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实用6篇)

饮食文化论文 篇一

标题: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保护与传承

摘要:传统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它承载着历史、地域、民俗等多重元素,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传统饮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威胁。本文将探讨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饮食文化;重要性;保护与传承

引言: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类对食物的生理需求,更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等。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地域和民俗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传统饮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正文: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标志,可以展示出独特的历史和地域特色。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的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巧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传统饮食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例如,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寿司、生鱼片等特色菜肴为代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传统饮食文化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共同享用传统美食,人们能够增进友谊、加深感情,形成共同的记忆和认同。

然而,传统饮食文化面临着被现代化和国际化冲击的困境。首先,随着现代快餐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兴起,传统饮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淡忘,导致了饮食习惯的转变和文化的丧失。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国际化的饮食文化,这使得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此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忙碌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便捷的外卖和快餐,这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鼓励人们传承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此外,媒体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宣传和报道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活动和人物,提高大众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结论: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地域和民俗意义。然而,传统饮食文化面临着被现代化和国际化冲击的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政府、学校和媒体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强相关工作,提高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饮食文化论文 篇二

标题: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人类对食物的生理需求,更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改变。

关键词:饮食文化;健康;现代生活;启示

引言: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饮食文化则是饮食行为的文化化表达。饮食文化不仅包括了食物的选取、制作和享用方式,更涉及到其背后的价值观、习俗和社会关系等。饮食文化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良的饮食文化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并从中得到启示,改变现代生活中的不健康饮食习惯。

正文: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饮食文化决定了人们所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比例。不同的饮食文化对脂肪、糖分、蛋白质等的摄入有不同的要求,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重和健康状况。例如,地中海饮食文化以其低脂肪、高纤维的特点,被广泛认为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益。其次,饮食文化也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节制能力。一些饮食文化强调节制和平衡,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口感,这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而一些饮食文化则强调食量和速度,导致了过度饮食和肥胖的问题。此外,饮食文化还影响到人们的饮食环境和社会支持。例如,一些饮食文化注重家庭就餐和社会交往,这有助于改善人们的饮食环境和心理状态。

现代生活中,由于节奏快、压力大等原因,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变得不健康。高盐、高糖、高脂肪等的食物成为了现代人的首选,这导致了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增加。因此,我们应该从饮食文化中得到启示,改变现代生活中的不健康饮食习惯。首先,我们应该重视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我们应该关注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追求平衡和多样化的饮食。此外,我们还应该改善饮食环境,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等的食物供应,鼓励健康饮食的选择和行为。

结论:饮食文化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良的饮食文化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现代生活中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改变。通过关注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并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可以改变现代生活中的不健康饮食习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饮食文化论文 篇三

  摘要:

中法两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法国则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本文通过探究中法两国间的饮食方式、饮食内容、及饮食观念的不同,从而寻找两国间的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在今后全球化进程中相互借鉴,博采众长,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饮食差异;中国文化;法国文化

  中法饮食文化是中法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中国以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为主,传统的法国文化则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代表,两国不同的文化在人们生活方式上折射出来,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饮食习惯会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本民族的文化背景。

  一、饮食方式

  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法国人民就餐时,大家喜欢坐在一起,气氛愉快,和睦团结,就餐的每个人受到尊重,席间大家交流,但其中的饮食方式差异体现在:聚食制和分食制、饮酒方式。中国人在聚餐上向来都喜欢围成一团而坐。就餐时,大家都用自己的餐具取食,有时为了让客人不太拘谨,还会主动为别人夹菜,表达自己的一番热情。一桌人的感情在餐具与美食的碰撞中加深,亲切热闹,又显盛情敬意,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一直沿用,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最终都会以一群人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的方式结束。这便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热闹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中间,在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一片欢声笑语中,成为人们感情交流的媒介。虽然从卫生方面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民族大融合”的心态始终贯穿着中国的聚食制,成为中国饮食方式的一大特点,至今也难以更改。法国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以精致豪华的高尚风味款待全球食客的味蕾。法国人将“吃”视为人生一大乐事。用餐过程中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却频频举杯,但都浅到即止,保持餐桌上的愉快气氛,又不至于过分喧闹。与中国不同,法式聚餐采用分食制,人们用公用餐具取餐挑选喜欢的食物,用自己的餐具取食吃他挑选的食物,重视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流。它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平等、自由、尊重他人等理念有因果关系,目的是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参与者,并为他们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平台,这也体现了法国人强调个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

