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最新6篇】
文化毕业论文 篇一: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讨论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具体影响。
首先,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人们会更加了解彼此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和偏见,促进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从而建立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
其次,文化交流对于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优势和特点,人们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经验和技术,从而促进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此外,文化交流还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可以共同研究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分享知识和资源,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交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合作机会,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中,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毕业论文 篇二: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本文将探讨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
首先,文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标识,是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将会逐渐消失。然而,文化保护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要在保护的同时寻求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一些文化资源可能会被破坏或改变。例如,为了建设新的城市,一些历史建筑可能会被拆除或改建。这就需要在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平衡。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能够保护文化资源,又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改建历史建筑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为了解决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文化保护的管理和监督。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组织和推动文化保护活动。公众也应该增强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综上所述,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冲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只有在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毕业论文 篇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文化基础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第二课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优势。我们认为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指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社团文化为根基,在社团文化环境下,以社团文化主体、社团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社团活动各要素关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具体说来,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括调适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类:前者主要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通过心理治疗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后者则面向全体大学生,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全体大学生从群体互动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与调整自我,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其二,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不同类型的社团及其文化特质之间的异同而表现出同一性与独特性的相互结合。从社团的基本功效来看,大多数社团及其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如有利于增进人际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升能力等。但是,社团由于其成立的宗旨、所遵循的信条与原则、社团主体构成、社团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类型的社团,同时也彰显出了不同的社团文化内涵。显然,在不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出相应的教育共性,又表达着不同的育人重点。如,学习科研类社团文化侧重于向大学生传递知识文化价值,文体艺术类社团文化则倾向于向大学生传递美与德的实质,而志愿服务类社团文化更致力于向大学生传递爱与奉献的精神等等。其三,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既包括社团成员,又包括社团文化辐射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强大的吸收力,并在吸取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精髓的过程中
发展自身,从而为社团内部成员提供优良的文化资源;同时,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又具有外向的辐射功能,因此在社团文化的辐射渗透过程中对社团实践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也具有心理辅导的间接功能。
二、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表现与实现方式
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通道。通过社团文化,大学生逐渐掌握融入社会所必要的知识、技能与生活方式,从而在自身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与协调。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层面展开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社团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掌握民情、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养成意志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社团文化的构成要素层面来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主要是社团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念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社团的价值观念是社团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指导社团实践活动的信念、信条与基本原则,是社团各成员的精神寄托与思想共识。通常说来,社团价值观念作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既需要通过社团负责人与管理者的公开倡导,需要通过社团标识等物质载体的积极彰显,又需要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的自然传承与潜在暗示。其中,这种潜在的暗示是使大学生迅速接受并认同社团价值观念,且以此为依据做出行为反应的育人方式。譬如,大学生参与到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义工站等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中,便会在不断了解社会与民众需求的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团文化浸染和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其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2、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力
众所周知,人际沟通不畅、社交能力薄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之一。此外,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研究指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显然,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而且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出身,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与封闭,而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适应,将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前所述,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拥有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和理想的大学生组成,而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组织开展的活动,是社团运作的核心部分,又是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社团活动的过程、形式和影响力承载社团文化、彰显社团文化、传播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关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为大学生创造了自然、轻松、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容易使大学生从孤僻、害羞的情绪,从不敢、不愿、不善与人交往中摆脱出来,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提升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学会正确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解决情感矛盾。
