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通用3篇】
浅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篇一
国有商行信贷管理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种行为。信贷管理是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国有商行而言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的意义在于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有商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信贷管理,国有商行可以避免信贷资金的过度膨胀或过度收紧,进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其次,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授信审批、放款管理和贷后管理等。风险评估是信贷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资金用途和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确定借款人的信贷风险。授信审批是指对借款人的信贷申请进行审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给予借款人信贷资金。放款管理是指对已批准的信贷资金进行管理,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贷后管理是指对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然而,国有商行信贷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信贷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导致评估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其次,授信审批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款人可能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导致授信决策的偏差。此外,放款管理和贷后管理中的工作量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有商行可以通过加强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提高信贷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引入新技术,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信贷管理的成本。
综上所述,国有商行信贷管理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信贷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国有商行可以提高信贷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篇二
国有商行信贷管理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种行为。信贷管理是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国有商行而言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的意义在于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有商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信贷管理,国有商行可以避免信贷资金的过度膨胀或过度收紧,进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其次,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授信审批、放款管理和贷后管理等。风险评估是信贷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资金用途和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确定借款人的信贷风险。授信审批是指对借款人的信贷申请进行审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给予借款人信贷资金。放款管理是指对已批准的信贷资金进行管理,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贷后管理是指对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然而,国有商行信贷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信贷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导致评估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其次,授信审批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款人可能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导致授信决策的偏差。此外,放款管理和贷后管理中的工作量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有商行可以通过加强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提高信贷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引入新技术,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信贷管理的成本。
综上所述,国有商行信贷管理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信贷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国有商行可以提高信贷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篇三
浅谈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还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并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但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其面临的信贷风险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危及了整个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如表1所示,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8.2%下降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7.83%,整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却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信贷风险。如果不良贷款转化为真实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将遭受相当大的负面冲击,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1.2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差
我国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过高的现象,由表2可见,整体上,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有50%是中长期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过差,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容易加剧信贷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大量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资金周转非常缓慢。而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进而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1.3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盈利能力差
我国一年期存贷基准利差有明显的走低趋势。随着2006年12月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金融市场,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为应对这种状况,国有银行本身也有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趋势,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筹资成本并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2.1外部因素
(1)政府对银行干预过于频繁。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支配受到众多限制,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数量常常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同时,原应由财政部承担的各种支出经常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成为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途径。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也加剧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骗取银行贷款,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往往通过股权拆分、转让、兼并、联营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最后的损失往往只能由银行来承担。某些地方政府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仅参与、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有的甚至为其逃避债务责任提供政策支持,充当企业逃债的“保护伞”。中介机构诚信度低下,出具虚假报告,为企业骗取、逃废银行的债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使得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
(3)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首先,资本市场发展不足,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承担了资金融通中的绝大部分压力,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其次,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工具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资产证券化缺乏二级市场支持,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及手段。目前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行的金融工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尚未引入。而金融数据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脱节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难上加难。最后,金融监管不力。银行同业间竞争无序,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2.2内部因素
(1)信息过于闭塞,信贷审查不严。
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用系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情况及关联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共享。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情况了解不全面,过分信赖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查,都可能形成信贷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证》制度,但没能解决好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控制问题,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贷款“三查”制度也未落到实处,贷前缺少没有严格的论证,贷时审查流于形式,贷后又不及时跟踪检查,往往容易积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风险预警不及时,信贷监督不力。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特别是在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方面缺乏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后的管理不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处置上的另一大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争取实现双赢目标。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通过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抽出贷款,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不良资产可能变成真实损失。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常常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
由于风险分析工具较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评估系统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对全局的分析把握不够,偏重于事后分析,对潜在风险无法及时预见,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依据目前采用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难以准确揭示并量化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迄今为止,国有商业银行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仍较为落后,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使用较少,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3.1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失信行为、信息源的信息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企业信用行为,严格信用信息发布和管理,严格信用执法,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市场,规范信用中介管理,完善社会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确保银行能方便地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记录,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后,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业道德素质,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加大对缺失社会信用行为的查处力度。
3.2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首先,强化贷前调查。通过详细的贷前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准确预测,为贷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同时,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其次,加强贷款审批关。建立科学、严格、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最后,注重贷后管理,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准确把握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
3.3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开始重视定量分析,运用统计模型和模拟计算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起步较晚,难以直接采用国际模型。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在国际通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较为准确地评估信贷风险,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必须要加快步伐,尽快落实五级分
类法加快内部评级建设。参考文献
[1]@杨高林,倪锦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陈一夫.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J].城市金融论坛,2002,(9).
[3]@石朝格.信贷风险预警体系[J].经济观察报,2002,(8).
[4]@吴钺,柳岳强.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J].中国外资,2004,(5).
[5]@赵耀.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西安金融,2003,(10).
[6]@安娜.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探析[J].华北金融,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