  在饮酒礼仪方面,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顺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酒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法国人引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饮酒目的方面,在中国酒被当做一种工具,酒在中国人眼中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在畅饮豪饮之后带来的美妙作用。在法国,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就是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

  二、饮食内容

  中华民族受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饮食内容丰富多样。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是最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河湖众多,灌溉条件良好,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国传统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即吃米食,或面食,以蔬菜、水果、肉类为辅,被认为是具有植物性格的民族。当然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环境恶劣,蔬菜较少,人们是以牛羊肉为主,也充分体现中国饮食内容的多样性。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大,各地区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也有所不同,形成了中国八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其中川菜是我国最有特色和最大的菜系。法兰西民族的饮食内容则相对比较单一。法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北连英吉利海峡,南涉地中海,西临大西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气候,中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因此法国内地各地区之间的风味总体并无多大区别。

  秉承游牧民族和海洋文明的习俗,法国饮食以动物性食物、面包、奶酪为主,配以蔬菜沙拉。法式大餐尤其以冷食为特色,以生菜,洋葱,西兰花,番茄等新鲜蔬菜做成的蔬菜沙拉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他们更倾向于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过去的游牧民族以渔猎、养殖为主,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所以荤食较多,形成了与中国素食文化相对应的肉食文化。法国人有着冒险、开拓的精神,在中世纪时,曾多次与邻国发生冲突,战争不断,此时的法国人找到一种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热量的食物——牛羊肉,而后肉食变为便演变为餐桌上的主菜,成为西餐的标志。

  三、饮食观念

  不同的哲学思想与精神文化、思维模式使得中法两国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饌肴文化特色。“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饮食追求“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最重要的,人们对饮食美味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追求,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中国美食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味,这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感性观念,为了追求美味,往往造成营养成分的残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位调和,强调通过对食物的原料的烹饪调制,创造出新的综合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要。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中国烹制食物将不同的主料、配料通过圆底铁锅以及加热调味、翻炒等技术烹饪成菜,就是将不同的个性特征融合、转变成整体风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人强调进食要与宇宙节律相协调。

  春夏秋冬,朝夕晦明都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以此达到阴阳协调。从天人合一与整体功能出发,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最佳境界“和”,“中和为美”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最高哲学思想,这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烹饪中,各种调料体现的“和”,绝对不同于“杂”,而是集多味与一品,是要求在调和多味中,使之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即源于诸味,而又高于诸味。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淹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法国人注重饮食观念,看重营养搭配。他们对饮食的理解来源于营养学,而非味觉;他们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充饥生存,所以会吃大块肉,吃整只鸡等“硬菜”,生吃新鲜蔬菜,如番茄、胡萝卜、西兰花、洋葱等,不太看重食物的色、香、味等,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相联系,反映出法国人饮食观念中的实用主义和理性的饮食观念。法餐讲究天人分离是指人作为主体与人以外的客体“天”是各自独立甚至对立的,强调把客体世界与人分离开来加以研究,把客体世界当作对象化的食物去看待。法国将主菜、配菜和酱汁置于平底锅分别烹制、加热后淋味、组装成菜,就是将不同原料的个体特性保留下来,突显其个体形象与风格,是西方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天人分离”与“形式结构”在饮食烹饪上的具体体现。在法国人看来,个性和个体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饮食上以独为美。

  同样,法国人将“个性突出”贯穿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主菜的少司和配菜的少司难以完全渗透到主菜、配菜当中,虽然同在盘中,但又相对独立,各是各的味。由于中法两国哲学思想及其文化精神、思维模式所产生的饮食观念不同,使得中国和西方烹饪在饌肴的组成、烹制、调味及造型美化上都大不相同,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饌肴文化。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在历史中相互影响。中法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道路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饮食文化也在传承和创新中丰富和发展。如今,吃的“精髓”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改变,追求美味和养生已成为两国的共识,在今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两国的饮食文化要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借鉴各自的积极成分,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不断地交流融合,吸收借鉴为两国多方面合作提供平台,共同促进自身及两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华饮食文化--“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文化常识系列[M].中华书局,2012.

