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精选3篇】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篇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四端”说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将探讨孟子“四端”说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理论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四端”说的内容。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义即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礼即对社会礼仪的尊重,智即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四种品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四端”说是如何形成的呢?孟子的思想受到了先秦诸子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四端”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完善。他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结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并认为只有通过这四种品德的培养和实践,人才能够达到完善和充分发展。

“四端”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修养来实现。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品德培养,人才能够达到完善和充分发展。这一理论对于人们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四端”说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仁、义、礼、智的原则,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尊重社会礼仪,以及具备理解和判断能力。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这一理论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四端”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孟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才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这一理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孟子“四端”说的形成过程是在受到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下,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结而来。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理论对于人们的道德教育、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理解孟子的“四端”说,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善社会、保护环境,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篇三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来到魏国,与梁惠王多次会面,劝其推行仁政,他反复强调“仁者无敌”,用经验说明与民同欲者王天下,同时通过类比的方式使梁惠王认识到不行仁政的错误,如,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梁惠王自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上》)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说明与不行仁政者没有本质差别;又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说明梁惠王不行仁政,“率兽而食人”,同以刀枪杀人无异。(同上)从这些论证方式来看,此时孟子的“四端”说显然还没有形成。后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孟子发现他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梁惠王上

》)于是离开魏国,重返齐国。在路过范时,孟子望见从此经过的齐王子,感叹道:“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尽心上》)认为环境对人太重要了,同样是人的儿子,而齐王的儿子就显得与众不同。孟子来到齐国后,与齐宣王会面,在这里我们看到那个著名的关于“恻隐之心”的故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可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釁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梁惠王上》)
孟子劝齐宣王推行仁政,“保民而王”,认为齐宣王完全能作到这一点,根据是什么呢?就是齐宣王连对牛都有恻隐之心,见到将要用来祭钟的牛浑身哆嗦,便要人放了它,“是心足以王矣”。显然,这个“心”就是“恻隐”之心。这是《孟子》一书中第一次比较明确地用恻隐之心来说明仁政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至迟此时“四端”说已经形成,并被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对这个时间作一个大致的判断,《尽心上》说:“齐宣王欲短丧。”则孟子由魏国到齐国时,齐宣王即位不久;而《梁惠王上》又说:“孟子见梁襄王。”则孟子离开魏国前又曾及见梁襄王。梁襄王元年为公元前318年,为齐宣王二年,孟子既在齐宣王即位不久来到齐国,又在来齐国前见到过新即位的梁襄王,那么,他来到齐国只能是在梁襄王元年,这是我们可以确定的孟子“四端”说形成的下限。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孟子五十余岁时“四端”说才形成,是否太晚了呢?其实不然,古代思想家大多思想成熟较晚,象孔子年近五十岁时才对《周易》发生兴趣,他曾感叹“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马王堆帛书《要》也提到孔子晚年学《易》:“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有学者推断孔子晚年思想有一个转变,意味浓厚的《易传》部分内容就是他晚年思想的反映[iv]。荀子“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他的一些主要思想也是在五十岁以后形成的。由此可见,与孔、荀相比,孟子的情况应属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

(四)

“四端”说形成的曲折经历,使我们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看到“四端”说在孟子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首先,“四端”说是对儒学理论在新的环境下所遇到的冲击和挑战的回应,是对儒家仁学理论的一种发展。我们知道,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从而创立了儒家学说,而他的仁又是以宗法亲情为出发点,建立在“孝悌”的心理情感之上的。孔子弟子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自己也说:“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泰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说明他自己也把“孝悌”看作是“为仁之本”,强调为仁要从孝悌开始。在他看来,“孝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真实自然的心理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仁的根源所在,是否具有“孝悌”也是判定一个人仁与不仁的标准所在。在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中,孔子从内心的“安”与“不安”点醒宰我,要他从孝悌的自然情感中发现仁,体验仁,宰我居丧期间仍然安于食稻衣锦,完全丧失了孝悌之心,所以孔子说“予之不仁也”。(《阳货》)这表明孔子的仁和孝悌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仁是建立在孝悌的心理情感之上,但是仁源于孝悌而又不等同于孝悌,它从孝悌出发,层层向外推广,上升为君臣间的“忠”、朋友间的“信”,最后达到“泛爱众”,上升为人类的普遍之爱。孔子的这一思想,有其合理一面,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首先,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由家庭到社会的过程,特别是在古代,家族在人的社会化中可能起着更大的作用,这就使家族伦理与社会伦理之间,“孝悌”与“忠信”、“爱人”之间具有某种统一性;同时,由于古代在进入文明社会时,没有象西方那样经过个体私有制阶段把家族的宗法血缘组织彻底破坏,而是把它带入到文明社会中来,“家”和“国”在中国古代具有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一特点为孔子的仁提供了现实基础,使其找到了生存的土壤,或者说孔子的仁就是根据中国社会的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儒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但是,“亲亲”与“爱人”之间,家族伦理与社会伦理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矛盾的一面,对“亲亲”的过分强调,就可能意味着对“爱人(他人)”的漠视,对家族伦理的维护,也可能造成与社会伦理的冲突。孔子虽然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这种对立和差别,所以主张对“孝悌”的外推和超越,由“孝悌”及“爱人”;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看到看到作为“仁之端”的血亲之爱被破坏,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他毋宁更倾向维护前者,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这样孔子思想中“亲亲”和“爱人”之间又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以后儒学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关文章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精选3篇】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氛围越来越及其丰富,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要求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双基”教育,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在课堂上的情...
论文2019-02-05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精选3篇】

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政策研究(精彩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 六级考试 考试改革 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需要正确的政策引导。为了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协调、稳步发展,应树立全面的英语考试评价观,理顺大学英语四六级...
论文2016-05-03
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政策研究(精彩3篇)

毕业论文致谢词格式【精彩3篇】

论文致谢词格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之中即将告别************,心中顿时泛起美好的回忆 【回顾大学生涯】在这毕业离校之际,美丽的***令我充满无限的眷恋。眷恋这*******;眷恋...
论文2017-01-04
毕业论文致谢词格式【精彩3篇】

论文格式及小论文写法(优秀3篇)

标题:出现浅论,浅谈,浅说,或者题目太大又没有副题限制 文题不切 语言口语化:我觉得,我觉得 没有自己的材料,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般性的别人说法的罗列 没有注释,不列参考资料 为了完成字数,东拼西凑...
论文2016-08-02
论文格式及小论文写法(优秀3篇)

产权视角下的物权法研究(通用3篇)

备受关注、与每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于2005年7月10日面向社会公布,在这部物权法草案“总则”的“一般规定”中,它明确地指出了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为明确物的归属,保护权...
论文2018-05-04
产权视角下的物权法研究(通用3篇)

浅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论文【优选3篇】

古典逻辑又称二值逻辑,认为一个命题只有两种取值,非真即假,非假即真。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三个取值,乃至更多,甚至无穷多个值呢?回答是肯定的。多值逻辑是现代逻辑学发展的产物,而其中应用得最广的是三值逻辑...
论文2017-05-03
浅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论文【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