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成本论文(精彩4篇)
管理会计成本论文 篇一
标题: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本篇论文探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管理会计是一种用于帮助企业进行内部决策和管理的会计方法。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有效地控制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和案例研究,总结了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包括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规划等方面。本文还讨论了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和企业规模中的应用差异,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来控制成本。
引言:在当前全球化和市场化竞争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用于帮助企业进行内部决策和管理的会计方法,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文:首先,本文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管理会计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而进行的会计活动,主要包括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规划等方面。通过对企业各项成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成本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其次,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和案例研究,总结了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在成本分析方面,管理会计可以通过成本驱动的方法,对企业各项成本进行分类和分析,帮助企业了解成本结构和成本变动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在成本控制方面,管理会计可以通过预算控制、成本中心和责任会计等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成本规划方面,管理会计可以通过成本预测和成本管理的方法,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成本规划,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最后,本文讨论了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和企业规模中的应用差异。不同行业和企业规模的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培训和教育、优化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完善成本控制的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来控制成本。
结论: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对成本进行分析、控制和规划,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明,李华. 管理会计与企业成本控制[J]. 会计研究,2018,(4):45-50.
2. 张强,王丽. 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经济管理,2019,(2):67-72.
管理会计成本论文 篇二
标题: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摘要:本篇论文探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用于帮助企业进行内部决策和管理的会计方法,对于企业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和案例研究,总结了管理会计在成本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在不同类型的决策中的应用。本文还讨论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引言: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成本效益分析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用于帮助企业进行内部决策和管理的会计方法,对于企业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文:首先,本文介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效益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对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管理会计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以帮助企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其次,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和案例研究,总结了管理会计在成本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方面,管理会计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敏感性分析和决策树等方法,对企业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在成本效益分析工具方面,管理会计可以利用成本效益分析软件和模型,对企业的决策方案进行建模和模拟,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决策。
最后,本文讨论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局限性。管理会计在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困难、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考虑、决策者主观偏见的影响等。为了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决策优化。
结论: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管理会计在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对决策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张明,王刚. 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 会计研究,2017,(3):34-39.
2. 李娜,刘勇. 管理会计与企业决策成本效益分析[J]. 经济管理,2018,(1):56-62.
管理会计成本论文 篇三
所谓“作业成本法”,指的是新制造环境下逐步出现的一种以结合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两种概念的成本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为了适应如今当代高科技生产个和一系列管理新方法、新观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结合了成本控制和成本计算两种概念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制度。
按照美国的普赖斯·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调查资料现实,已经有50%的美国制造企业和超过30%的美国服务企业正在或者已经着手准备应用这一方法。中国大陆在上世纪后期也开始引入了作业成本法,并在短时间之内获得了青岛海尔集团等企业的应用。截至如今,在产品定价、成本核算、商品采购等众多领域都已经广泛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并且对企业成本管理效能产生了成倍的提升。
一、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的依赖性分析
作为制造环境变化产物的作业成本法的最初动因,在于对先前的制造环境变化后发生的制造成本信息失真这一问题加以解决而提出的。其发展到如今,早已超越了制造企业这一适用范围,为成本决策提供信息这一目的也被突破,可以说,作业成本法已经在如今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成员”。
(一)制造环境的变化催生了作业成本法
自从上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企业制造和管理中电子技术的逐步广泛应用,以至于企业生产和管理越来越具备自动化特点,在整个产品成本构成体系之内,直接成本占比越来越小。在此过程中,间接制造费用成本(主要是机器使用成本)占比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原有的间接制造成本(主要是单一的机器或人工工时)为基础的分配方法往往成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严重扭曲因素,经常造成各种企业定价、生产决策等方面的失误。同时,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日新月异,企业间竞争必然是有增无减,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差距越来越小,传统制造成本下“必不可少”的成本信息误差已经不能为市场竞争格局所容忍——这也是作业成本法出现的根源之一。
