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论文(通用3篇)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论文 篇一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就业难题,就业服务供需的现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就业服务供需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为改善就业服务提供一些建议。
目前,就业服务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业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足。虽然政府设立了一些就业服务机构,但是覆盖面较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其次,就业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机构缺乏专业人才,无法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再次,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有限。目前的就业服务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和简历制作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
与此同时,就业服务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业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不明确。很多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认识仅限于发布招聘信息和提供简历制作,对于更深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缺乏了解。其次,就业者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较低。一些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求职者的需求,导致就业者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就业服务供需。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就业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其次,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就业服务机构应扩大服务内容,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服务。此外,就业者应加强对就业服务的了解,提高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意识。
综上所述,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表明,就业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数量不足、专业能力不足和服务内容有限等问题,就业服务需求方面存在需求不明确和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为了改善就业服务供需,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者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量,为求职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论文 篇二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当前,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服务供需的现状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就业服务供需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目前,就业服务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业服务机构的数量有限。虽然政府设立了一些就业服务机构,但是覆盖范围较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就业需求。其次,就业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机构缺乏专业人才,无法为求职者提供全面的服务。再次,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目前的就业服务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和简历制作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
与此同时,就业服务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不明确。许多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认知仅限于提供招聘信息和简历制作等方面,对于更深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缺乏了解。其次,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较低。某些就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求职者的需求,导致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为了改善就业服务供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就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其次,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就业服务机构应扩大服务内容,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服务。此外,求职者应加强对就业服务的了解,提高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意识。
综上所述,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表明,就业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数量有限、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和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就业服务需求方面存在需求不明确和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为了改善就业服务供需,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和求职者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量,为求职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论文 篇三
就业服务兴起于20世纪初期,主要是为了改善失业者的生存状况和维护社会稳定。它是国家和社会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有机结合的一种社会服务。目的在于帮助解决失业、待业等社会问题。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需求的扩大,就业服务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家就业政策最直接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全文如下: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岗位稀缺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的层面。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使劳动者的诉求与企业需求接轨,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首要任务。只有完成了就业服务供给与求职者需求的联动,才能最终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需求; 就业服务供给。
一、引 言。
十二五纲要明确将就业问题纳入政府规划,鼓励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截止2011 年3 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3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133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41 万人。2011 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90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 1%,与去年底持平。由此可见,虽然金融危机浪潮的退去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从长期来看,依旧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的现象十分普遍。
根据市场搜寻理论的基本思想,劳动者在市场上面临很多工作机会,只有当某个工作机会提供的工资水平大于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者才会接受该工作,从而结束失业状态,在此之前,劳动者会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劳动者寻找工作机会的行为,用人单位/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劳动者和职位匹配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还是其他就业者,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用人单位却常常无法找到合适的求职者,究其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引起的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与求职者的需求对接错位所致。为此,我认为只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影响求职者就业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 一) 求职者对就业服务需求整体不足。
根据《2011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0 年底,河南省城镇新就业人数为: 城镇劳动力 47. 95 万人,乡村劳动力 10. 35 万人,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10. 66 万人,转业复业军人 1. 81万人,其他 9. 90 万人。由此可见,进入市场求职人员当中,城镇乡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是主 体,在 所 有 求 职 人 员 中 所 占 的 比 重 为85. 48% 。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38. 20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3. 4%。与 2009 年的登记失业率3. 5% 相比,登记失业率有所下调,但是下调的幅度很小。由此可见,在劳动力市场中,仍有大量人员处于失业状态。这部分人,或是因为技能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是用人单位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处于失业的状态。然而,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抑或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处于失业或待业的这部分群体,并没有很好的寻求就业服务帮助的渠道。目前,我省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等四项主要内容。在走访了大量求职者后,占一半以上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表示需求不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求职者对就业服务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总体需求不足。面对居高不下的登记失业率,认清了就业服务总体需求不足的事实,我们认识到,只有找到影响就业服务需求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服务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完成就业服务的供给与求职者对就业服务需求的对接。
