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的论文【实用6篇】
建筑文化的论文 篇一
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及影响
建筑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建筑文化是指建筑物所代表的特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特征。
建筑文化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例如,欧洲的古老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街区吸引了许多游客,成为了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而在亚洲,一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城市规划也展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进程。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建筑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和表达也具有重要作用。建筑物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古老的建筑物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装饰,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面貌。例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雕塑和绘画艺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建筑物也是文化表达的载体,通过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人们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点。例如,现代建筑中的一些创新设计和艺术装饰可以表达对未来的想象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许。
总之,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不仅需要考虑功能和实用性,还需要注重文化内涵和环境保护。通过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文化的论文 篇二
当代建筑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同时,新的科技和设计理念也为建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建设和拆迁,许多历史建筑面临被破坏和取代的风险。此外,人们对于新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的需求也可能导致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忽视。因此,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专家和学者应加强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建筑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通过文化教育和旅游推广等方式,增强人们对于建筑文化的理解和关注。
其次,新的科技和设计理念为建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例如,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设计和施工更加高效和精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建筑文化。新材料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将新的科技和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文化中。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为建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当代建筑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重视。同时,新的科技和设计理念为建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合理利用科技和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文化的论文 篇三
一、建筑工程机电设备的智能化
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智能化技术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建筑工程智能化机电设备是智能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重要应用。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先进的通讯设备,已经成了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在未来也是科学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化建筑往往集合了多学科技术,来实现对于信息的迅速接收、传递、判断及处理,实现对于信息的迅速反应,同时给使用者及时反馈,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机电工程智能化的建筑,往往实现了电子邮件、多媒体网络技术和智能安保等技术的集合,这些无疑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用的技术,而它们的集合则给使用者带来更为舒心的体验与更为安全的环境。
二、智能化机电安装主要设备
(一)安装远程处理机为了能够使用一个控制系统来实现对于各个设备的调控,在同一条线路上可以使用不同的RPU(接收处理单元)。建筑的自动控制系统与各可重构处理单元的RPU之间的通信是无障碍的。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建筑的空调安装时,不仅安装空调设备,还需要安装监控设备来及时反馈空调系统的状况,因此RPU可以安装在机房附近。例如在空调控制系统安装完毕后剩下的接口处,将其他子系统与之连接,可以实现统一控制。
(二)机电设备的布线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设备的布线与普通建筑相比有所差异。由于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各种电子设备,可实现一体化调控,故个别线路要另外安排导线。而一些设备所属的系统不同,适宜工作的条件也不同,工作的频率也不尽相同,故应当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线。
(三)安装输入设备在进行输入设备的安装时,要求设备安装完毕后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设备的调试与后续的维护。对应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要根据不同设备的功能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安装。在回水管道上一般会安装电磁调节阀与电动调节阀。安装时需注意,阀门开与关的方向需与水流的方向一致,在设计时就应当计算妥当,阀门的口径不小于管道口径的二个档次。
三、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一)配电装置整个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电气工程,而配电装置则是电气工程的核心,一但配电装置出现问题,不仅智能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影响,对于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与稳定性也会有显著影响[2]。因此,在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各个阶段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实施操作,确保配电装置的安装质量。
(二)配电箱配电箱有着各自的规格与型号,并且其工作原理较为复杂,不同的建筑因其设计的差别等,安装的配电箱也会有不同。施工单位在进行配电箱的采购时,应当仔细考虑实际需要。而且在安装时,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妥善安装。
(三)电力电缆电缆输送电流,电缆一但存在质量问题,则很可能会导致电线短路发生火灾。故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在施工时应当对电缆进行严格的管理,采购质量合格的电缆,将不同型号与规格的电缆分门别类放置。
四、加强建筑自动化机电设备安装的建议