(2)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的例会、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因家庭经济及其他原因带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发掘自身价值、产生自信、调适心理的重要手段。
(3)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体性组织,在组织与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大学生需要面对诸多困难,甚至需要独立解决很多复杂问题。显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磨炼意志,增强承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能量的重要手段。
3、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具有良好的感染和带动作用
大学生在经历过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到大学,极容易从心理上放松对学业的要求,表现为失去学习目标与动力,无法正确掌握自身学科的学习方法,懒散且不严谨等。如果持续这种状态,成绩低下必将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失落感、迷茫感、自卑感、焦虑感、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也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极其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社团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除部分专门的学习科研类社团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等方式直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交流学习方法以外,社团榜样对普通社团成员在学业方面的感染和带动也是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社团榜样是社团文化的主体,因此社团榜样的感染与带动又是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所谓的感染和带动,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下意识的自主服从。在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和管理者、成绩卓著的社团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指导下,一则社团将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创新文化,从而对社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再则社团中的大学生往往会为榜样个体的人格魅力、组织才能、学习能力等所折服,从而主动摆脱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业观。事实上,无论是社团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其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中对自身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还是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的感染和带动,均表明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功能的实现是社团群体互动与个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来,社团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在社团实践平台上,在朋辈之间的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心理状态与心理行为逻辑的修正,并最终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是社团文化向大学生个体渗透的过程,更加是个体接受社团文化从而自我内化与积极调整的过程。
三、推动社团文化健康发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
社团文化作为社团成员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的形成不是某个社团成员的完美杰作,也不是某个特定活动的产物,而是需要长期的凝聚和积累,在几代社团成员的交替和传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有必要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与土壤。
1.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的存在、运作与发展需要在社团活动中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社团中,社团的发起人、组织者与参与者是社团活动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社团文化的创造与创新主体。推动社团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骨干成员,在社团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诸方面大胆谋划、推陈出新。另外,社团虽然是大学生自发建立起的基层群体性组织,有其独立发展性,但是社团的发展仍然需要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除受到社团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文化修养与个性魅力影响外,还会受到指导教师、社团管理者以及所在院校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以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仅需要加强对社团发起人及其主要参与者进行社团文化培育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的培训,需要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将社团及其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作为社团管理者工作的基本原则。
2.加大社团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力度,增强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通常说来,文化育人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感染作为基本理念的育人方式,而对文化进行宣传正是实现这一育人方式的必要手段。如前所述,我们认为社团价值观念是社团文化的核心要素,而且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既包括社团成员,又包括社团影响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因此,为增强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重点在于宣传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路径如下:一是,加强社团核心价值观念的内部宣教活动,将社团所秉承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团活动的各个细节,从而提升社团成员的社团活动参与意识和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刊物与网络环境介绍社团的发展历史与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扩大社团核心价值观念的对外影响力,使广大社外大学生在关注社团发展的过程感受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受到感染与教育。
文化毕业论文 篇四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本语言文化渊源深厚,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表达,通过对这两种形式的简要阐述,来强调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领悟日本语言文化,掌握日本民族习俗。
【关键词】
日本语言语言禁忌委婉表达语言文化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1.1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名示体”。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2.1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方法,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2.2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种植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其它文化影响所磨灭。
文化毕业论文 篇五
摘要:
通过茶文化这一有效媒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非常有益。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说茶史、讲茶用、学茶诗、听茶歌、观茶舞、采春茶等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外国留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通过亲身体验真切感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也应注意留学生所在国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禁忌、选取适当的.教学材料并做好社会实践的安全教育工作,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茶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1.引言
总书记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决策的大力推进中,我们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留学江苏”活动中走在前面,在近几年中先后有来自泰国、哈萨克斯坦、老挝和南非的数百名留学生来我校进行短学习或者接受学历教育,我们学校也在2016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留学江苏”先进集体,成为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我们如何让他们尽快地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并尽快融入中国文化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与实践,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体验可以让外国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从而为留学生汉语的学习、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2.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茶,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茶”这一媒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体验活动,可以让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外实践等活动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为直观、全面的认识与把握,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平台。