  [2]王旭.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3]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

  [4]晓海.法国的饮食文化撷趣[J].技术监督纵横,1999.

  [5]郭隅楠.浅谈法国饮食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2.

饮食文化论文 篇四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鲁菜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在周朝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鲁菜正是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而又加以发展升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从厨的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在为鲁菜的继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川菜

  川菜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

  川菜烹调讲究品种丰富、味多味美,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和讲究烹饪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的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菜肴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川菜主要分为蓉派和渝派两大类。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渝派川菜以用料大胆,不拘泥于食材,手法更新为主。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川菜是新式川菜。

  蓉派川菜精致细腻,多为流传久远的传统川菜。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著名菜品:“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等。

  渝派川菜则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水煮肉片”和“水煮鱼”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

  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已游刃有余。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炸子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和“干煎大虾碌”等。

  四、闽菜

  闽菜又称福建菜,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其中福州菜包括泉州、厦门菜,菜肴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闽南菜包括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酸辣;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因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的烹调特点是:色调美观,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擅长于蒸煎、炒、熘、焖、炸、炖,尤以“糟”最具为特色。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闽菜的烹饪技艺,既继承了我国烹饪技艺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浓厚的南国地方特色。尽管各路菜肴各有特色,但仍为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不同的存在,使人感到它变换有方,损前边得法,常吃常新,百尝不厌。

  五、苏菜

  江苏菜,简称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

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六、浙菜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菜种。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浙江菜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受资源特产的影响。浙江濒临东海,气候温和,水陆交通方便,其境内北半部地处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汉密布,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西南部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农舍鸡鸭成群,牛羊肥壮,无不为烹饪提供了殷实富足的原料。

  浙菜主要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杭州菜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宁波菜的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等数百种。

  七、湘菜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湖南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制法包括烟熏、卤制、叉烧,著名的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炒则突出鲜、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参盆蒸”、“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鸡”等。

  八、徽菜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上百种。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把八大菜系分析的淋漓尽致,从中也显现出中共人民勇于创造历史、开创辉煌文化的精神!

饮食文化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

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

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

  1、语料

  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并以“微信”作为调查平台,分别收集了“广东卷”和“外省卷”各50份问卷,总计100份有效问卷作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

  “广东卷”面向的调查对象为在广东长期生活的广东居民;“外省卷”面向的调查问卷为非广东省常住居民。为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在两份问卷开头都设置了对被调查者省份确认的选项,方便对因省份不匹配造成的误填予以排查和剔除。

  二、调查结果

  1、外省人对广东人常吃食物的投票

  调查问卷中选出8种食物是根据投票率得出。笔者对外省人对广东人的饮食印象做了初步调查,就“你认为有什么食物是你们不吃,而听说广东人会吃”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回答的答案中选取了8种投票率最高的食物作为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参考项。这8种食物分别为:牛蛙、蛇、猫、狗肉、田鼠、蚕蛹、猴脑、蝎子和蜈蚣。得票率分别为:91.2%,91.2%及82.4%。这表示在外省人印象中,蛇、牛蛙和田鼠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物。

  随后,笔者根据这8种食物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在“外省卷”种,“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牛蛙(广东人也叫“田鸡”)、蛇和田鼠。

  2、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笔者按照“从不”、“很少”和“经常”三个频率作为选项,调查了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上的食用率。结果显示,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蛇73.3%、牛蛙70%。其它食物的食用率均未超过50%。这表明在被调查的广东人中,有一半的人不曾吃过除了蛇和牛蛙以外的其他6种食物。