( 二) 因素分析。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201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有 89. 2% 的用人需求对年龄有所要求。其中,16 ~34 岁的用人需求占总需求的 68. 2%。换言之,在 16 ~ 34 岁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找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有优势,对就业服务的意愿相对薄弱。对于 35 ~ 60 岁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来说,单凭从求职网站或人才招聘会这种形式,试图找到工作是十分困难的,而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寻求职业指导或就业援助,也许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所以,笔者认为,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35 ~60 岁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就业服务需求更大。
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需求的意愿比较强烈。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2010 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2010 年第三季度,有 87%的用人单位对文化程度有所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38. 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25. 2%。处于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职者,相对于文化程度更低的求职者来说,更有能力承担就业服务的成本,因为低文化程度导致的低收入使得求职者很难负担就业服务的高成本。同时,处于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会有更高的期许,从而他们愿意通过就业服务机构,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而大专以上学历的求职者,有着更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应届大学生往往通过校内的招聘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工作机会,所以对就业服务的需求不大,同时对就业服务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差。文化程度高的求职者,往往对就业服务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认为就业服务机构只是给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而自己作为高学历的求职者,无需寻求就业服务机构的帮助。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高学历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意愿不大。
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的认知程度,是决定求职者是否会寻求就业服务的关键所在。目前,在诸多求职者中,对就业服务有明确认识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求职者对就业服务有简单的了解,极少一部分有深入的了解。即使有大部分的求职者对就业服务有所了解,但是仅限于知道就业服务这个名词,至于就业服务机构到底能够提供哪些服务,针对哪些人群提供服务,当地的就业服务机构在哪里办公,就业服务是免费还是收费等这些具体的内容,知道的人很少。如果连对就业服务的认知都没有,又何来需求呢? 不管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还是应届毕业生,抑或是在职人员,对就业服务的需求都应该建立在对就业服务了解的基础上。越是了解就业服务的求职者,需求就越高,能够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大。
三、影响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因素分析。
( 一) 就业服务供给的现状: 供给不足,获得困难,效果一般。
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功能,理想化的状态应该分为十二项,分别为: 咨询服务、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职业指导服务、职业培训、创业服务、就业援助、就业与事业管理服务、政策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管理职能以及拓展服务。然而在现实中,人们接触更多的只是职业介绍服务、职业指导服务、职业培训。这说明,就业服务提供的服务类别很少,并且仅有少部分人通过就业服务机构能够获取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这说明,就业服务的获取手续十分繁琐,时效性不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严重不足,且效果一般。
( 二) 就业服务供给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金不足。就业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多数是公营的,公营的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换句话说,公营的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是靠地方财政的支持运转的。然而,我国的财政职能一直偏好于建设性财政,财政支出主要应用于经济建设,这导致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投入相对较少。对就业服务投入的忽略,各地政府重投资,轻民生的态度决定了就业服务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类别、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效果。
歧视性政策。在目前的就业大军中,农民工和应届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都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分配上,确实还是存在明显的歧视。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导致这种歧视性分配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以户籍、以身份作为提供服务的先决条件
的体制下,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必然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与满足。而对应届毕业生的歧视,是很多时候被人忽略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是很普遍的,最常见的歧视就是缺乏工作经验。信息不完善。由于信息的不完善,导致就业服务机构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首先,是对求职者信息的缺失。就业服务机构只能掌握已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了的求职者的相关信息,而且不排除这些信息是不完善的。其次,用人单位的信息获取不直接有效。就业服务机构没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介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业服务机构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 一) 加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公众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其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10 年全国财政支出 89 874. 16 亿元,比 2009 年增加13 574.2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9 130. 62 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10. 2%。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投入力度。只有有了财政支持,我们才能够更有底气的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基本设备设施的投资,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 二) 扩大对公共就业服务宣传的覆盖面。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纽带,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是因为这条纽带鲜为人知。为了使公共服务的作用付诸实践,应该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宣传力度,使求职者明确的清楚公共就业服务到底是什么,能够提供怎样的服务,如何获取这些服务等。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以各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为广大应届毕业生做相关的讲座,普及公共就业服务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直接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另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同各企事业单位、各地级县级政府合作,通过发放宣传册、调查问卷,举办就业服务培训等方式,向广大劳动者传递就业服务的相关知识。劳动者只有认识了就业服务,才能有进一步的需求,从而就业服务才能真正扮演好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中介的角色。
( 三) 千方百计收集空岗信息。
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做好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计划的执行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设置专门的联络员,定期走访企业或者是通过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空岗信息,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或者,借鉴国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做法,例如美国、加拿大、荷兰,这些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直接鼓励企业登记用人要求,或是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协助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另外,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工作数据库,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匹配。这个工作数据库可以同地方高校,人才招聘中心,各企事业单位相连接,来获取空岗信息和求职简历,并且以市、县为单位逐级向上联网,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工作数据库,从而解决求职者需求与就业服务供给不衔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乐君杰。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J] . 浙江社会科学,2011,( 1) :135 -140,159.
[2]刘燕斌。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 下) [J]。中国劳动保障,2009,( 10) :61 -62.
[3]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J]。 中国劳动保障,2007,( 8) :12 -14.
[4]魏下海,黄 乾。 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 产经评论,2011,( 2) :152 -160.
[5]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发布 2010 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 [J]。 中国劳动 ,2010,( 11) : 5.
[6]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发布 2010 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下) [J]。 中国劳动,2010,( 12) : 5.
[7]刘丹华。 新形势下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探究[J]。 中国劳动保障,2009,( 9) :49 -53.
[8]何先平。 公共就业服务与社会需求联动[J]。 中国劳动保障,2009,( 9) :70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