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抗震【精彩3篇】
篇一:浅谈高层建筑抗震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造高层建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将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监控等方面浅谈高层建筑的抗震问题。
首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抗震性能的核心。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基于地震力的计算和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形式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合适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常见的高层建筑抗震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框架结构和核心筒结构等,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此外,还需要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如静力弹性分析、动力弹性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等,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其次,材料选择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复合材料等。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材料,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钢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适用于大跨度和高层建筑。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耐腐蚀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材料选择时,需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施工性能和经济性。
最后,施工监控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监控,确保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质量。施工监控包括施工质量检查、施工过程监测和施工质量验收等方面。通过施工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问题,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监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设计和控制,才能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二:浅谈高层建筑抗震
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抗震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抗震设计的目标、措施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浅谈高层建筑的抗震问题。
首先,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和建筑形式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需要进行地震力的计算和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确定合适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使建筑在地震中保持整体稳定和不发生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抗震性能。常见的抗震设计措施包括增加剪力墙和框架结构的数量和刚度、采用减震装置和防震技术等。增加剪力墙和框架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少结构的变形和破坏。减震装置和防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的影响,保护建筑的结构和设备。
最后,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高层建筑的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目前,一些新型的抗震材料和结构形式已经得到了应用,如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钢结构和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抗震技术和装置被引入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如减震器、阻尼器和基础隔震等。这些创新和研究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从目标、措施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设计和控制,才能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 篇三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
导读:在地震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倒塌了,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破坏和倒塌的后果就更加严重。为保证高层结构的抗震安全,达到安全和经济的统一,有必要对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结构和抗震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抗震结构,抗震技术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对中国来说无不是沉重的打击,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心痛的是有那么的生命离开了我们,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在地震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倒塌了,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破坏和倒塌的后果就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内国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攀升,就在2010年正式开放的哈利法塔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828米,而且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复杂,不规则结构越来越多,这对于结构的抗震都是十分不利的。为保证高层结构的抗震安全,达到安全和经济的统一,有必要对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结构和抗震技术进行探讨。
1.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原因
根据地震经验,地震期间导致高层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地陷、地面裂缝或错位等地面变形,对其上部建筑的直接危害;
(2)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基失效,对上面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
(3)建筑物在地面运动激发下产生剧烈震动过程中,因结构强度不足、过大变形、连接破坏、构件失稳或整体倾覆而破坏;
2.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依此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
3.1、静力理论阶段
水平静力抗震理论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的概念。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收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乘以一个系数。
3.2、反应谱理论阶段
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本质上都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及结构能力设计原则。其主要特点如下:
(1) 用规范规定的设计反应谱进行结构线弹性分析。
(2)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是根据设计反应谱所作的结构线弹性计算通过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后内力进行设计。
(3) 在早期方案设计阶段,结构体系、结构体型的规则性及结构的整体性满足规范的规定,以使结构能可靠地发挥非弹性延性变形能力。
3.3、动力理论阶段
1971年美国圣费南多地震的震害,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反应谱理论只说出了问题的一大半,而地震持时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没有得到考虑”,从而推动了采用地震加速度过程a(t)来计算结构反应过程的动力法的研究。此一新理论不但考虑了地震的持时,还更近一步地考虑了地震过程中反应谱所不能概括的其他特性。
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设计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在确定结构体系时,除了要考虑前面所提到的材料用量、建筑内部空间和使用的房屋高度等因素外,还需进一步考虑下列抗震设计准则:
(1)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力传递路线;
(2)具备多道抗震防线,不会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抵抗侧力或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
(3)具有必要的承载力、良好的延性和较多的耗能潜力,从而使结构体系遭遇地震时有足够的防倒塌潜力;
(4)沿水平和竖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分布均匀,或按需要合理分布,避免出现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环节,从而防止地震时出现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在确定建筑方案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房屋的重要性、设防烈度、场地条件、房屋高度、地基基础以及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并结合体系的经济、技术指标,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5.建筑抗震措施或设计
5.1、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
一个场地的地面运动,一般均存在着一个破坏性最强的主振周期,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这个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就会因共振而加重。地震动卓越周期又称地震动主导周期。
从众多的地震倒塌建筑物中可以看出,建筑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接近,是引起建筑共振破坏的主要因素和直接原因。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首先要估计地震引起该建筑所在场地的地震动卓越周期;然后,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通过改变房屋层数和结构类型,尽量加大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的差距。
5.2、采取基础隔震措施
传统的抗震方法是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免于倒塌,但由于是一种“被动防震”,就不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是由于地面运动激发起建筑的强烈振动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破坏能量来自地面,通过基础向上部结构传递。人们总结地震经验后发现,地震时结构底部的.有限滑动,能大幅度地减轻上部结构的破坏程度。科技论文。
基于可动概念的基础隔震方案很多,主要有:(1)软垫式隔震。在房屋底部设置若干个带铅芯的钢板橡胶隔振装置,使整个房屋坐落在软垫层上,遭遇地震时,楼房底面与地面之间产生相对水平位移,房屋自振周期加长,主要变形都发生在软垫块处,上部结构层间侧移变得很小,从而保护结构免遭破坏。(2)滑移式隔震。在房屋基础底面处设置钢珠、钢球、石墨、砂粒等材料形成的滑移层或滚动层,使建筑物遇地震时在该处发生较大位移的滑动,达到隔震目的。(3)摆动式隔震。科技论文。摆动式隔震方式实质上是柔性底层概念的改进和引伸。(4)悬吊式隔震。这一隔震方式的构思是,将整个建筑悬吊在支架下面,避免地震的直接冲击,从而大幅度较小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惯力。
5.3、削减地震反应——提高结构阻尼
为了提高结构阻尼,可以在结构上设置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减小结构变形。台北101大楼在87~92楼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钢球风阻尼器,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大楼风阻尼器,它的球体直径5.5米,由四十一层12.5厘米厚钢板结合为球形,重量660吨,可以有效减轻由于飓风和地震所引起的震动和侧移。
为高层建筑提供附加阻尼的另一新途径,是利用主体结构与刚性挂板之间特殊装置的非弹性性能和摩擦。采取这一措施后,可以使阻尼比仅为2%的抗弯钢框架,有效粘滞阻尼比增加到8%或更多,从而使底部地震剪力和顶点侧移降低50%。
此外,通过采用高延性构件和附设耗能装置也能有效削减地震反应。
6.高层建筑抗震技术发展展望
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体型将更趋复杂,结构体系将更趋多样化。出于对建筑艺术上的要求,高层建筑的体型将会更为复杂和多样,许多高层建筑都是综合性的和多用途的,因此对建筑和结构必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结构体系上看,也决不会停留在原有的几种形式上,而会更好地满足功能和艺术上的需求,创造出新的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大海,杨翠如,钟锡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谷连营,肖国梁.高层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概况.山西建筑,2006.8(15):50—51.
[3]王红霞.论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山西建筑,2007,12(3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