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认识与解读【优质3篇】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认识与解读 篇一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是指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得平凡的日常生活变得美好、有品味。审美化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艺术品的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身边的事物和情景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生活品质。
首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需要我们对细节的关注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事物中,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比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感知,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其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需要我们对生活中的琐碎事务进行精心的处理。生活中充满了琐碎事务,比如家务、工作、学习等。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琐碎事务的处理,赋予其一种美感。比如,整理房间时,我们可以将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让房间变得整洁,提升生活的舒适感;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追求高质量的成果,让自己的付出有价值。通过对琐碎事务的精心处理,我们能够体验到生活中的美。
此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还需要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交流中注重美的价值。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传递美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可以用温暖的语言和微笑来与他人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系;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可以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交流中注重美的价值,我们可以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得平凡的日常生活变得美好、有品味。我们需要对细节进行感知和观察,关注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交流中的美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认识与解读 篇三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认识与解读
在现代文明中,关于美和审美的观念不应只是书斋、画室和各种艺术店堂中,它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审美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1审美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什么是
审美呢?审美就是指人们对美的对象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人们在进行审美时,会产生一种美感,从而心情愉悦,而且这种愉悦还可以感染人,就像易中天老师说的“美感可以传达,快感却仅仅属于个人”.狭义的说,审美一般发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但从辞源看,“审美”一词的含义应是广义的,不应局限在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范围内,在今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正回应了这一界定。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为最广大的民众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家居的装修、环境的绿化、小礼品的包装等等,都在显露出艺术化、审美化的追求,这是任何精英文化所不可替代的。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获得了迅速的传播和交流,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
其次,审美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通的词,我们每天都在审美,当我们翻开书本,在读小说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打开电视,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是在审美;当我们来到大海边,看浪花拍打着岩石,心驰神往的时候,我们是在审美;当我们来到街心公园,看春天的桃花,秋天的红叶,也是在审美;哪怕你是在家里看墙上的挂历或壁画,也是在审美,但我们是否珍惜过这样的时刻呢?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在审美呢?其实审美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在现代文明中,关于美和审美的观念不应只是书斋、画室和各种艺术店堂中,它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处,扩展到了每一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身上。当我们解决了安全、温饱之后,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对美的饥渴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
自古以来是如此,现代社会需求更大。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充满。”[1]
在这里,我们可以不再对这一文艺美学的命题做抽象的理论上研究和探讨,此时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一命题所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上的启示和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我们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追问和思索,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席勒,黑格尔,从老子,孔子到朱光潜,宗白华,且不说这些名人贤士,就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会偶尔怀疑自己的生活,追问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这类问题虽然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追问,但一直没有、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答案,因为生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便如此,这种问题的提出对于在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陷入危机的现代人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丧失了理想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欲望的时代,是崇尚技术和功利的时代,是把消费看作人生之最高追求的时代。“人类的物质水平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但人类的幸福指数却没有同步提升。人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烧红了的轨道上赤足拼命奔跑,不知停息,无暇、紧张、焦虑、压抑成为生活的常态,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成为奢侈品,人的生活的确异化了。”[2]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面对这样的生存状态,我们能做的不应是怨天尤人,不应是牢骚满腹,更不应是悲观厌世。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昂扬的姿态去投入生活,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胸去拥抱生活,更要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枯燥乏味,才不会那么刻板单调,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充满美丽,充满诗意,充满自由。“席勒说审美的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韦伯断言艺术可以把人们从现代理性化和科技化的社会’铁笼‘中拯救出来而具有救赎的功能。”[3]
审美化生活不仅应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更是我们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3审美是一种精神的救赎与解放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在这里,诗意的生活就是一种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哲人的眼光去打量生活,以艺术的眼光去超越生活。做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再为纷繁的生活所扰,也不会再有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会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蹦迪声,喇叭声,叫卖声,此时已不再喧嚣刺耳,而是一曲动听而有节奏的交响乐;雨中的群山,溪旁的杨柳,垂钓的老人,已不仅仅是一种无色的客观存在,而是一幅永不褪色的山水画。美丽就在我们眼里,心里。
席勒就曾指出,审美对人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本质属性。对席勒而言,一个审美的人,才是一个自由的人,才是一个完全的人。因为审美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不受外界条件的种种规定和束缚,达到一种超越的状态,心灵才能得到救赎与解放。
现实生活有时是琐碎的,有时又是无奈的,有时又是单调乏味的,这是现实生活客观的存在状态,也是生活的常态。如果在这既琐碎无奈,又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我们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没有一个善于感受美的心灵,我们真的会淹没在无声无息的生活洪流当中,永远不见天日,永远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不是一种审美的泛滥,更不是一种享乐主义的盛行,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对美的体会与创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审美艺术从来就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她更应该走向生活,指导生活。因为她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艺术将波澜不惊,毫无生气;审美将无所依托,烟消云散;人类也将永远负重前行,身心疲惫。
参考文献:
[1]傅守祥.审美化生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文阁.我们该怎样生活[J].学术研究,2010(1)。
[3]傅守祥.审美化生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审美价值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那人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空虚。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而审美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