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璧文化内涵阐释【精选3篇】
《左传》璧文化内涵阐释 篇一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其中,璧文化作为《左传》的一个重要主题,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释《左传》中的璧文化内涵。
首先,璧是一种古代的玉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在《左传》中,璧常常出现在君王和贵族的身上,象征着他们的统治和权威。例如,在《左传·昭公十八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君王昭公的璧。这个璧是君王权力的象征,他希望通过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其次,璧也代表着礼仪和道德。在古代社会中,璧常常被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在《左传》中,璧与礼仪和道德的关系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例如,在《左传·庄公十九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大夫季孙的璧。这个璧是他作为大夫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的象征,他希望通过璧来显示自己的高尚品德。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
再次,璧也代表着美和艺术。在古代社会中,璧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常常被用于装饰和观赏。在《左传》中,璧的美和艺术价值也被体现出来。例如,在《左传·襄公十六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公子季友的璧。这个璧是他所追求的美的象征,他希望通过璧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追求。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最后,璧还代表着团结和和谐。在古代社会中,璧常常被用于联结和团结各个部落和国家。在《左传》中,璧的团结和和谐的意义也被彰显出来。例如,在《左传·襄公十六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与陈国的联姻,其中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璧的交换,鲁国和陈国实现了团结和和谐,共同抵御外敌。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表达了古代社会对于团结和和谐的追求。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璧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力与地位、礼仪与道德、美和艺术,以及团结与和谐。这些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左传》璧文化内涵阐释 篇二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璧文化作为其重要的主题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左传》中的璧文化内涵。
首先,璧在《左传》中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在古代社会中,璧常常出现在君王和贵族的身上,象征着他们的统治和权威。例如,在《左传·昭公十八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君王昭公的璧。这个璧是君王权力的象征,他希望通过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其次,璧也代表着礼仪和道德。在古代社会中,璧常常被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在《左传》中,璧与礼仪和道德的关系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例如,在《左传·庄公十九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大夫季孙的璧。这个璧是他作为大夫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的象征,他希望通过璧来显示自己的高尚品德。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
再次,璧也代表着美和艺术。在古代社会中,璧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常常被用于装饰和观赏。在《左传》中,璧的美和艺术价值也被体现出来。例如,在《左传·襄公十六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公子季友的璧。这个璧是他所追求的美的象征,他希望通过璧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追求。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最后,璧还代表着团结和和谐。在古代社会中,璧常常被用于联结和团结各个部落和国家。在《左传》中,璧的团结和和谐的意义也被彰显出来。例如,在《左传·襄公十六年》中,文中提到了鲁国与陈国的联姻,其中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璧的交换,鲁国和陈国实现了团结和和谐,共同抵御外敌。因此,璧在《左传》中的出现,表达了古代社会对于团结和和谐的追求。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璧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力与地位、礼仪与道德、美和艺术,以及团结与和谐。这些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璧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和道德的标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启示作用。
《左传》璧文化内涵阐释 篇三
《左传》璧文化内涵阐释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摘要:《左传》中,有多处关于璧的记载,它向后人传递出了当时璧文化的一些信息――祭祀礼器,权利地位象征,礼仪交往用器,财富和美德象征。了解《左传》中璧