  如果单独统计“经常”这一项的比率,在“广东卷”中8种食物的投票率分别为:牛蛙13.3%、蛇13.3%、蚕蛹3.3%、蝎子3.3%、猫、狗肉2.9%,田鼠、猴脑和蜈蚣的得票率均为0。这说明,在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最多的是牛蛙和蛇,田鼠并不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这与“外省卷”中田鼠作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的高得票率相差甚远。另外,统计结果还发现,除了外省人在广东人吃田鼠方面存在误区,也在广东人吃猫、狗肉和猴脑上存在误区。因为在实际的数据中,广东人把猫、狗肉作为经常吃的食物,投票率仅有2.9%,而猴脑则为0%,而在外省问卷中“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的投票,猫、狗肉和猴脑分别为80.6%和72.2%。这些数据反映外省人对广东饮食的印象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3、非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为了对比广东和外省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在“外省问卷”中对这8种食物作为家常菜的食用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非广东省的被调查者中,上述8种食材都有人吃过,但食用频率有所区别。如果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牛蛙79.5%、猫、狗肉52.9%、和蛇50%,上述食物在数据中都超过了半数的食用率。另外,蚕蛹的食用率达到了38.2%,而蝎子则只有5.9%、猴脑、田鼠和蜈蚣都只有2.9%的食用率。如果按食用频率为“经常”从高到低排序,则常食用的食物依次为:牛蛙32.4%、蛇8.8%、蚕蛹5、9%和猫、狗肉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非广东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牛蛙、猫、狗肉和蛇都是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其中,以牛蛙食用的频率最高;而且作为常吃的食物,牛蛙也远超其它几类食品。说明牛蛙不仅流行于广东一带,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样是一道普遍被摆上餐桌的食物。

  4、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食用8种食物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广东省居民和非广东省居民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将两份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情况如下:

  广东省居民吃的食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蛇、牛蛙和蚕蛹,其中蛇和牛蛙超过了半数投票;而在非广东省居民中,排名前三的食物是:牛蛙、猫、狗肉和蛇,且三种食物均达到了半数以上的投票。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牛蛙和蛇在广东省和非广东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食物,而猫、狗肉却在非广东省居民中得票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数据中,外省人对广东饮食中广东人食用猫、狗肉的投票在第四位,而实际情况是广东人在食用猫、狗肉上比外省的数据要少得多。这说明广东人并非如外省人的印象般热衷于食用猫、狗。

  另外,在8种食物当中,作为经常食用的食物,广东对照组和非广东对照组的食物排名相差无几,甚至非广东居民食用牛蛙的频率要高于广东居民(外省32.4%,广东13.3%);但在食用蛇的频率上,广东居民还是要比非广东居民高的(广东13.3%,外省8.8%)。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面的数据,在外省人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得票率较高的田鼠、猫、狗肉在广东对照组中显示出极低的食用率,仅有2.9%的广东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吃猫、狗肉,而田鼠作为经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为0。这说明广东人并不常吃猫、狗肉和田鼠。

  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这8种食物在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的食用情况,笔者加入了对饭馆是否烹饪这8种食物的调查,通过对比“广东卷”和“外省卷“的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8种食物中,在外省饭店最常见的是牛蛙,其次是猫、狗肉和蛇。但除了牛蛙以外,其他食材的投票均未超过半数,表明这些食材在非广东省地区的饭店并不常见。而表8的数据则显示了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本土饭店最常见的三种菜式,投票率均超过了50%。在得票率最少的猴脑(10%)要比得票率最少的蜈蚣(2.9%)的百分比要高,而且8种食材的百分比均比表7的百分比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在广东本土饭店,这8种食物作为常见菜肴,要比其他省份的高出许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东饮食较之其他地区具有“食性杂、食材多”的特点。

  三、岭南饮食文化特点小结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归纳出在食用这8种食物上广东饮食的一些特点:

  1、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材。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作为广东本土饭店的菜式,这三种食物都占据了主要的优势。

