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推荐3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一: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小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这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本篇论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成果的提高。
一、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为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具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如使用数学游戏、实物模型等。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数学学习心得和成功经验,以及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奖励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授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在教授时间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日程表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培养游戏化学习的氛围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到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如数独、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竞赛、团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通过游戏化学习,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数学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结论:
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培养游戏化学习的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言:
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着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本篇论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习题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推理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之一是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和情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面积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交流与合作
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分享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三篇
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帮助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摘要:
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根据平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现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互动;提高;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理念,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实施互动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适应学生发现知识与接受知识的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适合在知识直观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在互动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操作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给她三根精美的金属条,喜羊羊十分喜爱。她打算用三根金属条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镜子,可是摆来摆去怎么也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她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摆来摆去,与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喜羊羊的三根金属条中的一条太长了,以至于它的长度比其它两根金属条相加的长度还要长,所以自然摆不成三角形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开展数学活动,巩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与探究,达到掌握与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加减法一节内容后,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超市购物”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将教室设置成了超市的格局。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在购物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买多少商品花多少钱、需要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运算问题。“顾客”与“售货员”彼此沟通,互动交流,共同计算。这一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演变为了一种购物情境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与巩固了数学知识,掌握了运算技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将一些容易陷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环节,整合为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喜爱游戏,教师可以融游戏环节于课堂教学当中,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节时,就引入了游戏环节,在课堂上进行了踢踺子比赛: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由4人组成,B组由6人组成,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组踢踺子个数最多。比赛结束后,教师宣布B组获胜,因为B组踢的踺子个数远远超过了A组。学生见状,都表示疑惑,有的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不公平?”学生回答:“B组的人数多,踢踺子个数多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又问:“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学生说:“把他们踢的踺子个数“均开”来看,就可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均开”的想法,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教师乘势导入了新课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交流中探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了合作学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四、设疑激趣,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互动合作是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个小组中。要实现小组有效的合作互动,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不变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取出两条长度相等的纸条,先在第一个纸条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个纸条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发现所截取的纸条都是相等的,从而用直观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性质定理。我在复习课中,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画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并且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探究。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才存在着一半与两倍的关系?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巩固。总之,构建互动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开展数学课堂探究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曾红英.谈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2]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篇二:游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运用
【摘要】
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很认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此方面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数学中的游戏教学,分别为教师在课堂开启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处理,教师应拥有强大的控场力,在游戏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
【关键词】
游戏教学;小学数学
如今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加,课堂内容却还是如以前一般枯燥、乏味,这一现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尤其是对数学的学习上格外明显。自古以来数学便是一门晦涩难懂的科目,但是想要学好这一门课程也是能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本文就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介绍。
一、游戏教学模式的开启需要充足的准备
一个好的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戏过程中能够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促进同学的感情,学生会养成从游戏中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游戏而言,是分组比赛、单人比赛还是全班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目标,在事前应确立好这一游戏的形式。如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让其他一组的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售卖学生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其他组的学生则分为几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能够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重的东西。这个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人民币换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学到重量的换算,一举两得,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行修改。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带好相应的道具,保证游戏教学的环节能够顺利进行。此外,教师应充分考虑游戏的种类,若为竞技类,教师应制定能够控制课堂纪律的游戏规则和奖罚机制;若为团结合作类,教师应注意人数的控制,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游戏教学模式的进行需要多样化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虽然有游戏教学的加入,但有时也显得有点无趣,这个时候应该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不同的游戏来强化我们的记忆。比如“应用题”。教师在该知识点的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进行“抱团”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学生当指挥官指挥学生抱团,每一个口令结束之后都会多出一些同学,将这部分同学淘汰再进行下一轮游戏,直到剩下两人为止;在教学中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钱”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一个组长,并给每一个组长相同的钱数让组长均分给其中的几个人,再让这几个人中的一个人将钱均分给剩下的学生,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计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到钱;在教学后期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从之前的“购买玩具”的游戏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并且趁机讲解“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点。多元化的游戏会让学生保持接受外来知识的新鲜感,从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学生将会最大化的获取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