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精简4篇】
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工作。下面是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的一些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该制度应包括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流程、职责、权限等内容。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明确各个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流程,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其次,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对内部管理、财务状况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审核,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审计的力度,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审计人员数量、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等措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
再次,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来说,可以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财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等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最后,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监督和评估是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明确监督和评估的职责和权限。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查和外部审查,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通过实施这些计划,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工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提供有力保障。
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篇二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重要机构,其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和强化对于保证国家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和培训。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信息系统的效果和价值。
再次,加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做到防范于未然。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风险控制要求和流程,加强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最后,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监督和评估是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明确监督和评估的职责和权限。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查和外部审查,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包括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和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通过实施这些计划,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工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和使命提供有力保障。
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篇三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以及《文山州财政局关于上报2016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对我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执行及监督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现就内控制度贯彻实施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我局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切实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自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以来,在坚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的前提下,我局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形成了《文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守则》,分总则、工作守则、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共五章,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廉政风险防控、财务管理、会议、差旅、接待、固定资产及车辆管理等58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切实做到有章可行,有据可依。
二、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内控制度执行
我局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责任,切实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党组会研究通过)及会签制度。重点关注经费预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风险。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及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措施,业务经办、审核及审批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出纳不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财务专用章由专人管理,个人名章由本人或授权人员保管。按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非税收入,按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及合同控制等内控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有序运行。按《会计法》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并实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三、切实开展检查,强化内控制度监督
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规范运行,并达到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法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近两年来,我局由社保基金监督科(内审)牵头,规划财务科配合,开展对社保、就业和医保等经办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内控专项检查及各项资金专项检查;由局机关党委牵头,各科室配合开展廉政风险、岗位风险专项排查,确保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监督,切实防范内部控制运行风险。
同时,我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存在制度更新不及时、执行力不到位和监督乏力等问题。今后,我局将适时关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改革动向,根据人社事业发展变化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调整、完整我局内部控制工作规则、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确保各项业务工作得到有效控制、相互监督。同时,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科学性,使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得到充分发挥,将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纳入人社文化建设中,使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每一位职工的自觉行动。另外,建议财政部门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分批培训,推动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各部门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篇四
科研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偏差、内部控制的形式重于实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内部控制缺陷普遍存在。厘清我国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定位,分析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展开国内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有助于更加扎实全面地落实《规范》的要求,从而提升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立足于其组织特征和业务实情
我国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其组织特色和业务特征,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目标。这一点显著区别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内部控制,后者立足于从政府审计角度提供合理保证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规定,内部控制是与业务运行融为一体的业务组成部分,它是组织用以实现其目标和任务的计划、方法与程序,并作为组织保护资产、预防和发现错误、舞弊、浪费、滥用权力和管理低效的重要方式。我国的《规范》则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应当说我国的《规范》正是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特点和业务活动特征做出的准确判断。
科研单位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活动特点突出,与此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着重关注控制目标、控制制度、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四方面的整合和贯通。科研单位的业务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科研活动尤其是重大科学研究整体周期比较长,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大; 其次,科研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外部性,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等特征; 最后,科研活动成果存在软性特征,无法轻易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估。因此,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管理实际情况,力求控制目标、控制制度、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的相互结合和贯通,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控制标准进行梳理与整合,建立起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内部控制既要包括静态目标和制度,也要包括动态措施和程序; 最后,内部控制既要在流程方面设计防范和管控措施,更要落实到单位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的每个节点。
科研单位当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控制度形式重于实质,执行力度不强
科研单位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作为保证,但现状不尽如人意。部分科研单位尚未建立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管理制度,但有的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例如内容不够细化、岗位责任不明确、工作流程操作性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控职能发挥不到位,内控管理目标无法实现。有些单位以一般财会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制度制定侧重于资金开支范围、标准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权责不清,授权审批制度不规范,未形成有效的岗位牵制,不相容岗位未能合理分离。
2.2内控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流通不畅
目前在科研单位内控管理中,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建立起安全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信息与沟通是连接科研单位内部与外部的桥梁,也是连接内部控制其他4 个要素的纽带。目前信息化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但在科研单位的内控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还略显滞后。许多单位尚缺乏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架构,缺乏健全的内部信息化制度,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从而造成信息沟通系统建设缺失,这使得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不畅,无法及时沟通和反馈内部控制节点上的问题。同时,这一信息不对称性会增加沟通成本,由此可能会带来决策失误或者公共资源的浪费,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2.3内控管理意识薄弱,风险评估不足
科研单位管理决策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认为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没有利润等指标压力,因而内控管理意识普遍薄弱。在一些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着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的现象,存在各部门之间职能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 存在着重视科研项目,忽视项目经费与预算执行的现象。内控管理意识淡薄客观上形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不重视贪x舞弊的风险。同时,科研单位内部的风险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缺乏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环节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防范。另外,单位内部风险评估人员素质整体不高,风险识别能力较弱,不少单位存在着将预算、审计等同于风险评估,用财务管理制度替代风险评估制度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内部控制的低效甚至失效。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方向及具体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监督力度
一方面,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监督力度是科研单位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基础措施。科研单位尚未建立内控管理制度的应当尽快建立,已经建立的应当抓好落实。同时由于环境变化,已有的制度会逐渐显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研单位要认真对待,积极修正。另外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应当积极探索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三权”分离机制创新,加强内控监督力度。结合《规范》的要求,应当对各部门、岗位按照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原则进行组织层面的内部控制架构的设计,并通过业务流程一体化将各部门、各岗位联结在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构建起组织层面的主体空间维度、业务层面的逻辑时间维度和单位全体人员参与的三维协同体系,最后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制度、组织、业务和人员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角色固化。
3.2加快内控信息化建设,促进内控信息畅通
科研单位应当在全面分析本单位主要业务流程各环节风险点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安全、系统、科学的信息化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的筛选、过滤、校验和分析等工作,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措施并形成标准的流程图,并通过信息系统得以项目化、流程化、清单式管理。科研单位应努力将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改变目前经济活动分块管理、信息分割的局面,提高单位的管控效能。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实现科研单位的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必须重视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中预算管理的职能发挥。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通过社会资源分配的3个阶段,即事前计划的科学化分析、事中计划的执行性监督和事后计划的完成性评价,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预算管理的相关内容已经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形成相应的法律基础,并具有较好的数据基础,科研单位应该把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业务,发挥预算管理在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3提高内控管理意识,协调内部工作机制
内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因此需要科研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沟通协调。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通力合作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只有单位一把手亲自抓,指导、督促、检查内控建设工作的开展,协调、沟通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横向制衡和纵向连接。应成立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和工作任务,并结合实际制定内控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内控领导小组的成员,既是本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者,也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扎实做好本部门主管业务的内控流程设计,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职能部门应当明确一名熟悉本部门业务的人员,按照内部控制范式,全面梳理本部门业务流程,成为内控节点的业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