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精选6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篇一
标题:化学中的物质和反应
引言: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并探索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将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
一、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1. 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等。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物质的分类: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分,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通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将认识到物质的分类对于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1. 化学反应的定义: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将学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从而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三、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和应用
1. 酸碱中和反应:我们将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和应用,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和条件。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酸碱反应产生的气体和溶液的变化,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我们将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实验和应用,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属与非金属反应产生的气体和物质的变化,了解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结语:通过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熟练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和应用。通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将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篇二
标题:化学中的能量转化和化学方程式
引言: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能量转化和化学方程式,探索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物质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将深入了解能量转化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方法,培养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
一、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
1. 能量转化的定义:我们将学习能量转化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验观察能量转化的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和能量变化的规律。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化方式,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物质的变化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方法
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我们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基本结构,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编写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我们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反应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通过实验和计算,我们可以调整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使化学方程式达到平衡。
三、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和方程式
1. 燃烧反应:我们将学习燃烧反应的能量转化和方程式编写方法,了解燃烧反应中的能量释放和物质变化。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编写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描述燃烧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 酸碱中和反应:我们将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能量转化和方程式编写方法,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编写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描述酸碱中和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结语:通过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方法,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物质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和探究,我们将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篇三
铁的性质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篇四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篇五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篇六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第一课时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1.c+co2 3+fe 2+cl2 2+hcl +cuo
+6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