加强建筑自动化设备线路保护,在安装过程中,如果自动化设备线路出现短路的情况,就很可能会造成设备损坏,同时也非常有可能会引起火灾。而为了防范危险的发生,可以采用短路保护设施,在熔断器上加上一个自动的开关,电流一旦超过一定的额度,开关自动开启,保护电路[3]。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进行安装会更加安全,质量也会比较好。而为了促进安装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中积累经验,提高安装技术。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智能化程度高,建筑中含有大量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在安装上的一点小纰漏都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危害人员安全。故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工程智能化机电设备的安装,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见解,希望能够为建筑工程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建筑文化的论文 篇四
摘要
:建筑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我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元素提取分析,阐述传统中式建筑与新中式建筑的关系,解析传统中式元素在现代建筑造型及空间的应用,同时对新中式建筑形态未来发展进行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同源于自然,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的模仿、类比,经验化成本能的认识,成就了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在设计创作思想方面,也源于古典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延展。
1.1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我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凿户牖以为室”的简单居住建筑,再到“秦砖汉瓦唐木架”的渐趋成熟,最后到宋元明清成熟的体系几个阶段,形成了以下几个特征:
(1)在整体造型上,传统建筑物一般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部台基,中间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屋身,上部是大屋顶。屋顶作为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而且与等级有关。
(2)在空间布局上,传统建筑擅长运用院落式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需求,而人们对建筑的精神体验是通过进入不同的院落可以真正得到。其中一些大体量的建筑群会通过一条轴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从而烘托不同的建筑气氛。
(3)在建筑细部处理上,可谓做到极致,颇费心机。斗拱的运用是传统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不仅起到承重作用,也具有装饰作用。屋架造型处理形成缓和的屋面曲线,既美观又利于排水。而在一些建筑额枋上有精美的彩绘,巧夺天工。
(4)在建筑材料上,琉璃瓦、砖、石、木等大量使用在建筑上,并在其上刻有精美的雕刻。主要使用色彩有朱红色,灰色,黄色等。
1.2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
(1)尊重自然,力求“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周围环境讲求“天然合一”、“依山抱水”、“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是最佳典范。园林虽然是人为,但却是自然环境的缩影,其中应用的障景、借景、对景等手法不仅将自然天成的形式美展现出来,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2)构件、符号、装饰等文化元素的丰富多彩:构件、符号、装饰等文化元素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从总体环境到单体房屋,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空间,无一不体现当时精湛的技艺做工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2“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发展
2.1“新中式”建筑产生的必要性
如何将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成为现代的而又能回归到自己的经典,如何展现古老的文化内涵而又不失有全球文明的特质是当下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应具有的建筑风格是这样的:“中而新”是上乘、“西而新”为次、“中而古”再次、“西而古”是下乘之下的建筑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建筑风格涌入中国,中国成为了外国建筑的“实验场”,风格迥异的外来建筑充斥的中国市场,中国需要自己的建筑师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中式建筑”;再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上材料、材质的应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形式上不再拘泥于“后墙方窗大屋顶”,结构、保温、隔热上也不在仅仅依靠砖石木构,有了新的技术和形式。因此无论是从文化演进的角度还是技术发展的层面来考虑,中国需要“中而新”的上品建筑,“新中式”建筑产生是必要的。
2.2“新中式”建筑风格的表现形式
(1)在空间布局上,“新中式”建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打破中国传统布局上死板、不灵活的格调。例如万科第五园,其整个住区的布局是由中央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大的“院落”组成,各组团内部又由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形成了舒适宜人、亲切有人情味的邻里居住空间。
(2)在建筑形体上,“新中式”建筑要通过建筑本身形态的回归寻找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就是将传统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用于新建筑,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新建筑。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选取了传统建筑中斗拱这一元素作为整个建筑形象,造型既新颖独特又体现出中华精神。
(3)在色彩搭配上,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青砖体现了南方山清水秀的环境色彩,而北方的琉璃瓦,红院墙则体现了与环境强烈的对比。中国红、长城灰、玉脂白等已成为“新中式”建筑色彩的标志。
2.3“新中式”建筑未来发展的探索
(1)“新中式”存在的问题。虽然“新中式”建筑发展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①大多数是在经典案例基础上去借鉴,从而出现了乱用,套用的现象;
②许多项目往往追求传统建筑的经典形式,忽略了空间的本质;
③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显得非常生硬。景观也应该是建筑的一部分,不能各自为政。
(2)未来发展的探索。针对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中式”建筑的风格发展应该是:
①对于新中式元素的应用,已有十分成熟的抽象和概括,在对其加以利用的同时,要注意建筑与建筑风格的完整性,避免乱用、套用、形成混杂,不伦不类的形式;
②与空间、环境的组合方面,讲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强调景观与建筑的整体性,使景观和建筑共同营造实用、人性化的环境;
③在材质选用上,利用现代新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玻璃等,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手法,创造出具有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形式新颖的新中式建筑。
3结束语
总之,新中式建筑可以说是对中国式传统建筑建筑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产物。现代新中式建筑不是单纯模仿古建形式,而是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基础上,在建筑师理性科学的分析的前提上,通过对传统文化及现状时代发展要素去有所创新。新中式建筑只有不断的追随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汪任平.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昆明理工大学,20xx.
