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精选3篇)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篇一
标题: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反传统观念
在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了艺术界的一股新潮流。与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后现代主义艺术更加注重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反传统观念,并分析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反传统观念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技法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解构。他们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打破,引入了更多的媒介和材料,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通过破坏传统的艺术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束缚,寻求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艺术表达方式。
其次,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进行了挑战。传统观念认为艺术应该追求真理、美和完美,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则认为这种观念是主观和片面的。他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元和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解构的方式,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束缚,探索更加多样和自由的艺术形式。
最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的艺术叙事方式进行了颠覆。传统的艺术叙事往往是线性和连贯的,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则通过碎片化和断裂的方式来呈现作品。他们试图挑战传统叙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多元和相对的叙事方式。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的框架,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解读和创造中,从而实现艺术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反传统观念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颠覆传统艺术形式、挑战传统价值观念和颠覆传统叙事方式,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束缚,寻求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反传统观念不仅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篇二
标题: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消费主义批判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一股潮流,与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后现代主义艺术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其中,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消费主义批判,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艺术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揭示消费主义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他们通过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示了消费主义社会中的浮躁、虚假和空虚。他们试图唤起观众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和警醒,引起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其次,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探索替代消费主义的可能性。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打破消费主义的束缚,寻求一种更加自由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过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来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改变社会现实,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消费主义批判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引发了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消费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其次,它鼓励人们寻求替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加自由和有意义的生活。最后,它提醒人们艺术的力量和价值,在社会问题解决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消费主义批判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警醒。通过揭示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和探索替代消费主义的可能性,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改变社会现实,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消费主义批判不仅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对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篇三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
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美)罗伯特斯特恩.《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原文见《建筑师》15,第204页
[3] (美)C.J.杜卡斯(Curt John Ducasse)著;王柯平译.《艺术哲学新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 (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