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优质6篇】
公共管理论文 篇一
标题: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摘要: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了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政府决策
引言: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公共机构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可以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其结果不仅对公共部门的改进和提升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正文: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制定合理的指标和评估体系,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共部门的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绩效评估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指标、收集数据、分析评估结果和提出改进措施等步骤。
绩效评估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绩效评估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估,政府可以了解到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和问题所在,从而根据评估结果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其次,绩效评估可以促进公共部门的改革和提升。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公共部门可以了解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加强改进和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绩效评估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往往与其绩效直接相关,而绩效评估可以为公众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
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评估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导致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其次,评估结果的运用不够广泛和深入,政府决策对评估结果的应用程度有限。此外,公众对绩效评估的理解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为了改进和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我们应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和应用,将评估结果纳入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此外,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绩效评估的理解和参与度。
结论: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使用绩效评估的结果,政府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促进公共部门的改革和提升,提高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然而,当前我国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公共管理论文 篇二
标题: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摘要: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公共部门效率与效益评估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效率评估、效益评估、资源配置
引言:公共部门作为国家和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其效率和效益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可以对资源配置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督,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正文:公共部门的效率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其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产出。效率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等。通过对公共部门的效率评估,可以发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部门的效益评估是对其产出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社会和公众的贡献程度。效益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效益转换法等。通过对公共部门的效益评估,可以了解到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从而为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效率评估可以发现资源配置中的浪费和低效问题,从而引导公共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其次,效益评估可以评估公共部门的贡献度,为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最后,效率与效益评估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部门效率与效益评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导致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其次,评估结果的运用和应用有待加强,政府决策对评估结果的应用程度有限。此外,公众对效率与效益评估的理解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为了改进和完善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我们应该完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和应用,将评估结果纳入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此外,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效率与效益评估的理解和参与度。
结论: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使用评估结果,公共部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然而,当前我国的公共部门效率与效益评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公共管理论文 篇三
1危机信息管理概述
从专业角度来说,公共危机是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政府与社会的常态化管理,并没有将公共危机囊括在内,针对此,需要政府与社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被分为两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件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冲突和灾难。公共危机有以下几项特点:第一,突发性,在短时间内出其不意地发生;第二,危害性,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社会发展;第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常态,且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第四,紧迫性,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如果延迟,将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五,双从性的结果,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还会增加不安定因素。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相应的体制,将有利于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在我国,普遍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看作在特定情况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及手段,收集、分析、组织公共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实行危机信息管理,必须在全过程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处理并利用好取得的信息,以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与决策的准确性。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经过科学分析的信息。因此,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危机信息管理要以信息管理支持危机管理为基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危机信息管理开始从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分离出来,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成为危机管理核心。
2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措施