  2、广东人并不常吃田鼠、猫、狗肉和猴脑。在“外省问卷”中,除去得票率最高的蛇和牛蛙,非广东居民认为田鼠、猫、狗肉和猴脑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广东人并不如外省人所认为的那样喜好吃这三种食物。尤其是田鼠,在“广东问卷”的数据中,得票率很低,在作为饭店的食材中,得票率也靠后。而在统计食用猫、狗肉的数据时则发现,外省人较之广东人,更常食用猫、狗肉,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饭店的食材,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3、作为家常菜,广东人和非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的食用情况上相差不大。表6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牛蛙的食用率上,非广东地区超出了广东地区,而蛇的食用率则是广东地区较其他地区高。

  4、作为饭店的食材,广东本土饭店要比其他地区的饭店更多地青睐于这8种食材。这也说明了在广东本土饭店,提供了更多的食用“山珍野味、飞禽走兽“的机会。一些在外省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食材,有可能在广东本土饭店找到。

  四、岭南好吃蛇和牛蛙的溯源

  数据显示,吃蛇和牛蛙确实在岭南一代盛行,许多人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广东人好吃蛇这点感到匪夷所思,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广东人为什么爱吃蛇和牛蛙的习惯找到了原因。

  1、关于吃蛇

  岭南人好吃蛇,名之为龙,如把鸡、蛇、猫一块炖称为“龙虎凤”。明代蔡汝贤的《岭南异闻》中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内地商人在岭南的山上发现一只与蜈蚣恶斗的巨蛇,最后蚣蛇相斗,商人得利。后被岭南土人看见,出五十锭黄金买下蛇皮,一百锭黄金买下蛇肉。商人以为大赚,谁知反被土人调侃:“汉儿不识宝耳,是乃龙也。”后来打听才知道,这蛇皮可以制鼓,一张皮可以蒙七鼓,一鼓值百金。可见在当时,蛇皮非常值钱。除了用作制鼓,蛇皮还可以制扇,也能入药。如今许多商人,也用蛇皮制鞋。都是看中了蛇皮韧而坚特点。

  岭南人除了把蛇皮当宝,也把蛇肉当宝。一在蛇肉鲜美,二在其功效。据清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蚺蛇……性极淫,人卒遇之,取妇女裙裤投掷……或投以妇人衣,则亦盘绕不去。”因此,以形补形,吃蛇肉可壮阳;而蛇又属阴,则补而不燥。因此广东人认为蛇是极好的补品,常见的做法是汤羹或泡酒食用。在一些老广州家中,尤其是有中壮年男士的,都可见家中用大缸泡制着蛇酒。

  除此之外,蛇胆也是好东西。《赤雅》记载:“蚺无弃物。蚺蛇三胆,一附于肝者,止痛;一水胆,白浆,止泻;一胆随肉,击其处则随之,名护身,最佳,传避邪杀鬼,佩之吉祥。”

