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精彩3篇)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 篇一

道家“虚静”说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道家哲学中,“虚静”是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静,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也常常追求“虚静”的状态,以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首先,道家的“虚静”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静。道家认为,人们的内心常常被外界的杂念和扰动所干扰,导致内心的不宁和不平静。而追求“虚静”则是要通过反思和冥想,让内心回归宁静和平静的状态。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也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以便能够专注于创作,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作家才能够更好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受,创作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

其次,道家的“虚静”说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道家认为,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的和谐统一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平静和宁静。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也需要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作家需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力充沛,同时也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只有在身心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下,作家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更加生动和有力的作品。

最后,道家的“虚静”说强调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追逐名利和物质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纷争中。而追求“虚静”则是要超越这些虚幻和无常,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也需要超越世俗的喧嚣和纷扰,以便能够独立思考和审视生活的真相。只有在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的状态下,作家才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创作出更加深邃和有思想性的作品。

综上所述,道家的“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家追求“虚静”的状态,既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静,又要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还要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纷扰。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作家才能够达到灵感的迸发和力量的释放,创作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 篇三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

  【论文关键词]虚静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领域。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如《文心雕龙·物色

》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虚静”之态。

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五十二章》)在虚静中,主体专注于对象,心态统一,才能体察到自然界的精微之处,从纷繁中抓住本质,得其真。战国时管子学派和荀子讲的“虚一而静”,与老子的命题有着渊源关系。又将老子的“涤除玄鉴”之意,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子要求人们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以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虚静”说是先秦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论等。作为哲学中所述的“虚静”,不论是道家、,还是法家,完全是从体“道”的角度出发,将“虚静”作为认识世界本体的途径。

同样,在文学活动中,创作者如果能排除一切杂念和欲求,心境清明,思想集中,“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文赋》),就可以达到“情瞳眺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文赋》)的创作佳境。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鳃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构思作品需以闲旷之心。同样的论述也见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神思》:“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都强调创作中要保持宁静闲适之心。相较而言,“人兴贵闲”强调的是创造审美意象前的身心状态>((神思》篇关注的是文学构思中的.心理活动,但这两个阶段又是紧密联结、难以区分的。从心角度讲,当主体处于心清神静的“虚静”状态时,大脑终止了对其他意念的思考,压抑了大脑皮层的部分兴奋区域,从而促进潜意识变得活跃,进而能记起、运用一些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表象。总之,当主体进人一种宁静专注的“虚静”心态中,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活动和生理体验。

《庄子·达生》篇有“梓庆削木为键”的寓言故事,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之所以有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是因为“齐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 }a拙”。庄子在《知北游》中借老子之口说“汝斋戒,疏渝而L.} ,澡雪而精神,措击而知!”在庄子看来,只有去除世俗之知,功名之欲,保持虚静,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自由,“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田子方》)。道家所谈的“无功”、“无名”、“虚静”,目的都是要排除一切干扰,保持精神的绝对纯净,进而泯灭欲望,消除争斗,就能和谐安宁,这才是道家的终极关怀。此处,道家虽不谈如何创造艺术美,但读者未尝不可从中有所发挥。如梓庆削木的故事,如果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就其超越世俗功利的性质而言,就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刘祝的“人兴贵闲”说,也是通过“疏渝五藏,澡雪精神”,达到忘世弃俗、胸中廓然无一物的状态,以林泉之心拥抱自然山水,才会发现自然之真美。另外,闲适的心态更能激发灵感,在“精鹜八极,心游万初”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文赋》),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无心为文,反获佳作,正所谓无意乃佳,“率尔造极”(《物色》)。道家倡导这种“无功”、“无名”的空明心境,恰与审美活动中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有相通之处,文学家在有意无意中化用了哲学领域的“虚静”概念。

[1]

相关文章

新春团拜会致辞【实用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致辞吧,致辞具有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的致辞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春团拜会致辞,欢迎大家分享。新春团拜会致辞1全县父老乡亲们...
论文2014-02-06
新春团拜会致辞【实用6篇】

宣传委员工作总结【优选6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你有什么感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你所见过的工作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宣传委员工作总结(精选20篇...
论文2018-03-07
宣传委员工作总结【优选6篇】

实证法思想的演化(实用3篇)

目录 序言 第1章西方实证法思想的进化 1古希腊实证法思想的早期萌芽 2中世纪西方实证法思想的进1步发展 3实证法思想在近代西方社会的迅速成熟 4实证法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的转向 第2章中国古代实证法思...
论文2011-08-01
实证法思想的演化(实用3篇)

有关信息安全的论文【最新3篇】

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的是物理安全,指网络系统中各通信、计算机设备及相关设施等有形物品的保护,使他们不受到雨水淋湿等。另一方面还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安全。包含信息完整性、保密性以及...
论文2019-05-04
有关信息安全的论文【最新3篇】

水利施工技术及施工原理论文【精简3篇】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原理灌注桩是建筑最基础的部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的原理是首先要将首批混凝土准备好,其次,孔底的水和泥浆被排开后,要在混凝土中埋设导管的出料口,需要...
论文2011-02-04
水利施工技术及施工原理论文【精简3篇】

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最新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个国家、各个...
论文2019-03-09
浅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论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