[2]卞三强.继承和发扬传统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J].南通工学院学报,20xx,(1):78-80.
[3]陈晓舟.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工程技术研究,20xx,(6):243.
建筑文化的论文 篇五
一、南北差异视阀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一)南北物产差异与地区建材文化差异建筑是人造的居住环境,而人的建筑活动则离不开自然环境。大自然提供的物产是建筑永恒的建材。有学者认为,我国各地区建筑用材都是取自当地盛产的材料,而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是木构架形式的建筑。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然属性上又增加了社会属性,人们对它的依赖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中国建筑强调“天人合一”,民居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而民居建筑材料是建筑文化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突出体现。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地形以高原、山脉为主,多山石,因此民居建筑多为石质建筑。在我国南方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制建筑,即用原木或木板建造的房屋则较为常见。南方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还常用木柱、竹竿及其枝叶来建造房屋。我国北方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黄土高原,民居建筑材料多用砖或黏土,而以游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则多用毛皮等材料制成搬运方便的蒙古包。此外,我国北方园林建筑多采用砂页岩、石灰岩等建筑假山。因北方水源稀少,很难聚水为池,北方园林以砂页岩、石灰岩等建筑的假山常给人以厚重有余的感觉。如果有水,则成为名园,如颐和园、圆明园等。而我国南方园林,多采用空蚀的太湖石等,巧妙地将当地丰富的水源结合在一起,搭配成小桥流水般的景象。因此,置身南方园林之中,石影玲珑,亭台楼阁,灵秀幽雅之感便油然而生。
(二)地域气候差异与地区建筑形式差异从建筑地域学角度分析,适应气候的建筑更能适应它的环境和文脉,更具有地域特性。我国各民族地区由于所处的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房屋的外形与结构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北方平原面积大,年降水量不大,冬季寒冷,保暖性是民居建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民居多为土墙、泥顶,垒砖筑墙,墙体厚实。房顶坡度很小,几乎为平顶,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用来做晒场。房屋不高,空间紧凑,窗户小,而且只有前窗。北方民居的外观看起来端庄厚重。房屋内则设有火炕,炕与灶相连,炉灶一般建在房屋中间,便于保温取暖。例如,我国陕西地区流行房屋半边盖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后墙高大密实而无窗,这与西北地区的严寒气候是相适应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厚积坚固,故其居室掘穴为窑,成排的窑洞与漫漫的黄土融为一体,苍茫而古朴。南方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民居建筑的墙多用较薄的砖砌成,屋顶则用茅草或瓦盖成,坡度大,房檐较宽,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渗漏,减轻太阳曝晒。房屋高度大,门窗大,而且多有后窗,有利于通风、散热。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南方冬季没有北方寒冷,但较潮湿。民居室内用床不用炕,这样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三)地域日照差异与地区建筑布局差异我国南北日照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人们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布局特征。南方一般日照充分,气候炎热多雨。为了通风,南方建筑总是选择最有利于通风的建筑布局形式。如我国西南彝族、傣族的民居多采用单元结构的民居组合形式。单元式结构的房屋就是住房、仓库、畜圈等连在一起的一栋房子。一层建筑通常是长条形,一端住人,另一端安置牲畜等。两层建筑一般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储存谷物等。三层建筑一般底层用作厨房、畜圈,二层为储存室,三层住人。单元结构的民居多为独家居住,但也有多家居住的。我国福建地区的客家人,将许多单元式结构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圆形土楼,以达到增进团结,共同防卫的目的。我国北方日照较弱,为了充分吸收太阳的热能,总是尽可能选择将房屋平铺式的布置在平面上。北方的四合院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四合院采用院落式民居组合形式,其形式一般为住房、仓库、畜圈等彼此分离而相距不远,周围用围墙相接,形成独家独户的民居建筑。北方四合院一般正房朝南,东西两边为厢房,门向院内开,南面是墙。四合院的转角互不相连,厢房不遮正房,以便尽可能地获得太阳照射。四合院中的支隔窗、帘架门、天棚、火灶等都可适应我国北方夏热冬寒的气候。另外,受中国人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的影响,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般回廊相连,围墙环抱,围墙成为主要景观。如北方四合院,进门便是影壁,可挡住行人的视线,过了影壁还有二门,既垂花门。垂花门之后才是四合院的核心——内院。
二、南北差异视阀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