  岭南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浑身都是宝,这也难怪岭南人不“见蛇忘义”了。

  2、关于吃蛙

  乾隆时修的《广东通志》说:“百粤之民以蛙为上味。”这点广东人是是没有异议的。旧时所说的蛙可能亦指青蛙,但如今所谓的蛙主要是虎纹蛙,亦叫“水鸡”,广东人也叫“田鸡”,跟外省人所称的“牛蛙”是一个品种。同蛇一样,广东人喜欢吃田鸡的原因有二,一是肉质鲜美,二是有独特的药效。特别是对于患有心性水肿或肾性水肿的人来说,用田鸡食疗,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在牛蛙不仅仅是在广东地区,在其他省份也是深受喜爱。因此,在如今说来,“食蛙”已经不再是广东人特有情况,而是全中国普遍的情况。但是,追其溯源,食蛙的习惯是从广东地带流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古时中州人总笑东南人食蛙,后来南方官员派去浙江任职,才把这种习惯传开去。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饿殍满地,因饥患上水肿的病人很多。当时有一队广东的医疗队到河南参与救助,起初因缺粮而束手无策,后见田地中满地青蛙,便派人捉拿,去掉内脏炖以红糖,起初那边的河南人不敢食用,但无奈饥饿难耐,便硬着头皮吃下,不久水肿即告消失。之后便群起仿效,吃青蛙在当地便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如预期结果一样,非广东省地区居民对现今广东饮食印象仍停留在以唐朝为代表的广东饮食阶段。也就是外省仍然对现今的广东饮食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印象误区。广东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确实一度盛行吃山珍野味、珍奇异兽,给外界留下了敢吃的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人的餐桌上也渐渐只剩普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家常菜。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古风遗迹,如食用蛇、昆虫等。但总体来说,由于各地区饮食的交互影响,广东人在做菜的食材上已做到兼包并蓄,趋于“文明”,不再是像以前所流传的“蛮荒和残忍”。不同的只是在口味的喜好和烹饪的方法上,仍然跟其他地区存有差别。归结外省对广东饮食存有偏见的原因,一是“我有他无”的特点。也就是广东较之其他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外省对没有见过的物种(但在广东人看来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到惊奇和新鲜;二是“猎奇”心理。“猎奇”的结果就是保留了大量关于广东饮食“新奇”的史料,不像一些中原饮食文化,因其习以为常,反而不足为文,因而不传。广东饮食这些“猎奇”的资料经过口耳相传,再加上传播中的主观因素,自然容易给其他地区居民造成广东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印象。

  史料是珍贵的,但是史料的解读更为重要。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梳理,是表出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今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广州人,在外界只关注岭南饮食“奇”的特点时不禁思考:广东饮食还能给外界留下什么,又该如何有所裨益地传播岭南饮食文化。比如岭南的酒,曾经力压剑南春,如今却为什么雄风不再;又比如,珍禽养殖以为珍馐,岭南曾独步千古,今日为何裹步不前;再比如英德乳羊与韶关钟乳之类,为何没有声势浩大地推广。在这些曾经辉煌却不为外省人所知的饮食文化里,蕴含着更多比“猎奇”更有意义的岭南饮食精粹,这些才是在外省人提起广东饮食文化时,脑中该闪现的印象。而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任重而道远。首先作为广东人,要有为自己正身的意识,当外省对广东饮食文化存在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报以何种态度。这些都值得每个广东居民认真思考。总之,广东饮食文化的重塑和推广,需要广东政府和广东居民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松芳.岭南饕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2]蔡晓梅.熊伟,司徒尚纪.“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J].热带地理.2006

  [3]李肖.论唐朝岭南的饮食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饮食文化论文 篇六

  摘要: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同样,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本文尝试通过举例的方法来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文化层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文化内涵层面的差异。中国与日本都属于亚洲国家。从整体上来看,两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其饮食文化的具体体现细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促进两国在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更加高效的互动。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相同点

  中日饮食文化的相同点是有很多的。本文尝试通过举例的方法,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中日在酒、茶文化的相通。中国和日本之间,在饮酒方面,在茶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属于中国的一个邦国。

  所以,中国的很多文化,尤其是酒文化与茶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在日本的国民生活中,喝酒,喝茶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饮食习惯。当然,在具体的表现方面,日本的茶文化会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层面的差异,但是,其在内在的精神与内涵方面还是相通的。例如,无论是中国的饮茶文化还是日本的饮茶文化,都把佛的禅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精髓。在禅文化中,注重人心的宁静,在茶的文化中注重自我的修养。通过将茶文化与禅文化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中日两国在茶禅文化层面的相通之处。需要指出的是,中日两国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还将其上升到一种艺术层面的高度,也就是,所认知的茶艺。每年在中日两国都会出现政府或者民间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斗茶”,在整个“斗茶”环节中,不仅包含茶艺师自身的泡茶技艺的展示,还会包括茶叶的品鉴以及配套茶具的展示等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互通有无。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相通点中,除了在茶文化层面的精益求精之外,在酒文化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众所周知,酒的发展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随着中日的互通,酒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到了日本,并且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过,从酿酒的原理及工艺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相似之处的。

