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实用3篇】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篇一

收入分配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西方国家,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本文将概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发展,并着重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思想。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日益显著,引发了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导致了贫富不均,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更多的利润。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强调经济利益的集中和不平等分配。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收入分配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至中期,西方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冲击。这些重大事件引发了对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思考。在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特别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可以实现全民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凯恩斯主义的这一观点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并对后来的收入分配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新的经济和社会变革。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流思潮。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和竞争,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新自由主义的这一观点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实施,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社会公平的争论。

总的来说,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阶段。这些理论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变化,收入分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对于未来的收入分配理论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全球化、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等趋势,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目标。

(共计664字)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篇二

收入分配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西方国家,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本文将概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发展,并着重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思想。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逐渐显现,引发了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马克思强调经济利益的集中和不平等分配,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后来的收入分配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至中期,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冲击引发了对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思考。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强调通过政府干预经济实现全民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凯恩斯主义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收入分配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流思潮,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和竞争,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然而,新自由主义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社会公平的争论。

总的来说,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阶段。这些理论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变化,收入分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对于未来的收入分配理论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全球化、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等趋势,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目标。

(共计582字)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篇三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并不将分配问题归结为经济利益问题,而是将其引入社会生产条件,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历史演进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渊源,阐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与演进。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对古典经济学以来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剖析与批判,并阐释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 收入分配理论 劳动价值论 理论批判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与争论

  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由于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所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二元论性质,一方面他承认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或报酬;利润和地租是非劳动收入,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并提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地租是土地的自然报酬的论断,也被称为“斯密教条”。

  马克思早就对此进行过批判,马克思认为斯密的这个论断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混淆了价值源泉和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二是他混淆了价值的生产和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分配;第三,工资+利润+地租=V+M,是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全部价值,全部商品价值中还应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旧价值C。亚当•斯密的二重性价值理论成为西方分配理论发展史中重要的理论分歧根源。

  大卫•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在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即“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只是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费用,利润和地租都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后的余额,从而提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利润的对立的基本命题,在一定限度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性。但是,李嘉图并未深入研究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起源和实质,将它们看作自然规律(他们把市场经济运作看成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同时,他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归结为分配问题,也为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开了方便之门。

  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两重性造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分配理论的产生。一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

合理性和剥削的实质,并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主义公有制所取代以后,提出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形成了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沿袭了斯密价值理论的'庸俗成分,形成了以效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西方分配理论,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来论证资本主义分配理论的合理性,其中主要以法国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马歇尔的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和美国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为代表。

  在经济学说史上,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伊将“斯密教条”的价值理论充分发展,创立了效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萨伊认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由构成的①。”因此,萨伊提出三要素的所有者应分别依据各自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获取相应的收入或报酬,即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从而形成他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马克思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进行尖锐的批判。首先,“三位一体的公式”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不成立。这是因为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属于完全不同领域,“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②。”资本是社会生产关系,而与资本并列的土地则是“无机的自然界本身③”,劳动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活动。其次,“三位一体的公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是价值的真正源泉。最后,“三位一体的公式”彻底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利润、利息、地租是资本家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无偿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马克思指出:“这个公式也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④。”从而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一次大论战。

  二、以“边际革命”为切点的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使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有了新的分析工具。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他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对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要素分配论作了创新性地阐述。

  首先,克拉克继承了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为前提,得出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其次,他用劳动生产力递减和资本生产力递减两个规律引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得出在所谓静态经济条件下,三个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正好等于它们各自的边际产量,它们在分配中的收入正好等于它们各自边际产量的结论。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分别得到与它们各自创造的边际产量相当的份额。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后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支柱,但事实上依然是萨伊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变种,他们都从本质上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财富与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混淆一谈,力图论证资本和劳动一样可以创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不存在剥削的理论。

  此后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他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所谓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理论―生产要素价格论,即关于国民收入如何在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的理论。他运用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即先把各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转化为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再用它们的边际生产力来说明其各自的需求价格,用生产要素(土地除外)的生产费用来说明它们的供给价格,最后用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来说明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量的规定。这样,从国民收入分配的渠道到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所得份额量的规定以及收入分配的杠杆,他都作了较为充分地论证,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发展了萨伊的三要素说,提出生产四要素论,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共同创造财富的学说。

  以边际革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基础由劳动价值论转向要素价格论,从而脱离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这种转变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论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三、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

  马克思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并不将分配问题归结为经济利益问题,而是将其引入社会生产条件,乃至社会和生产方式,从而更加深入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本质。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特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的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是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⑤。”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详细地考察了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之间分割的过程,从而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和来源。根据劳动价值论,全社会生产的年产品价值是由三部分组成即C+V+m。C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也是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V+m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其中V在生产结束后转化为雇佣劳动的工资,即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而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m,则由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并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农业利润等不同的形式分配于剥削阶级之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重点是资本、土地生产要素所有权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的条件下,各个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通过部门之间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二是在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产业资本经营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条件下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分割,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前提条件和实现形式。提出以劳动力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分配原则。他提出只有“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才能实现“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交换⑥”。“社会根据个人的劳动量直接进行分配,而不需要其他的中间环节;作为分配媒介的,是最能直接表现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性质的劳动�或劳动证书⑦。”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一种公平、理想的分配形式。马克思并不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的存在,但由于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劳动不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出现,而以剩余产品的形式出现。这些剩余产品是对全部劳动产品进行的扣除: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社会后备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国防费用、社会管理费用等等,但这些剩余产品最终归属于所有劳动者。

  总之,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劳动价值论,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视角来诠释收入分配形成的阶级根源,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具有说服力的。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应逐渐回归分配正义的原则。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也悄然发生变化。

  注释:

  ①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59.

  ②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920.

  ③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920.

  ④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939.

  ⑤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998-999.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89-90.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11.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汤在新,颜鹏飞.近代西方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4).

  [4]王成玲.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世纪桥.2009(6).

  [5]杨灿明,胡洪曙,俞杰.收入分配研究述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

相关文章

宪法原则研究(精简3篇)

摘要:宪法原则是构成宪法价值共同体的基础,是宪法制度与程序中的价值和理念。宪法原则由民主原则与法治原则组成,本文分别介绍了民主原则、法治原则,最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Abstract:The...
论文2016-05-06
宪法原则研究(精简3篇)

法律文化【优选3篇】

灸谌萏嵋勘疚拇永酚胂质档姆治鲋械贸鼋崧郏傻纳侵阜赡芪缁崴导S执游幕胺捎胛幕墓叵档姆治鲋械贸鼋崧郏梢哂星看蟮纳匦胗形幕闹С郑捶梢钪灿谖幕小=幼庞侄苑晒姹...
论文2019-02-09
法律文化【优选3篇】

浅析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推荐3篇)

【论文摘要】 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如何对其进行控制。 【论文关键词】 外汇储备 高速增长 经济 外汇储备不仅有利于...
论文2013-03-05
浅析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推荐3篇)

硕士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最新3篇】

一、正式论文项目顺序 1. 封面(Cover) 2. 标题页 (Title Page) 3. 鸣谢 (Acknowledgements) 4.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 Chinese) 5...
论文2012-08-07
硕士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最新3篇】

精选论文致谢范文简短版三篇荐读(优选3篇)

致谢辞在学位论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位论文中毕业生用来向自己研究期间所得到过的帮助和支持表达真挚感谢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接......
论文2019-01-06
精选论文致谢范文简短版三篇荐读(优选3篇)

人类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态度论文【优秀3篇】

摘要: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一场以...
论文2011-09-04
人类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态度论文【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