目前,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不足,如缺乏信息预警机制,政府信息法制建设落后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2.1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各级信息机构危机信息监测、信息收集能力与预警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主要是因为危机信息监测、预警与收集工作制度不完善,信息监测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相应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强化政府部门服务人民的意识;其次,开发新技术和信息预警方法;最后,提高信息人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完善信息预警机制,有利于在危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危机信息源头,做好调查与访问工作。
2.2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
政府是危机信息管理的主体,要加强危机信息管理,应当扩大信息公开途径。首先,在应用传统形式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子邮件等相结合,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其次,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责任问责制度。如果新闻发言人在发言时公布不准确的信息,或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相关部门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保障信息公开透明化。最后,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因此,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
2.3建立健全国际化信息沟通与合作机制
在社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国家化形式也发生改变。目前,任何一次大型公共危机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灾难。在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中,各方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门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公共危机,与国际组织在危机信息管理方面进行扩展合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积极争取国际性与区域性组织在人员、教育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沟通,通过协商建立合作机制。
3结语
在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形态不断变化过程中,研究分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但是,目前,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要采取相措施加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使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保持从容的态度。
公共管理论文 篇四
1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的涵义
1.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的定义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对流动性定义,住房公积金流动性就是在不承担任何损失的前提下,住房公积金满足对各种资金需求的能力。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同样表现为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由于住房公积金资金来源于职工的强制缴存,这一方面保证了住房公积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房公积金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因此,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住房公积金基本上不具有负债的流动性。
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这就是说,住房公积金在资金运用上只有发放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两种选项可供选择,并且优先用于发放住房贷款。这一规定最终导致住房公积金最多将以三种形态存在,即银行存款、委托贷款和国债,但现行政策不鼓励购买国债,且国债持有量相对较少,事实上只有银行存款构成流动性资产。
2.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的特点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资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上的特殊性。与银行流动性资金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负债的流动性单一、稳定
与商业银行不同,住房公积金获取流动性资金的途径单一。从国家对于住房公积金的定义即可看出,住房公积金由在职职工按照月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月缴存,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这一规定实质上规定了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来源,即自动的强制缴存,除此之外,住房公积金没有别的途径获取流动性资金。
(2)资产的流动性单一
如前所述,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国债购买数量相对于委托贷款和委托存款非常有限,住房公积金资产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委托存款和委托贷款上,其中委托存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住房公积金流动性资产集中表现为委托存款。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委托贷款不具有流动性,事实上委托贷款是流动性极低的资产。
(3)流动性资金循环的封闭性
住房公积金的流转在自身内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环,它只是在房地产市场这个特殊的板块循环,本身并不参与产业资金、金融资产等各种市场资金的循环(这里忽略了对国债的购买,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其他行业风险的渗入,但根据马克维茨(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这种封闭运作方式同样面临这单一投资的高风险。
不过,这种封闭式循环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论之,住房公积金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为实现住房保障功能以及限于资金实力,住房公积金流动性资金不可能实现多元化配置。
(4)流动性资金循环的区域分割性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住房公积金是独立运作的,行业内部没有实现资金拆借,这也是与商业银行的显著不同点。
2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余额的结构分析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余额(Gap,用G表示)将取决于归集(Accumulation,用A表示)、提取(Detraction,用D表示)、贷款回收(Repayment,用R表示)、贷款发放(Loan,用L表示)。借用会计恒等原理,可得如下恒等式:
A+R=D+L+G
即:G=(A+R)-(D+L) (1)
职工偿还住房贷款本息可以提取公积金,这其中就包括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提取。也就是说,中心向职工发放的住房贷款本金,最终会以回收贷款的形式返回;另一方面,在假设职工公积金账户余额总是大于职工每月偿还贷款本息的前提下,职工偿还多少住房贷款本金,可以提取相等额度的住房公积金,对于中心来说,资金总量并不会因为贷款本金的回收而增加。用M表示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提取,用N表示除M以外的所有提取总额,则有:
D=M+N (2)
另外,可以假设职工偿还住房贷款本金与提取公积金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事实上,委托提取使这种时间间隔几乎为零),则下式成立:
M=R (3)
将(2)、(3)带入(1)可得:
G=A-(N+L) (4)
(4)式表明,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余额等于归集额减去贷款及非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差值,这就是说,住房公积金贷款反向影响流动性余额。
住房公积金归集(即缴存)是职工工资收入乘以一定的缴存比例,由于缴存比例在一个缴存年度保持不变,且缴存比例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可以认为住房公积金归集额是职工工资收入的函数,即:
A=A(W)
其中,W表示职工工资收入。
对于非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提取(N),还包括住房消费提取和非住房消费提取。非住房消费提取△(如离退休、出国定居等)往往随时间(t)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可以表示如下:
△=△(t)
住房消费提取中除支付房租提取外,其他都与购买住房有关。假设房地产销售市场对于不同的收入阶层具有同质性,那么住房消费提取也将与购房贷款高度相关;如果商业按揭贷款与公积金贷款高度相关,则非相关提取可表示如下:
N=N(L)+△(t)
令:F(L)=N(L)+L
则:G=A(W)-(F(L)+△(t))
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量的制度性因素(如市场利率、贷款限额等)时间一致性较强,短期内波动较小,暂略去。影响贷款发放的非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住房价格与职工收入的对比(P/W)、市场需求存量(X,或称城镇潜在购房人数,与人口总量相关)等,表示如下:
L=L(P/W)
从而:F(L)=f(P/W)
G=X·[A(W)-f(P/W)]-△(t) (5)
(5)式表明,流动性余额是缴存职工数量(X)、工资收入(W)和住房价格(P)的函数,并与复合时间变量△(t)相关。这为流动性余额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数理模型。
3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管理
