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化学教育论文(通用3篇)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化学教育论文 篇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化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1. 引言
化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题,而且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并且对实际应用的理解能力较弱。
3. 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目前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课程设置更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
(2)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对化学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足。
4. 改进措施
(1)增加实践环节:在化学教育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化学实验的理解能力。
(2)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例如化学工程的应用、化学分析的实际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论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改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的关键。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和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化学教育论文 篇二:课程设计与实施
摘要: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实施来达到这一目标。本文将介绍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探讨如何将课程实施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课程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2. 课程设计
(1)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和职业需求,确定化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制定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化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3)拓宽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例如化学工程的应用、化学分析的实际操作等,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课程的结构,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3. 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在课程实施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化学实验的理解能力。
(3)鼓励自主学习:通过课程实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确定课程目标、拓宽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化学教育论文 篇三
1制定“双向”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初中化学教师队伍的日益饱和,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生较大改变,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选择非教师工作岗位的比例逐年上升,而选择专
升本相对趋于平缓。从毕业生反馈信息可以看出,近几年选择化工、食品等行业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以培养初中化学教师为目标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该专业应实行“双向”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坚持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即以就业为导向,“双向”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保证专业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既要体现师范类职业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满足化工、食品等行业的岗位需求。
2.1师范类课程设置
传统师范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教育理论与教师技能训练,使得师范生普遍欠缺的并不是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化学与社会、生活、材料、能源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普遍较差,以致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偏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从2006年便开始着手对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断进行改革。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将师范性专业课程所占所有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3.8%(不含教育实习),在原来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化学教学法等基础上,新开设了中学化学科技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开设了环境化学、化学与社会等课程。
2.2化学分析类课程设置
我校化学分析技能类课程建设主要是依托企业,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展开,我们根据当地化工、日用化学品及食品等支柱产业对化学分析检验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一些与工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如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同时,我校还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确保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紧密关联。此外,我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中级分析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试点,自从试点成立以来,每年有不少学生积极参加化学检验中级分析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2.3职业技能实践环节设置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从2006年开始不断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相应课程设置上实践比例由06年以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42.67%。同时,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3年全部在校学习的方式改成现在的“2.5+0.5”方式,即两年半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中学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相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只在第五学期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其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分析检验技能。而新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第五学期安排五周的教育实习外,在校学习期间还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新增加了第六学期为期十五周的顶岗实习,这个学期的实习情况主要是依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来选定实习岗位。通过这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可以为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一个锻炼、磨合的平台。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学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若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师范专业-化学教育模式,开设课程过于强调理论,将直接阻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3.1从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课程自成体系,课程知识较分散,不同课程间内容重复率高,缺乏整合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难以达到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体系。如关于物质的定性知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同样的内容出现,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将重复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3.2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项目的开出,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且实践项目的开出,既要能满足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需求,也要满足培养化学分析检验等应用技能的需求。如在实践项目中,可适当将“验证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降低,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和生产实际,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
3.3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出培养欠缺能力
目前,从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我们的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虽然相当多的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教学技能欠缺,不能有效的驾御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对教参、教案依赖性大,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差,抓不住重点、难点,实验操作技能欠规范,不善于引导启发等;为了能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我们改变过去化学教学论集中在第五学期教学的做法,从10级开始将化学教学论分别于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来完成,第四学期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训练,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尽早得以强化,第五学期是前期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不断深化和提高;通过课程内容的扩充和开设时间的调整,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教学素养的培养过程,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样,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学生,由于实践技能差,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适应岗位工作的周期偏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出培养欠缺能力,如通过自拟实验方案、创设实验情景和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4自编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体系。然而,目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教材在数量上、质量上虽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所以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鼓励有能力的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一味的固守学科中心的传统教材,而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工作岗位为导向,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来编写适合的教学用书。如仪器分析教材,现在几乎所有教材的章节内容都是包括分子吸光分析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质谱等,虽然里面涉及到好多先进前沿的分析手段,但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中好多内容远超出了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范围和应用范围,所以编写教材时,应结合高职生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就业方向,高深理论以够用为原则,重点突出应用性较广的知识,如紫外-可见、电化学分析等;且内容的阐述应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便于自学,同时增加一些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实用性内容。依据历年学生就业情况,本专业部分学生会从事化工、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化学分析工作,那我们就可以将食品甲醛分析仪、食品吊白块分析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相关内容编写在教材内。
5结语
总之,由于教学观念的不断改变,学生对教学理论、方法的吸收及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有正确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工作岗位为导向,不断优化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