2.1说茶史,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茶的历史
在中国源远流长,其起源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和“六朝说”,通过追溯茶的起源,可以让留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悠久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讲述茶的历史时,可以将“神农尝百草”、“西周的分封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六朝故事等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时代故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适当地拓展,如可以将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放在一起讲述,也可以将“封神演义”、“荆轲刺秦王”等文学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学生通过了解茶的历史,对中国历史、中国故事有更多的了解。
2.2讲茶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茶的起源,除了有“时代说”,还有“功能说”,大致又可以划分为“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和“交际说”,而在对茶的功能起源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茶”的药用功能,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进行适当拓展。可以结合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3学茶诗,体验中国诗歌魅力
茶诗,是中国诗歌当中的一个分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的比例可能微不足道,但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却不能小觑。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七首写到了茶。而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将茶与佛教紧密结合,读来禅味十足:“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另外,古代大诗人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都留下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歌。通过向学生讲解中国的茶诗,让学生对中国文人墨客的博大胸怀和闲情逸致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并可以根据学生的中文情况,进行适当拓展和发挥,将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进行大致的介绍和说明,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诗歌文化的热情。
2.4听茶歌、观茶舞,感受中国声乐之美
茶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题材,是由茶叶的生产、引用这一主体文化而派生出来的一种中国茶文化现象。在我国很多省份的地方志中,都有很多茶歌的记载。在我国有很多以茶为主题和与茶相关的歌曲,比如《采茶歌》、《请茶歌》、《茶山小调》等。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采茶歌的MTV,让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民歌小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可以通过学唱的形式,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的声乐舞蹈之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介绍中国的十大古曲、中国的京剧、黄梅戏等。
2.5采春茶,体味劳动之美
学生在对茶的起源、茶的功能、有关茶的诗歌、有关茶的歌舞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结合江南地区多茶场的实际,组织学生到常州附近的茶场去进行采茶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茶场通过自己采茶来亲身体验中国的乡村之美、劳动之美。并在体验结束后组织学生现场观看茶农炒茶、制茶的过程,并让学生现场品尝用他们采摘的茶制成的茶叶泡制的茶水,让他们对中国的茶事有更多的了解。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茶艺表演、欣赏茶的绘画、品各种茶等各种活动让学生更深地融入到茶的世界,更多地了解茶的知识和文化,从而让他们尽快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早地投入到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去。
3.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茶虽然是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非常好的媒介和平台,但是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要根据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要求大求全,而应当以学生的汉语水平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力争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1教学中要注意留学生所在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禁忌
入乡随俗,在教学中讲述中国的历史时,要注意历史上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和交往的历史,尽可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者纠纷。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和周围的国家有友好的交往史,但是在有些朝代也有些纷争或者矛盾,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的历史或者相关的历史传说时,要考虑到相关国家留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感受,不可以因为讲述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者矛盾。对于部分不适合讲的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或者一带而过,万不可为了知识的完整性而对相关国家的历史或者民族禁忌不闻不问、自行其是。
3.2教学资料要根据留学生现有的中文水平适当选取
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汉语水平不一,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料和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选取的材料要和他们的汉语水平相一致或者稍微高于他们当前的汉语水平,这样在汉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否则,如果选取的材料过于简单,则学生难以学到新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如果选的材料太难,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则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个人表演,学生无法跟随教师节奏进行学习或者参与课堂活动,这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选取茶诗时,所选的诗歌不要太难太偏,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简单、口语化的白居易的《两碗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来讲解则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
3.3在进行采茶等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做好留学生的安全工作
安全无小事,通过现场采茶对调动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益的“接地气”的活动,也非常有利于他们走进中国乡村,体验中国乡村文化,感受中国美丽乡村、见证中国乡村发展。但是在进行社会实践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留学生的安全工作,包括采茶前的安全教育工作、采茶前的着装、采茶中的巡视并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如留学生要穿长衣、穿防滑鞋、随身携带必要的防蚊虫叮咬的一些外用药等,以及在采茶中遇到蛇、蜈蚣等正确的处理方法等。千万不可以没有做任何安全教育和防护工作就冒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如果遇到学生被蛇咬等突发情况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恐慌,甚至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带来意外的伤害。因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提前做好预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加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进行学历提升或者短暂研修,作为教师,如何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媒介和手段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让学生尽快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从而融入中国文化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仅结合我院几年来留学生的教学实际,通过选用在江南地区非常常见的茶这一媒介,将茶的历史、故事、诗歌、歌舞等很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于其中,让学生在所听、所见、所感中感受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为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潘郑重,彭庆锋.探寻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茶文化交流[J].福建茶叶2017(3)189-190.