1.流动性评估
流动性评估,是指通过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赋以权重,对流动性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的过程。
(1)评价指标
流动性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归集评估、贷款评估、综合评估等三个方面,并以三者为基础,建立流动性余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在表1中指标一列,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权重大小。其中,归集、贷款、综合共享一个总体权重值,三个指标项分别各设置一个总体权重值,经过两次加权求和即可得到最终评估分值;再根据分值所在的区间,判断流动性现状。流动性状况分为五种情形:过多、富余、正常、警惕、过少。
上述五种状态中,除了过多或过少外,其他三种状态都是可以接受的;流动性余额调整的目标就是使流动性余额始终处于富余、正常、警惕三种状态,或者说在这三个状态所对应的区间波动。
2.流动性预测
如果说流动性动态评估是流动性预测的“基本分析”手段,那么这里要讨论的流动性预测将从“技术层面”着手。
前面,我们得出了下面这个等式:
G=X·[A(W)-f(P/W)]-△(t) (6)
该式表明,流动性余额(G)是缴存职工数量(X)、工资收入(W)和住房价格(P)的函数,并与复合时间变量△(t)相关。除此之外,还有下述表达式:
G=(A+R)-(D+L) (7)
它表明,流动性余额等于归集(R)加上贷款回收(R),再减去提取(D)和贷款发放(L)两项。
(6)(7)两式同为流动性余额表达式,所不同的是,(6)式是流动性余额各个影响因素的'符合函数,对应的是投资理论中的多因素分析模型,我们将用(6)式采用多因素模型计算的流动性余额称为G1,由于它囊括了各主要经济变量,运用基本分析手段,因此G1是理论上的适度流动性余额;(7)式是流动性余额的自我分解,其实质与流动性余额的定义无异,它对应的是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模型,这里我们将用(7)式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计算的流动性余额称为G2,由于它并没有考虑任何基本经济因素,完全采用技术分析手段,因此G2是预期发生的流动性余额。
在对(7)采用技术分析手段进行预测时,往往将该定义式转换为时间序列表达式,即:
(8)式符合时间序列模型的自相关表达式,
实事上,它赋予了定义式实际应用价值,因为定义式的主要功能是计量流动性余额的实际数值。
有了理论值和实际值,就可以对预测流动性余额进行评价。这里用G2对G1的偏离程度λ(λ=[(G2-G1)/G1])考察未来流动性余额状况,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总之,对于流动性余额的预测可采用基本分析和计算分析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应多因素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通过两种预测结果的对比,进而判断预期流动性余额状态。
3.流动性调整
在对流动性状况作出准确评估之后,往往需要对流动性余额进行调整,因为流动性正常状态是一个“不稳定均衡”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在某一个时点的流动性适度规模在下一个时点可能就不再是适度规模了。所以,流动性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流动性调整应该具有前瞻性。
在对流动性余额进行规模上的调整时,需要动用调整工具。流动性调整工具主要有两大类,即制度调整工具和市场调整工具。由于制度调整工具受政策支配较强,中心运用政策调整工具的自主性较弱,因此下面将对制度调整工具作简单论述,而将重点放在市场调整工具上。
(1)制度调整工具
制度调整工具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制度设计来达到影响流动性余额的目的,这些制度涉及归集和贷款两大类。制度调整工具对社会的震动性较大,不宜过多采用;当流动性余额长期偏离正常状态,则可以认为这种偏离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当造成的,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制度调整工具。
①与归集相关的调整工具
调整缴存基数和比例:通过限定缴存基数上下限,或者改变缴存比例,或者限制提高或降低缴存比例的条件,影响职工月缴存额,进而影响归集额。
调整提取办法:通过限定公积金提取条件和范围,或者直接对提取额度作出规定等,影响住房公积金提取总额,以至影响流动性需求。
加强归集执法力度:通过制定住房公积金归集处罚措施,提高公积金执法人员的执行效力等。
②与贷款相关的调整工具
调整贷款条件:如改变对职工申请贷款时连续缴存期限的限制,对是否负有公积金债务的限制,对职工户籍的限制等等,以此影响贷款需求。
调整贷款额度:如对余额倍数的限制,对还贷能力确定贷款额度的计算公式中各变量的限制,对首付款比例及最高贷款限额的限制等等。
调整贷款期限及还款方式:即调整最高贷款期限,人性化设计还款方式,对提前还款特别规定等。
(2)市场调整工具
市场调整工具,是指在不影响公积金现有制度设计的情况下,通过开发非主营业务品种,建立表外项目,达到改变流动性余额的目的。由于这些非主营业务品种较少受到计划调控,故称“市场调整工具”。相对于制度调整工具,市场调整工具对流动性的影响更为直接、迅速,便于经常性使用。
①同业拆借。在城市间建立公积金拆借市场,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可以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拆借行为对拆借双方来说实现了互利共赢,双方有参与建立拆借市场的积极性。
②银行自营贷款补贴。即由职工申请银行自营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按揭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之间的利差补贴给职工。将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求转移到商业贷款上来,以此减少公积金流动性需求。银行自营贷款补贴的充要条件是中心增值收益充裕且个贷率较高。
③贷款出售。是指中心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是中心贷款资产向商业银行的贴现,可以增加中心流动性余额。作为流动性调整工具之一,贷款出售的针对性较强,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对满足流动性需求更加及时。
④贷款转换。贷款转换思路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转按揭贷款,它是指公积金贷款(或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在未还清的情况下,允许职工将该笔贷款转让给商业银行(或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整个转让过程中,住房贷款的债权人发生变更,而债务人不变。贷款转换包括公积金贷款向商业银行的转让和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向公积金的转让两种形式。贷款转换尽管最初的设计思路并非为了调整公积金流动性,但由于在操作过程它对流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贷款转换不失为流动性调整的有效工具之一。
⑤贷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作为调整流动性的一个工具,其目的性较强,调节规模容易控制,是公积金进入证券市场、参与社会资金和产业资本循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公积金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目前公积金贷款证券化还存在着许多障碍。贷款证券化是流动性调整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各方条件还不具备,我国公积金贷款证券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公共管理论文 篇五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公共管理则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
原因是因为公共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也应当与市场接轨,如今,加快公共管理市场化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
与市场职能相适应的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要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基层组织加大授权,加强其决策自主性
在现代的管理中,授权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上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强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他的`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与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者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主权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做出反应。
(三)加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效率
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和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公共管理论文 篇六
【摘要
】公共管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调节社会矛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公共管理,有利于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网络传媒的出现,给公共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做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网络传媒;公共管理;作用;影响;监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种供需矛盾随之出现,迫切需要政府强化公共管理工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进而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管理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其职能和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网络传媒为公共管理监督提供了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传媒的弊端也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政府在利用网络传媒监督公共管理工作时,要认识到网络传媒的弊端,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管理工作。
