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论文(精选3篇)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论文 篇一
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的缺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国际贸易中,定价权是指制定和确定商品的价格的权力。然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相对较弱,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扰。
首先,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之一是供应链结构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企业的供应链。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下游位置,无法对产品的定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相反,中国企业往往需要接受来自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价格压力,导致定价权缺失。
其次,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还在于技术创新的不足。定价权往往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通常能够在定价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中国在某些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定价权。
此外,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还与市场竞争力的不足有关。由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激烈,很多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中国企业往往无法独立决定产品的定价。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这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供应链结构的问题、技术创新的不足以及市场竞争力的不足。为了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以便更好地影响产品的定价。其次,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国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定价权。最后,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增加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总之,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供应链结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只有通过加强管理和创新,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定价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地位。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论文 篇二
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的缺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平衡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将从政策、文化和市场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首先,政策的限制是造成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外贸政策长期以来以出口导向为主,注重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规模。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人民币汇率管理来维护出口价格的稳定,限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此外,中国对外贸易的监管和管理也相对严格,对企业定价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定价权。
其次,中国的文化因素也对国际贸易定价权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谦虚、低调和顺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能力。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价格谈判中往往缺乏自信和坚定的立场,容易接受对方的定价要求,导致定价权的缺失。
此外,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也是导致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的投资和参与。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往往处于价格战的局面,无法独立决定产品的定价。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这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的限制、文化因素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多个方面。为了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我们需要在政策、文化和市场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外贸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定价创新,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其次,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的定价意识和能力。最后,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总之,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定价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地位。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论文 篇三
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10年5月16日直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以下就是浅谈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姚坚做出如此激烈表态的最大依据就是连年落败的铁矿石谈判。铁矿石谈判由年度定价转为季度定价后,以现价结算,中国钢企按2009年进口量全年要多付700多亿美元。
在2010年5月16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商务发展论坛上,姚坚算了这样一笔账。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而钢材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目前的4400多元。
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发言权。 姚坚表示,事实上,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海外收购遭遇阻力,对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只能被动适应。
进入21世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虽然我国进口量非常大,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价权已经几乎全面崩溃。
由于缺少定价权,中国在买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钱;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在卖的方面也是屡现肥水外流。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道出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不过这一资源优势并未被利用,反而遭遇了贱卖。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
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市场的热点,但这显然是尴尬的被热点。如何破解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局,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再也无法回避的事实。
国有企业传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已严重不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考验。二是行业管理缺位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稀土就被列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还设立了国家稀土办公室。但是,实际情况是稀土的采矿权归国土资源部管理,而出口配额归属于商务部,部门衔接的不顺畅造成了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另外,配额发放的倾斜和局部不公,再加上个别地方乱采滥挖,造成了中国是世界稀土供应的垄断者,却在国际市场定价问题上失语的局面。
三是政府各部门缺乏协调。我国政府各部门和进口企业没有形成统一对外的格局,出现了多家采购、内部竞争、互相抬价、外商获利的局面。
同时也造成了进口企业只知道到国际市场购买商品,缺乏参与和调控国际价格的主动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