(一)地域地势差异与地区民居建筑差异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相对明显,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与文化。民居建筑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往往在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取材,建造过程中总是尽量从本地条件出发,努力与本地的日照、气温、地势、物产乃至当地民风民俗相适应,因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我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对南北方民居建筑的影响深远,南北民居建筑具有显著差异。北方地势平坦开阔,但日照较弱,受这一地势影响,北方民居一般坐北朝南,以抵御风寒。如北京的四合院多为坐北朝南,且大门多处于东南角,有紫气东来、寿比南山之隐喻。宅院中轴线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组成南北主轴,正房以坐北向南为贵,长辈住上房,儿孙辈依辈分不同而住不同的房,形成明显的上下、长幼的伦常秩序,暗合北京作为帝都的天地君亲师的宗法观念。我国南方山地丘陵起伏,地势不如北方平坦开阔,但日照充分。受这一地势影响,南方山地民居往往依山而建,山脉逶迤而房屋朝向亦变,不限于坐北朝南,方位观相对较弱。如云南大理地处由南向北的横断山脉,西靠苍山,东邻洱海,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居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其房屋朝向一般为坐西向东。这样的住所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但也能达到风不进门的目的。江南民居其平面尺度一般较纵向尺度小,顶部仅留小尺度的天井口,这样就可以在庭院及建筑内部留下较多阴凉。
(二)地域宏观背景差异与地区园林建筑差异我国园林建筑按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南、北园林在建筑形式、植被、要素、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与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背景、气候特征、植被特色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从社会背景角度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特定时代的建筑总是在叙述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诠释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风俗民情等。我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在北方,因此北方多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具有多重功能,可供皇帝和贵族居住、游玩,也可进行各种政务、宗教活动。园内多建有神仙岛和琼楼玉宇,以求国泰民安和长生不老。在南方,园林多为文人出身的士大夫所造的私家园林。造园的立意构思多出于诗文,再配以寓意高雅的楹联和匾额,透溢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文人情趣。建筑物大都临水或迎面敞开,以供饮娱乐,以便潜读欣赏。其次,从气候特征上看,我国北方园林严实、封闭,少空透,多单元开窗,以保持室内温暖,抵御严寒。而南方园林建筑则层次分明,内外贯通,多敞口,可使空气流通顺畅。最后,从植被特征上看,由于北方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于南方,树木花草的凋零时间长于南方,所以园林植被多选常青的松柏,再配以红柱、牡丹、海棠等花卉,色彩对比鲜明,显得绚丽夺目。而南方园林则草木种类丰富,四季繁花似锦,描绘出一片姹紫嫣红的缤纷景象。
(三)地域资源差异与地区佛教建筑差异佛教建筑是我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建筑呈现出南方多佛寺,北方多石窟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与我国南北地域资源差异相适应。我国南方土壤深厚,植被茂盛,不便开凿,因此多建佛寺于南方。另外,受佛教文化中“无我”和“超脱”的出世观的支配,佛寺大多建在山水幽美的风景胜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三座都在南方。除了因为我国唐宋以后文化重心南移外,还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风景胜于北方。“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只有在四川盆地的峨眉山才能体验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景只有在九华山才能观赏到。古木参天,海天一体的玄奥氛围只有在普陀山才能感受到。我国北方多晴朗天气,山体风化层薄,植被稀疏,岩石裸露,便于开凿,所以佛教建筑多为石窟寺。石窟寺工程浩大,需要巨额的建筑资金。北方地区靠近首都,易于获取皇室赞助,有利于石窟寺的建造和普及。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两大石窟的建造都直接受惠于北魏皇室的支持。北魏皇室的都城先在大同,后迁至洛阳。石窟寺的出现地区与我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路线是一致的,即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石窟寺的建造适应了佛教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南北佛教建筑的差异也适应了我国佛理的发展。北方佛学“重禅法,尚修行”,因此不惜工本,开窟造佛。南方佛学重视探究义理,所以构建木结构的佛寺,用以开坛讲经。
三、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既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哲学理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对环境多样性特征的适应能力强,南北地域物产差异、气候差异、地形差异、资源差异乃至宏观社会背景差异等都对传统建筑形成深刻影响。这种由外部多样性带来的特征差异也正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传统建筑有力地诠释了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如何在多样性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并将自身对美的追求赋予建筑之中的过程。因此,在今天进行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性特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开发,以及对其中的地域差异性色彩的保护。
建筑文化的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建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丁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
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城市建设的同时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牵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使用性因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质的功能。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事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愈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