[2]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28.
文化毕业论文 篇六
摘 要: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言语训练,更要加强对语言产生民族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日语的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只有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得到突显,才能使语言作用于不同文化间的障碍解除。因此,本文以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为题,进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
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方式;探讨
前言
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来源于语言与文化间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来源。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语言之中。所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进行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时,要摆脱传统的日语学习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日语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日语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日语教学者与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期望。
1.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日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利用日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实现交流的目的。但是,日语的学习如果仅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水平作为衡量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是不尽合理的。因为一位日语学习者只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是很难完成正确的交流的。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语法运用上的错误,对方可以大方的谅解将日语作为外语的交流者。而如果日语的语言使用不恰当,则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对方则可以认为日语学习者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其语言的不当表达属于不友好的表现。这些都是日语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所导致的现象。所以,加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日语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和谐关系的打造。
2.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
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这使得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我们来对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也就是我国日语学习者出现日语语言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分析:
2.1日语教学内容存在漏洞
在我国的日语教学当中,教师大多以日语词汇的积累与日语语法规则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日语教学的专业性较强。而对于日语所承载的日本文化,没有进行过多地涉猎,对于日本社会的现状分析较少,使得学生对日本文化不甚了解,不懂得日本的社会礼仪与社交忌讳。日语教学内容的漏洞,使得我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失误现象常出。
2.2日语教学活动依赖教师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活动的重担大多压在了教师身上,学生在日语学习当中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将老师的引导作为学习日语的唯一动力,老师在主动地讲,学生在被动地听,没有得到语言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机会。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
2.3日语教学教材内容单一
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在教材的编排上,以考试重点内容为主。因此,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主要涉及日语的词汇知识与语法知识,很少包含日本的社会文化。这样的教材与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点相差甚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与热情。
3.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提高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就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本人就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提出的几点建议:
3.1灵活文化导入形式
文化的导入形式,对于课堂整体气氛的活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广大日语教师要肯定课堂导入对于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采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提高日语教学成效。本人建议日语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之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进行课堂融入。也就是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将相关的日本社会知识引入,在引入之时要对中日间不同的文化特点与风俗进行对比,此时就可以利用竞赛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中日社会文化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参与程度。另外,在进行日本社会礼仪的融入之时,可以鼓动学生进行实体模仿,到教室前为同学做真实的演绎。这样的文化导入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将日本文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利于其吸收与运用。第二,进行专门讲解。在进行日语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日语知识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进行及时的讲解,在讲解之时采用灵活的讲解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日本语言当中蕴含的日本文化。
3.2改革文化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日语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的后两年当中,并且日语教学的内容多与历史性的文化讲解相关,这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是不相称的,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没了解的欲望。所以,改革日语文化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培养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之举。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节,在配合日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将日本文化课程前移,在大学的前期阶段开设日本文化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日本文化之后学习日语会更加得心应手。
3.3改良日语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多以日语的词汇与语法为重点,对于日本文化的涉猎很少。其次,对于中日跨文化交际与中日社会文化对比的教材还处于空缺阶段。所以,要想使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就要对日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良。使日语的基本知识与日本社会文化的教育同步进行,让学生在领悟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同时去发现语言的差异,实现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小结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基础。因此,本文对我国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我国的教育部门从大局出发,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日语学习者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庆荣.略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11-12.
[2]郭举昆.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5(4):22-23.
[3]黄晓娟.动机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7):17-18.
[4]罗坚.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学习和交流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5(3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