  例如,中日两国都是用粮食作物来作为酿酒的原料。中国的茅台、五粮液以及日本的米酒,清酒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一点与欧美国家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形成了很大的区别。因为酒文化的存在,所以,中日两国在饮酒的礼仪等方面也整体的传承了历史的传统。当然,在进入近现代以后,中日两国的饮酒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民族酒文化与世界、国际酒文化进行互动与交流的主要表现。其次,在中日两国中,粮食作物是极为相似的,这就导致两国在主食方面的选择是趋同的。

  特别是水稻的使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寿司,就是一种特色的主食料理。因为,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很相似,所以,在农作物方面,也是非常相似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和日本,在饮食方面非常相似。例如,日本人比较喜欢吃面食,中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的北方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在日本,面食加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在日本的大小饭店中有一个面食称作“阳春面”就是一个典型,很多初次到日本学习或者旅游的人,都会选择第一时间去吃一碗“阳春面”。这种做法如同到中国的甘肃旅游时候,去吃一碗地道的兰州拉面的感觉。因为,中日两国在面条的象征文化方面有着比较相似的表达。面条很长,象征着一个人的寿命与福报,尤其是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日两国在庆祝生日的时候,都会做上一碗长寿面还要加上一个荷包蛋,寓意团团圆圆,长寿平安。所以,从面条的这个层面上来看,相似的饮食种类的背后是相似的饮食文化。

  最后,中日在烹饪手法层面的相通。在中日两国的烹饪手法中,注重煎、炸、焖、炖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也是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层面另外的相通之处。例如,在世界上,恐怕只有亚洲的饮食中会有火锅的做法。中国的四川有著名震世界的一流火锅制作工艺,爽辣无比,让人吃过之后,浑身舒泰,过目不忘。同样,在日本的北海道、名古屋等地方也流行吃火锅,尤其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窗外大雪纷纷,窗内火锅翻滚,一家人团坐在榻榻米上,再来一壶好酒,其乐融融。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非常接近。当然,这种烹饪手法的相似性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相似的地理气候特点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在具体的烹饪手法方面也逐渐兼具了一些西方餐饮文化的特点。总之,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中,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点

  上文主要论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层面的相同之处,除此之外,两国在一些饮食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例如,在食材的偏好与选择方面,在常规的烹饪方式方面等等。首先,中日两国在食材的偏好方面存在着差别。海鲜是日本的主要料理。在日本的料理中,三文鱼、鲸鱼等等都是其主要的原料。

  因此,日本每年都会派出大量的船只到海洋深处进行各种鱼类的捕捞。鱼类食品是日本日常蛋白质摄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中小学,还会定期的为学生发放鱼肉罐头来进行营养的补充。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吃鱼长大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这一点,也非常容易理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国,四周临海。在加之由于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所谓的“靠海吃海”,因此,鱼肉是日本饮食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日本吃鱼相比,中国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的主要对象是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等,尤其对猪肉的需求量最大。中国的猪肉在烹饪方面有上百种做法。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东部沿海地区也盛产一些海鲜,但是,由于价格及冷藏运输等方面的原因,海鲜食品在内陆的很多地方依然没有形成主流的食材。

  当然,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鱼类的蛋白质,尤其是深海鱼的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据统计,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远远的高于日本。这一点与中日两国在饮食结构层面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其次,在烹饪方式方面的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与日本,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在食材的选择与烹饪的方式方面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的。除了在肉类食物的差异之外,中日两国在具体的烹饪方式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去过日本的朋友都应该品尝过日本的煲汤。他们将一些药材,例如人参等与其它的食材放在一个专用的容器内进行小火慢炖。一个好的煲汤,不仅需要耐心与时间,还需要控制好火候。所以,日本的煲汤在整个饮食行业都享有盛名。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煲汤虽然在广州、深圳等沿海的几个城市也比较受欢迎,但是,在大多数的地区依然还是以传统的大火炒、炸、涮为主。