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左传》的文学、史学和思想价值。关键词:《左传》;内涵;璧文化
从新石器时期始到夏商周三代,中国广泛流传着崇尚玉石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玉文化,而璧文化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后代学子培养学识、汲取新知的不竭源泉。因而笔者拟据《左传》中璧的文献记载,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左传》中的璧文献资料,局部探讨璧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璧作为祭祀礼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礼·春官》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器是人与神沟通的祭祀礼器,璧的功用也不例外。《左传》中载楚共王本人无法确定王位继承人,就用璧遍祭名山大川,希望以璧交通鬼神的灵性,从而立嗣储君。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也发现用璧作为祭祀土地礼器。《左传》中“秦伯以璧祈战于河”的记载,表明秦伯沉璧于黄河的举动也是将璧作为沟通天人、祈求胜利的祭祀礼器。
二、璧作为权利地位的象征
璧是彰显政治权利地位的.象征物。西周天子册命赐玉,实质是赐给诸侯政治权力,玉礼器是绝不可以假于他人的。一旦失去了这些玉礼器,则意味失去了权力。璧作为“六器”中的一种,自然有这种政治含义。《左传》中许男和赖子以臣服的姿态“衔璧”在胜利者面前,即表示心甘情愿将国家的权利交与胜者。此类文献记载还有卫灵公献璧于己氏求自保,璧代表着卫庄公掌握的国家大权,卫灵公期望交出权利而保全性命。
由此又衍生出璧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周礼·春官》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子”与“男”所执的玉璧,在纹饰方面是不同的。不过从考古材料来看,所谓的六瑞系统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璧用以代表身份地位、区分等级这一文化内涵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在春秋早期,璧不是下层阶级可以拥有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就是礼不下士人这个意思。玉璧作为等级的象征只为有身份的人使用。
三、璧作为交往礼仪用器
璧作为礼仪用器在东周时期使用相对广泛,被用于传达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礼仪性象征。《周礼·春官》载“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眺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朝觐天子的礼仪逐渐废弃,更多的是诸侯之间的朝聘。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都要执见面礼,即“贽”。《左传》载“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鞌之战中,韩厥以晋国司马身份在战场上俘获齐顷公,礼仪便有“加璧”。由此可见,璧作为“贽”最为重要的礼物,是诸侯国之间互通友好的媒介。
古时朝廷施以国家大事,聘请大臣名士,常用玉璧表达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之意,即“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这样再看《左传》中子犯还璧,言其辜负匡复晋室的使命之意就不难理解。至于重耳“投其璧于河”这一举动,则有盟誓的意义。将璧沉于黄河,以示其对子犯的忠心和功绩绝无怀疑之意,日后绝不会为难于他。
璧因此又具有作为友好交往凭证的文化内蕴,被广泛作为诸侯之间友好关系的凭信。《左传》中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用的是垂棘之璧,表明此举乃诚信之战,晋国绝不会攻打虞国。
到了春秋晚期,诸侯赏赐大夫玉礼器的现象多了起来。如《左传》中楚文王和鲁昭公薨之前为了表达对臣子的关爱和感谢,赐给臣子玉璧来表达他们的爱护感激之意。
四、璧作为财富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经济意识大大加强,在延续以玉礼器为行礼圣物的同时,更看重玉的经济价值,视之为财富,并由此引发储藏、交易、贿赂等普遍的与传统礼制相柞背的社会行为。《左传》中也不乏此类记载:
“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
“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先吴寿梦之鼎。”
郑庄公用璧玉来作许田的交易;鲁襄公在蒲圃设享招待晋国的六卿,用璧贿赂荀偃。这都表明玉璧为重宝,是财富的象征。
五、以玉比德
比德于玉的观念起源于西周,《诗经》中就多有将女子比作美玉,言其美其容貌、礼仪与品质。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比德于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左传》中很多人以玉为名,著名人物如蘧伯玉,荀瑶、子玉,以玉命名的现象很普遍。人们以玉命名,其深层次的意义就在于表达了命名者的期许,即期望被命名者具有玉的某些特质。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
齐穆公为了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娶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为妻。穆姬所生女名璧,这可能是出于对秦晋之好的美好寄予,更是对女儿美丽与才德俱有的期望。
根据《左传》中所反映的璧文化信息,可以看出:璧延续了传统祭祀功能,而且更多地用于礼仪朝聘等场合,有着权利象征、身份象征、友好象征、诚信象征等文化内涵。此外,璧作为货币储存,其经济价值为众人瞩目。儒家赋玉以德,将玉与人的精神人格相联系,以璧命名更是人们对璧文化的传承和肯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璧逐渐具备多样化的文化内涵,这使得人们可以进行多重含义的解读,这也让璧文化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刘铮.璧琮原始意义新考[J].中国传统学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