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精简3篇】
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一
标题:探讨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原则
摘要:紧急避险原则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探讨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紧急避险原则、刑法、适用范围、条件、完善建议
引言:紧急避险原则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法律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探讨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原则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正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范围。在刑法中,紧急避险原则主要适用于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或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为。然而,具体的适用范围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条件。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条件包括:行为人面临紧急情况,并且为了避免不法侵害或者其他严重危险而采取的行为;行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即必须是合理、必要和适度的;行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紧急避险原则的目的,即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然而,尽管我国刑法中对紧急避险原则有所规定,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仍然不够明确,导致判决结果的不确定性。其次,由于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容易导致司法裁量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再次,由于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条件较为苛刻,导致很多合理的紧急避险行为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建议:一是完善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明确刑法中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便司法实践的统一和规范。二是加强对紧急避险原则的解释和引导,通过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的发布,明确紧急避险原则的具体要求和适用标准。三是提高刑法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加强对紧急避险原则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刑法司法人员对紧急避险原则的理解和适用能力。
结论:紧急避险原则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紧急避险原则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通过对法律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紧急避险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三. 刑法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 李四. 刑法学导论[J]. 法学研究,2015(2): 45-57.
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二
标题: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司法公正性而设立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完善、被告人、司法公正性
引言: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保障措施,旨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司法公正性。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正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刑事法律援助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然而,在实践中,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援助资源不足、法律援助资金不足、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素质不高等。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根据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法律援助资源不足,导致很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被告人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援助;二是法律援助资金不足,导致法律援助机构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三是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效果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建议:一是加大对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被告人对刑事法律援助的认知和意识;二是增加对法律援助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刑事法律援助的覆盖率和质量;三是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结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司法公正性而设立的。然而,在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司法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李四.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J]. 法学研究,2010(4): 67-79.
[2] 王五.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 法学评论,2015(3): 23-35.
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三
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个体案例当中,才不会让法学的相关理论显得空洞。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本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法学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文章在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并从案例选择、案例教学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三方面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法学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优势是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必然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并为改革提供一定的方向,意义重大。
一、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一)能力主导,重在探究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旨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为了达成此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型模式,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会自觉形成学习压力,进而探究问题,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探析的全过程,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分析以及探究能力。
(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脱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此教学环境下,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营造出了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并予以补充,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轻结果重过程,理论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法律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案例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复杂问题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让学生追寻单一的“标准答案”。案例教学法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利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在案例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掌握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与能力。同时,案例源于实践,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它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个体案例当中,才不会让法学的相关理论显得空洞。也只有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案例问题,才能让法学理论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法学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检验和分析,才能确保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据法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真实、典型、疑难的案例进行提炼、分析,是法学理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进一步分析,能够加快理解及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速度。
(三)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反复运用法学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完整的法律运作意识与应用意识。按部就班地学习理论知识,将大大约束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懂得如何运用法学理论解决不同的案例问题,才能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必要的案例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法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内容,而且还要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其包括如何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的案例等方面。为避免大学生的理论课程显得空洞,也为了让他们可以在实际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及时地采取案例教学法显得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民事案例当中,让理论知识能够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建构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体系。
三、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必然会涉及到诸多因素,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颇高。同时,为了成功推行案例教学模式,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突破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让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极强的课堂驾御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完成划分专题、选择案例、布置任务、层层设问、启发思维、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因此,教师一般要按照以下两项要求落实案例教学法。
1.教授法学课程的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时,应是有明确的计划。教师需要清算总课时,并参考教学大纲,选定本学期所开课程中的重点专题。然后以重点专题为基础,寻找相关的专题,确保案例中能够涵盖专题知识点。案例形式不限定,不论书面或是视听资料均可。在选定案例时,除了要选定相关的资料,还要确保案例符合三点要求,即案例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疑难性。确认案例后,在课前将其交予学生,让学生根据选择好的案例和资料进行预习,并要求每个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就该专题的某个方面写出自己的见解),以此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教授法学课程的教师应将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的延伸,让学生通过研究分析,学有所获。在课堂中,教师要起到指导的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定小组组长。在学生预习分析案例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将自己小组取得的成果或者得出的结果结论予以展示。教师在概述理论知识背景后,再针对学生取得的成果或者得出的结果结论提出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教师针对有关问题表述前沿观点。
(二)对学生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让学生参与到法学学习当中。因此,推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
1.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在收到教师的案例资料后,学生先初步阅览资料内容,再进行二次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资料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对于存疑处做好记录,并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在完成预习后,将阅读相关资料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在课上予以展示,并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进而完成理论吸收并加以深化。
2.学生在课堂中应积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要抓住教师给予的发言机会。同时,依照自己的兴趣,在严格的成绩评定制度准则下,重视自己的课堂表现。一般而言,课堂表现是学生成绩的主要评定标准之一,课堂表现占比50%,考试成绩占比50%。按照评定标准,学生在交流看法、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见解表述,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四、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要多元化,复杂化。在法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该更加多元化,教师不能仅仅将案例视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单一、简答的案例,其实践性往往较差,复杂的案件,更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如果学生长期接触的都是简单的案件,在步入社会,面临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时,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要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启发为辅。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导。大学生在拥有较为完善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逻辑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讨论环境,学生在这些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思考,而教师则确保讨论的内容不偏离原先预定的主题。这种以讨论为主、启发为辅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课堂讨论步骤可细化为以下四点。
1.明确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研究,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案例,讨论的时候依照顺序进行合理安排。每个小组发表观点之后,要预留一些相互讨论、相互思考的时间。
2.提出观点。每个小组讨论完成之后,由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观点并形成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观点要明确,语言要简练。其他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认真记录,并针对报告提出相关意见。
3.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导演”要控制好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点拨,避免主题偏离或冷场。
4.案例反思。通过案例的研究讨论,教师对各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并组织学生拓展思考。比如,根据案例,列举出类似的`案例与相似的案件,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找出案件类型的主要特征、争议焦点、解决模式等。
(三)具体实践方式
1.学生讲解,教师评价。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讲解,教师评价的方式。教师在初次上课时列出本学期授课的专题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首先讲授一个专题作为示范,向学生列出各专题的要点或要求。比如,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的专题,列
举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国内外的立法案例,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等等。最后,对当前争议较大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学生课后思考。教师需要把握好首次课程的示范流程,让学生明确专题中的要点和重点。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在讲授完成之后,学生依据专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对此进行讨论。从第二次课开始,每一组的成员轮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组内学生事先分工,按顺序讲解,教师要在结束后点评。如果专题内容比较复杂,主导学生可以提供思考路径,供大家研讨,不明白的学生可以直接向主导学生提问,教师可给予补充。学生作报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选定或设计问题,学生按要求查找资料,独立完成报告,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在此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实施者。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研习理论后必须要让学生尝试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法学理论,如合同法等。前期的理论讲授、案例筛选、争议点归纳、成员分工等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讨论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课堂讨论中,第一部分专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的专题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针对性。第二部分针对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观点,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予以指正,并调整教学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第三部分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案例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论证时要有理有据。在下课前,应提前通知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布置一个案例让学生作预习准备,问题在下节课解答。这些案例应能代表该领域目前的发展方向和争议点,学生并不能简单地得出答案。这会促使学生去认真查找相关资料,以便下一节课有针对性地听讲。
五、结语
研究生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对于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法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案例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仇琛.教育创新与高校教师科研素养关系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13):18-19.
[2]李杰,罗洪,杨金华.培育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3(2):142-145.
[3]沈雪彦.医科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访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彭裕文教授[J].中国研究生,2012(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