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精简3篇】
试论我国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 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极,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然而,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第四个增长极也逐渐显露出来。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和思考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第四增长极的概念和范围。第四增长极指的是在我国其他地区除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之外,具有较高经济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这些地区多为中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这些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相对滞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在发展中强调以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和转型为驱动力。这些地区应该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同时,第四增长极也应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推动第四增长极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第四增长极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扶持第四增长极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第四增长极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第四增长极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第四增长极的概念和范围,确定其战略定位,并积极推动其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试论我国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个增长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下,第四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定位和发展第四增长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第四增长极应该是一个有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地区。这意味着第四增长极地区应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转型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同时,第四增长极也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推动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第四增长极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扶持第四增长极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第四增长极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第四增长极的协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第四增长极的监管和规划。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明确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第四增长极地区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竞争和资源浪费。只有在规范的环境下,第四增长极地区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加大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对其监管和规划,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第四增长极地区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这也将为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试论我国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 篇三
试论我国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与思考
一、引言
从极化空间的概念伸展出来的增长极的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称之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而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就是领头产业。这种领头产业,一般来说增长速度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是主要的创新源。这种产业是最富有活力的,佩鲁称之为活动单元(ActiveUnit)。佩鲁指出,“增长极理论与含有活动单元的经济空间理论是一致的,因为活动单元可以创造自己的决策和操作空间,建立具有推进效应的中心,并推动整个经济多维的发展。”这种产业增加其产出(或购买性服务)时,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产出(或投入)的增长,也就是说,这种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称之为推进型产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20世纪80年代)—非均衡协调(20世纪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是采用动态非均衡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初始均衡—差异扩大—相对均衡,即从初始均衡到差异扩大再到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增长极”理论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随着增长极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在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板块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二、增长极形成基础与发展路径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商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具体而言,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基础应该由硬环境基础和软环境基础组成。其中硬环境基础包括要素资源、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等,软环境基础(即制度基础)包括政策、文化、观念、人才、科学技术等。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制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制约着经济绩效。同时增长极的形成基础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密切相关。
1、增长极的形成基础。
(1)区域内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富于创新的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如果该经济元素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集聚发展即可形成增长极。由于某些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在核心地
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导致资本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自身迅速增长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从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所以培养增长极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原动力,它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2)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除了创新能力及其主体外,发育成为增长极的地区还需有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从而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率。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良好的环境资源和国土综合利用产出效率及其价值提升空间,能量巨大的内需型消费市场,内生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都有助于快速聚集资本、人才和技术,加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够使区域经济快速成长为增长极。
(3)拥有大规模推进型工业部门。
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极点。要把区域增长极的建立与推进型产业相联系。所谓推进型产业一般是同主导产业紧密配合的新兴产业,在区域内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能力,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和发达,具备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的发展往往能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增长极培育内涵中,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各地区通过扶持带动性强的关键产业,培育和支持支撑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通过抓好大支柱、大产业、大投资、大基地,促进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通过工业经济发展以工哺农,做到城乡统筹,才能打造增长极。
(4)综合交通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设施。
具有基础设施优势(高速公路、现代化机场、海港、政策)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各类投资者进入,更容易形成资源聚集继而发展成为增长极。
(5)城市群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巨大辐射力和扩张能力、吸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论文格式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增长极的选择原则。
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但这种增长极不一定选择在传统要素的产地,而是在较不发达的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增长极的定位和选择不能仅仅依赖现有的资源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更不能单纯依靠国家产业政策干预,而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注重竞争优势。依靠外力(外地资本和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和内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的双重作用发展区域经济,培育兼顾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新型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