一、网络传媒与公共管理
网络传媒是依靠网络传播信息的一种形式,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从传播手段看,网络传媒具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形式,较比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优势更突出;从信息传播时空上看,网络传媒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从受众方面看,网络传媒的受众面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更便捷、自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是广泛的,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等,促进公共事业稳定发展,一直是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公共管理工作中,信息是公共管理工作的依据,公共管理工作战略与决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从中了解公共事业的发展状况,找出公共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解决公共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在公共管理中,网络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网络传媒为手段,可以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提高公共管理决策制定的效率,同时网络传媒的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公共管理决策的高效实行,但是网络传播自由性大,往往会给公共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一)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政治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公共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公共资源的调节与配置,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种公共矛盾随之产生,这些矛盾给社会安全、和谐、稳定发展造成困扰,有赖于政府制定科学、完善的公共管理政策,而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公共信息的基础上,网络传媒拓宽了公共管理信息的获取渠道。以网络传媒为载体,政府必须广泛收集与公共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公共管理政策目标。[1]同时,借助网络传媒,民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心声传递给政府,进而提高公共管理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2.有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高效执行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后就需要执行下去,但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有的部门、有的工作人员会借助职位的便利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没有严格按照公共管理政策的要求履行职责,影响到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网.5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络传媒有着良好的监督作用,能够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公共管理工作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为,促使公共管理部门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政策,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网络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网络传媒的自由性给公共管理造成的冲击虽然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新闻监督作用,但是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得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对于政府而言,在利用网络传媒收集信息的同时,极有可能收集到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一旦被纳入公共管理决策中,就会影响到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削弱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政府部门借助网络宣传公共管理政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恶化网络传播环境,影响民众的认同感。2.网络传媒保护不足影响了其公共管理监督的效能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可以对公共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传媒环境还存在许多漏洞,与网络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传媒的保护一直处于缺失状态。[3]如,由于网络传媒不完善,举报人犹豫不定、担惊受怕,不敢将事实的真相揭示出来,害怕受到报复。
三、公共管理中有效发挥网络传媒作用的策略
(一)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政府在开展公共管理工作中,要适当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性,让网络传媒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方便网络传媒有针对性地行使监督职能。
(二)完善法律法规
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监督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约束和规范网络传媒行为的重要依据。基于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快网络传媒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要明确网络传媒的职责和义务,并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对故意损害、威胁他人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三)积极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项重大新闻或政策举行新闻发布会,表明自己立场的一种新闻发布制度。[6]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及时向民众通报相关重要信息,保证民众的知情权。现阶段,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进力度不强,要促进网络传媒监督作用的发挥,就必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民众,在舆论引导中把握主导权。
(四)优化网络传媒监督环境
良好的新闻监管环境是网络传媒监督有效运行的保障。过去,由于公共管理缺乏媒体监管环境,网络传媒监督存在诸多障碍,要想有效发挥网络传媒的监督作用,就要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效能。[7]一方面,依靠法律的力量约束和规范网络传媒;另一方面,使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结语
综上,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网络传媒为手段,可以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公共管理政策的高效执行,进而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目前网络传媒环境还不够完善,网络传媒的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管理难度,要想高效发挥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监管作用,就必须结合当前网络传媒形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传媒监督环境,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性,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洁.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限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0(14):183-184.
[2]项银平.论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及政府政策[J].新闻传播,20xx(12):38+40.
[3]尹会超.试论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及功能[J].新闻传播,20xx(12):86+88.
[4]王佩秋.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新闻传播,20xx(11):85-86.
[5]王蓉.试论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政府与媒体间的沟通[J].新闻战线,20xx(07):122-123.
[6]康伟,陈茜,陈波.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xx,7(06):129-151+166.
[7]邱国荣.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和政策分析[J].当代电视,20xx(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