  从这种烹饪的手法上来看,中日两国在耐性与修为方面依然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有人说,从一个人的吃相上就能大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在个体的性格层面没有好坏不同,只有差异之分。但是,正是这种烹饪加工方式的差异,让中日两个国家及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传统蔬菜的加工方面,中日两国也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例如,日本在蔬菜加工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营养素的保留。所以,生吃蔬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蔬菜加工还是比较注重味觉、视觉等感官层面的强调。因此,很多蔬菜在深加工的过程中营养成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这一点,中国在进行今后的蔬菜加工的过程中进行借鉴。食材选择的不同,烹饪加工方式的不同是由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传承等诸多层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这种中日饮食文化层面的比较,有助于今后中日两国之间交流与互动的全面化与多元化。总之,这些具体层面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其各自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发展特色。正是因为这些特色成就了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的启示

  在上文中主要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方面来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有着比较显著的时代启示的。本文在汇总围绕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日两国在饮食层面的诸多不同,在很大层面上是决定于两个国家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

  正是因为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让两个国家在农业物产,食物材料等方面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的饮食倾向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所以,在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进程当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基于地区地理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差异。当然,在认知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寻求更大的饮食文化的共同点,从而为中日两国在文化深层次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达成更广范围的共识。例如,中日两国可以在茶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更加积极的互动与合作。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论坛以及学术研讨等方式来促进中日两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这一点,在中日两国的民间已经进行了不错的互动,下一步还需要在平台方面进行更大的支持。其次,取长补短。从饮食文化中,中日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通过一定层面的借鉴与学习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共性的优势。例如,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在海鲜食品方面的营养摄入,积极拓展渠道来满足大众对于海鲜的需求,将这种需求逐渐养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改善中国当下在营养摄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样,日本也应该进一步借鉴中国在传统烹饪方面的手法与技巧,在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提升。中日两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其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共享与互补,将会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助力整个亚洲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饮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最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与日本当下在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快餐文化的冲击。在各种各样的洋快餐的冲击下,居民的肥胖指数在不断的上升,很多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家庭烹饪的兴趣,甚至好多学生都叫不出自己经常见到的几种蔬菜的名字。这一现象从某种角度显示出:中日两国所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及传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干预,传统的优秀的饮食文化还会出现断代的风险。总之,一个国家饮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太多的相同之处,同时,也具有一些各自的差异。因此,在今后的中日文化,尤其是在饮食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求同存异,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中国和日本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相同点,同时,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以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为研究点,探讨两个国家在饮食文化层面所具有的相同及不同的地方。最后,探讨了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所具有的时代启示,其中包括在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存异以及注重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等。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论述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还恳请相关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唐植君.论中日两国正月风俗的文化内涵[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

  [2]唐植君.从新年活动看中日两国正月风俗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3]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4]芦英顺.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对比[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5]孙晓红.日本的神馔[J].科技信息,2009(31).

  [6]林宏卫.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7]加藤隆则.从中日年俗说开去[J].国际人才交流,2009(03).

  [8]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05).

  [9]梁爱露.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10]李直.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5).

相关文章

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的技巧(优秀3篇)

一、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的技巧 对于每一位即将本科毕业的同学,在完成毕业论文后都要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是完成本科学业的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是每位同学十分关心的事情. 我...
论文2016-02-04
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的技巧(优秀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通用6篇】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相信各位教学工作者这段时间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何不赶紧对过去工作做一个总结,以往后的工作做参照。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总结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论文2015-08-07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通用6篇】

加快我国国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途径分析(通用3篇)

1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国土资源局成立后,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于2001年详细规划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编写了《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在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下...
论文2013-07-05
加快我国国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途径分析(通用3篇)

三年级英语教师期末工作总结【精简4篇】

三年级英语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由于三年级正处于小学中低段,正是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年的,因此在这一学期我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爱好、学习习...
论文2018-07-05
三年级英语教师期末工作总结【精简4篇】

简短毕业论文致谢(精彩6篇)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短毕业论文致谢,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论文2014-01-02
简短毕业论文致谢(精彩6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精选6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欢...
论文2016-05-04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