(二)适时制生产模式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为了适应“零库存”这一目标,适时制生产模式这一产品生产系统应运而生,而这一系统的最早动机在于对各种出现的存贮、生产之类多余的环节以及其造成的资源浪费加以有效消除,在此后,这一活动又被向着产品销售、企业物资采购等为主众多的层面“推而广之”,并以此“升格”为企业价值链管理“工具库”中的重要一员。在目前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更新成为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适时的产品生产活动组织,来保障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有序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必要在生产作业层次就进行产品质量管理,将各生产环节的关系借助于作业成本管理来加以协调,消除各种作业链中断因素,保证生产秩序。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作业成本法和原有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成本核算对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成本,而是每一个各生产经营环节过程中的作业,其分配成本费用的依据也同样是发生每一个作业成本的动因,以此来进行产品成本计算,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够对资源消耗和产品成本二者间因果关系加以明确,借助于对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化”来提升成本信息本应具备的决策相关性,同时也会对成本信息的时效性加以强化。
然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分配标准往往是多作业和多动因,和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堪称“海量”,故而必须依托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自从上世纪后期至今,管理型财务软件(以ERP为代表)对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加以整合与集成,从而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当中,成为了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二、我国成本会计体系与企业环境的不匹配性分析
目前,由于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大陆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的竞争,再加上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造成的盈利空间萎缩和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等现状,造成了成本系统必须要对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加以准确识别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产品决策成本信息相关与否、准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中国大陆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作业成本会计,但就总体层面而言,截至如今还一直没有真正以作业成本来转变原有的成本会计格局,以至于作业成本难以和成本核算要求、制造环境等相互适应。
(一)成本会计系统与制造环境的不匹配性
截至如今,中国大陆的企业还在以制造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主力”,真正以作业成本法为实施主体者颇少。这一状况必然会造成重复成本核算的情况,同时也很难真正保证成本会计信息具备应有的决策相关性。因为产品制造成本信息不可避免的扭曲,故而作业成本只能开展“二次加工”制造成本的活动,以至于成本会计信息转换成本高、时效性差。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法不匹配
自从上世纪末至今,中国大陆的金蝶、用友等主流软件公司都先后开发了“中国特色”并具备世界先进技术水准的ERP软件,能够胜任企业作业成本法依托的应用平台这一“职务”。然而遗憾在于:众多的中国大陆会计人员出于其工作习惯而抵制ERP,以至于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大受限制。
(三)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不匹配
先前的制造成本法,实际上体现了上世纪后期之前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这一企业所处环境下,其经营决策基本上不需要高质量成本信息的状况。而隶属传统财务会计范畴的制造成本法,其更多体现的是对财务报告要求成本信息情况,所以产品才是其真正的核算对象。在制造成本法这一背景下,资源消耗、产品成本二者间虽然表现了很明确的因果关系,然而其却没有真正展示出清晰的数量关系,对应有的产品成本定量分析产生了消极影响。故而,还要另行建立制造成本系统之外之外的管理会计体系,提取成本管理信息于目前拥有的制造成本会计系统之内,从而对成本的分析、管理提供方便。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以作业成本法改造制造成本法
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做法,并非否定和替代传统成本制,“成本动因”、“作业成本”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只是矫正了制造成本法下遭到了“扭曲”的一系列间接成本信息,而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没有遭到扭曲的“直接成本”信息则基本没有动作。尽最大可能去根据成本动因来合理分配作业消耗的资源耗费到产品之上是作业成本法所具备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保证成本信息所具备的相关性。其中心在于“作业”而不是“产品”,以此来对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可理解性加以提升,
(二)实现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作业成本法和先前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有着更高的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融合度。如前文所述,除了产品成本之外,作业成本法所具备的成本核算对象还包括相应的作业成本,严格一点说,其作业成本信息实际上不能算财务会计信息,同时,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同样是作业中心。在此过程中,作业成本法实际上也是以动因作为相应的资源向作业加以分配、将产品成本的基本依据定位为作业,也正因如此,就作业和产品来说,作业成本信息实际上都是可控的,从而将管理会计的功能加以有效的增强。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法拓宽成本管理的视角
成本管理的视角往往可以借助于ABC法加以拓宽,在这一方法之下,客户、成本中心、过程、作业、产品之类都可以算作成本对象——这也有效地对成本管理的内涵加以丰富并拓宽其视角,以此来将成本核算、管理活动逐步扩展到企业内外。借助于“价值链管理”这一理念,作为企业,实际上就是企业为了提升顾客价值、满足顾客需求而着手形成的一种同时具备创造价值、消耗资源两大特点的“作业集合体”。而产品成本则是所有制造和向顾客运送产品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简单地降低产品成本并不是价值链管理之下的“成本控制”,而是一种在相应成本消耗水平下所开展的一种“顾客价值最大化”——实际上就是综合效益最大化。借助于作业分析来有效地对一些不增值作业加以消除,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消耗来将顾客价值“最大化”,以此来将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提供给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管理会计成本论文 篇四
摘要:
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力图探索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全成本的理论方法,深度参与企业管理,期间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种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但大都自立门户、独成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演进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个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理论方法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
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
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
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外围环境。
(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
(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
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
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
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
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
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四、结束
这些一系列成本法的变更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定性分析到流程价值链创造,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管理会计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越。管理会计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加工财务信息,能够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分析,站在顾客、供应链、售后等角度,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