游,这是一首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以其独特的诗歌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作为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逍遥游可以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逍遥游以其独特的诗意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使人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和魅力。通过学习逍遥游,学生可以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水平。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逍遥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自由心态为主题,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由和宁静的境界。通过分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人生观。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逍遥游以其独特的诗意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和表达的平台。通过学习逍遥游,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逍遥游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教学。通过逍遥游的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他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逍遥游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人生观。

逍遥游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本事。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进取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终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境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教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十分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所以,庄子不可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我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经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经过“无为”到达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能够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团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

  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一样描述对象,应读出不一样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比较;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到达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一样,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十分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资料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资料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可是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到达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比较与想象由物及人,最终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靠、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到达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所以,《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并且,庄子自我也很难到达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仅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很多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述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述)

  ————有所待

  ——————依靠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物

  1、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经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日我们一齐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明白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异常,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抟(tun)齐谐(xi)坳(o)堂迁徙(xǐ)北冥(mnɡ)夭阏()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n)舂(chōnɡ)米晦朔(shu)泠(lnɡ)然

  蓬蒿(hāo)翱(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之北知(zh)效一官

  决(xu)起而飞数数(shu)然蟪(hu)蜩(ti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教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确定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明白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样明白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团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梦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之后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证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明白自我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终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证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所以,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一样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述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经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比较(鲲鹏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一样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到达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资料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资料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并且经过比较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证明没有认识到自我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证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所以也就不明白自我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并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十分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及(可悲)

  (自然万物)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证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可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所以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那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不

  有所待及(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所以,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逍遥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境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所以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可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确定)。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构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完成《步步高》的基本资料: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到达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资料(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述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学生完成下列资料(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述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小年不及大年。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可是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异常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证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课文第三段批判继承庄子思想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我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到达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比较,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到达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梦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到达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到达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到达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梦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那里我们能够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当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应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完美生活。

  ③必须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述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述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述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述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习题。

逍遥游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我的精神支柱,今日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团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一样描述对象,应读出不一样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比较;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资料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资料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述详略不一样,描述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经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资料的补充、印证,与篇首资料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我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资料。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述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靠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到达“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之后,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我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可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我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梦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头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能够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能够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坚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一样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欢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达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当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进取因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当进取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很多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述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相关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推荐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
教案大全2013-01-07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推荐4篇)

女娲造人教案【优秀6篇】

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5篇):女娲造人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案大全2018-04-04
女娲造人教案【优秀6篇】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
教案大全2016-09-03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实用5篇)

小学教师教案检查评语【优质3篇】

对我们教师教案进行检查,这个评语该如何写?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师教案检查评语,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 教材内容把握准确,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能显示教研教改新思路,每课时的教案突出新理念...
教案大全2019-05-08
小学教师教案检查评语【优质3篇】

中班安全教育教案【优秀6篇】

中班安全教育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安全教育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安...
教案大全2018-04-03
中班安全教育教案【优秀6篇】

科学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
教案大全2015-08-01
科学教案(实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