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通用3篇】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篇一

艺术与设计是一种表达形式,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传递情感和思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艺术与设计进行再思考,并探讨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艺术与设计是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区和国家拥有独特的艺术与设计风格,这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学习不同文化的艺术与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化。

其次,艺术与设计是创造力的表达。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通过艺术和设计来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感受,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艺术与设计的创造力也激发了其他领域的创新,如科技和商业。

另外,艺术与设计也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艺术家和设计师经常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和揭示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他们可以通过艺术和设计来传达他们的观点和呼吁,帮助塑造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艺术与设计的力量在于它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激发共鸣并引发行动。

最后,艺术与设计也可以提供美的享受和情感满足。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建筑,艺术与设计都可以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和愉悦。它们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绪,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获得放松和愉悦。艺术与设计的审美价值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美的理解。

总之,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是必要的,因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与设计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文化的体现、创造力的表达、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和美的享受。通过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它们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篇二

艺术与设计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艺术与设计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并讨论它们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艺术与设计是个人表达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方式,艺术与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由表达的平台。通过绘画、摄影、雕塑等形式,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艺术与设计的自由性使得它们成为了探索和展示个人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其次,艺术与设计也可以促进创新和变革。艺术家和设计师常常通过他们的作品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辟新的领域和可能性。艺术与设计的创新性在科技、商业和其他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艺术与设计也具有社会影响力。通过艺术和设计,我们可以探索和揭示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对社会不公正、环境问题和人权等的关切,并呼吁人们采取行动。艺术与设计的社会影响力在于它们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参与,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

最后,艺术与设计也具备情感满足的功能。无论是观赏一幅画作、聆听音乐还是欣赏一座建筑,艺术与设计都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它们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和回忆,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繁忙中得到放松和安慰。艺术与设计的情感价值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能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

总之,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与设计以个人表达、创新与变革、社会影响力和情感满足等多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价值,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中。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篇三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毕业论文

小引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

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从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 设计 设计艺术 

1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1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1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1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1而论的观点1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1作了的讨论。综观几10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1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3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1谈看法。在中我们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1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 (: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

  对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1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1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2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1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1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1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1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1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工艺美术”。虽然这1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1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1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1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1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1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1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1。 2 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2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False$



  为我——10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③

  设计作为1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的物质生产和技术水平,也体现1定的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1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1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1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1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1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1位画家,还是1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家、工艺师等。同1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维和能量态在共同的空间行为下,艺术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尤其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1个包罗万象的1种意识表现形式。(甚至不乏1些伪艺术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作的1系列的艺术的艺术)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从而进1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说的明确1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偶然的、兴奋的。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1份子。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1提到“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只被人称作行家,匠人,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之说,这样看来也有1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这是生理上的问题,是医生要解决的,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记得我曾看到这样1个故事,著名画家史国良在1次聚会中其中有位风格怪异的女画家(听说还很有名气)带着她的女儿,她女儿当然长的很漂亮。于是她笑着问史,说:你看我女儿长的漂亮吗?史说:“就像你的画。”当时那画家便1脸不高兴。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这位女画家所谓的绘画语言是什么了。她是在为别人而自己,是哗众取宠,是顾弄玄虚,其中不无炒作的嫌疑。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画面(或场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视觉效果,受众者只是承担了1份凑热闹的角色,我想这种艺术家们的追求的个性也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说艺术的共鸣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2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1,方为万物发展根本。古来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1,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在我国是近2310年来才出现的名词,以前,称之为“经营、布局、营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设计是解决,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问题,是为他,--为目标群体。因此要想做出设计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了解目的群体。单凭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设计者的个性思维和设计提炼,即为他而我,合2为1。否则,只为他没有我,那么,我想信市场上、生活中的1切设计只会产生1个模式,缺乏变化性。正因为上的为我而他、设计上的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类精神的丰实。知识结构的多元,生活才尽可能的丰姿多彩。

3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10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的文化在大1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4相,4相生8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思想、图形1中的第1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1个循环轮回。这是丛剖面形式上来,但我们的古人更为馄沌,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10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1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1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2者放在同1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1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10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1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1,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1,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1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1,西方人喜欢用统计、、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1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4 设计在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1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1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1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1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1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的发展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直至现代的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1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1个截面来1下。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 、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8大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1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1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图中独立的圆代表1门艺术门类(为方便识别起见,用3个表示),但是每1种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认识、伦理、审美3种存在方式所构建的整个文化格式塔中,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个暧昧关系。我们的认识角度要从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开始,这是表象的,直观的存在,如绘画中的颜料、纸张;建筑的石材、木材、钢材的结合;影视的声、光、电等等,所以在这1物质材料的角度上是独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视知觉的或听知觉的,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依然还不能说明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现在让我们继续望中间看那块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审美角度.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来建造型的”,④这1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1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因素的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1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1蹴而就的,他需要1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1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1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1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1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功能。

  下面,我们来看这种能量态是如何传乘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功能。

  首先,我们这里有1个黄色的圆和1块兰色的方形,单纯来看它只是1个有色的平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把这两个图形并置,看看会发生什么可能。 通过并置,你也许会感觉到这两个毫无意义的图形所产生的特殊的联想。这个圆可以是1轮明月,1只玉盘、或者1枚棋子等等。圆与兰色都属于客观物质材料,是造型的元素部分。但是,单纯的物质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它是具象的,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物,只有与其他物质技术手段产生关系,重新定位物质结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性转换过程。属于造型与非造型艺术形式。简称---形。
当重新定位的物质结构形态,与人们内心精神审美结合,产生的联想形象(明月,玉盘、棋子等)这个过程是经过经验感知的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简称---神。
原本无意义的色块在赋予了它形与神的手段后,才真正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可以说,没有哪1件艺术品不是建立在审美作用下经过解决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涵、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下产生的。认识因素、伦理因素、审美因素3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创造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通过以上,如果把3者独立,分离成3门学科,即:
认识因素------材料学
伦理因素------

[1]

相关文章

试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论文(优质3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
论文2017-04-09
试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论文(优质3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芎钩天麻丸中芍药苷的含量【优质3篇】

【摘 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芎钩天麻丸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g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14:86);流速:0.6 mlmi...
论文2013-04-0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芎钩天麻丸中芍药苷的含量【优质3篇】

新闻学论文【最新6篇】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新闻学论文,欢迎阅读!  新闻学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以新闻学的视角审视科技论文,进而从论文写作的语言...
论文2014-07-01
新闻学论文【最新6篇】

试析孔子德性幸福的三种形态(推荐3篇)

[论文关键词]孔子;德性幸福;功利幸福;纯粹形态;抽象形态;现实形态 [论文摘要]“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的典范,但却不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唯一形式。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
论文2019-06-04
试析孔子德性幸福的三种形态(推荐3篇)

有色冶金化工原理分析论文【优选3篇】

摘要 :本文对有色冶金化工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概括分析,对其中的工艺原理做出归纳探讨,以期让相关理论更加浅显明晰,对实际生产产生增益作用。 关键词 :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工作原理 1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现状及...
论文2018-06-05
有色冶金化工原理分析论文【优选3篇】

浅谈薪酬保密与薪酬制度公开(通用3篇)

摘要:薪酬的多少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酬能够激励员工,也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要发挥薪酬的作用。薪酬的作用重在制度公平而不在于保密,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的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起到激励的作用...
论文2015-04-04
浅谈薪酬保密与薪酬制度公开(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