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最新3篇】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篇一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质量,而写作则可以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技巧。
首先,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句子结构,学习到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这些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在写作时充实我们的文章,使其更加生动和有趣。
其次,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和文章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帮助我们写出独特而有深度的作品。阅读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绘各种人物和情境。
此外,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大师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构建情节、刻画人物、创建氛围等等。这些技巧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提升作品的质量。
最后,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声音。通过阅读不同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阅读还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主题和领域。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质量,扩展词汇量,拓宽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发现自己的写作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篇二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技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写作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质量。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构建合理的逻辑结构,如何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如何创造生动的形象和情节等等。这些技巧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提升作品的质量。
其次,写作可以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写作,我们需要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阅读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写作,我们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和观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记忆和掌握。
此外,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写作,我们需要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评价和批判,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个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所阅读的内容。
最后,写作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与他人分享,获得他人的反馈和认可。这种互动和交流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使我们更加热衷于阅读,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写作可以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篇三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一)阅读本位的语文教学之弊
1、常态教学,阅读塞满课堂。据调查了解,在我们的常态语文教学中,90%以上的课堂是没有写作训练的。为什么?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殊不知,写作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得以快速提升,长期来看,“慢”其实就是“快”。但许多教师只顾眼前利益,宁可眼前“快”,不管其实变成了“慢”。
2、公开教学,写作“挤”进课堂。在公开课中,我们一般都会看到写作环节。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场写作的时间很少,少到有时做课教师会这样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写了,现在就来说说吧。”说和写虽然都是输出,但差别是很大的。可以看出,做课教师把写作环节带进课堂,实在是无奈之举;或者说,因为少了写作,教学环节就有了“硬伤”,不得已才将写作挤进了课堂,应景之举罢了。
3、课程设置,阅读重于写作。在课程设置中,阅读、写作被硬生生地分成两块。在课时分配及教材编写上,阅读明显重于写作。在一周课时的安排上,写作一般只有两课时,而阅读至少是四课时。仅由此我们即可看出,阅读重于写作。正因为阅读、写作被分了家,阅读课上少了写作环节也成了正常现象。同时,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阅读多,写作少,而且课文与写作内容联系不紧密,学归学,用归用,学了用不上,岂不尴尬!
(二)写作本位下的语文教学之弊
1、人文让路于工具。强调写作本位,名之曰语文就应该学习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这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一味地凸显写作技能训练,就不合理了。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人文性特别强,教师如果因为写作本位,硬是不见“人文”——体验情感,而是大谈“工具”——感悟写作方法,岂不大煞风景?比如,一位香港老师教学《毕加索与和平鸽》一文,重点教学第三段。这位老师引导学生“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景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写片段。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在教语文,我不敢苟同。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教师竟然视而不见,而只看到了杀人过程中的动作,并自认为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用连贯动作描写人物”的写作技能。我想,如此教下去,学生岂不真的成了工具?
2、形式重于内容。在写作本位的语文课堂中,对于易于模仿创作的课文,教师一般很少引导学生体悟、朗读课文内容,而多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然后便进行仿写或创生。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开门见山地介绍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当学生读完课文后,就带着学生按照议论文一般结构寻找相关内容,最后得出结论:这篇课文是比较合乎规范的议论文;接着让学生仿写一篇议论文。客观地说,这是较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但问题出在教师偏重了议论文范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其中论证内容的细细品读:为什么选三个正面例子而不是选两个或者四个?为什么还要选一个反面例子?正面、反面例子中哪些词句对论点证明力度大?指导朗读品味,其实不就是在细细感悟语言,慢慢习得方法吗?
反思:阅读、写作互为本位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修身”信念形成阅读本位:偏重人文,强调过程
语文学科课程形态是
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一直沿袭选文学习方式,所选文章第一向度应是为精神打底。因此选文偏向崇高的、向善的、尚美的文章,极具文学性,偏重“人文”,重在培育人的精神。阅读时也就必然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化为营养,融入血肉。在含英咀华过程中,秉承“但求耕耘莫问收获”的信念,向着“修身”至高目标迈进。能否达到无关紧要,读文修身才最为重要。如此看来,读文修身形成传统,传承至今形成阅读本位,也在情理之中。(二)“成器”惯性形成写作本位:偏重工具,强调结果
现代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影响也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学校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制造一种“器具”,忽视了立人的精神,而只重视授人技能——成“器”的必须的`技能!语文教学,似乎只关注中考、高考乃至一切跟语文相关的考试,名之曰这是在学习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至于学生读了多少书,人品怎么样,很少被关注。悲哉!学生最终掌握了写作技能,成了写作的工具,又能怎样?须知,他已经不像人了!
(三)“修身”“成器”并重,阅读、写作互为本位: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修身”“成器”这二者能否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道德、文章俱佳的人比比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对文章内涵的感悟理解、品析赏鉴,又要重视对文章修辞结构手法的学习掌握、创造运用;既要重视通过文章培养学生立人的精神,又要通过文章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如此,既重视学习过程中培育人,又重视学习结果成就人,岂不是双赢?“修身”“成器”合二为一,阅读和写作互为本位、相互协作,这样的课堂才是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互为本位,即是从过程到结果都在培育人。我们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从成人走向成才。
策略:基于阅读、写作互为本位的教学范式重构
根据教材内容、情感、结构和形式,我以为,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对学生精神世界能够产生强烈刺激的、初步奠定学生思想基础的文章,曰人文性强的课文。这类课文重在“写了什么”,写作内容一般强烈指向人心、人情、人性,读后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第二类是写作方法表现比较明显,易于学生掌握并运用其结构、形式、模式,从而形成写作技能技巧的文章,曰工具性强的课文。这类文章重在“怎么写的”,内容也因其形式而更出色,读后易于让人对写作方法印象深刻。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文章,曰人文性、工具性均衡的课文。这类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现突出,让我们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感受作者写作方法的高超。下面就针对这三类课文进行语文教学范式探究。
(一)人文性强的课文教学范式:文内读写
对于此类课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情感积淀打底,写作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感情升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凭借的都是文本本身,无须再另选文本,这样便于集中力量,使学生体验、感受更深刻,为学生人文精神扎实奠基。教学范式一般为:(1)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浅触情感;(2)选择敏感点进行文本细读感悟,体验情感;(3)指导朗读,体验课文文字背后表达的深情厚意;(4)就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或补白或综合等写作训练,提升学生情感。
请看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的流程:(1)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就课文内容说话,目的是理解课文大意,浅触“要重视环保”的主旨;(2)引导学生抓住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奄奄一息”两幅画面,细读文本,品味文字,体验“很需要重视环保”的情感;(3)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描写两幅画面的文字,把“特别要重视环保”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4)小组合作,代表巴西总统,写出在葬礼上对巴西人民发表演说的演讲稿,然后扮演总统进行演讲,提升学生“一定要重视环保”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中,阅读、写作互为本位,相互促进,写作语言漂亮,阅读情感到位。得言得意,夫复何求?
(二)工具性强的课文教学范式:读内写外
对此类课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写作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写作方法,从而练习形成相应的写作能力。文内阅读掌握方法,文外模仿创作巩固方法。教学范式一般为:(1)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主要写作方法;(2)抓住最能体现文本独特写作方法的语句进行文本细读,感受文本写作方法的独特魅力;(3)欣赏同类型写作方法的文章或片段,加深对文本独特写作方法的理解;(4)模仿、创生习作或片段训练,形成相应的写作技能。
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流程:(1)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人,哪些描写让你难忘;(2)引导学生就“伸着两个指头”“反复摇头”“不得断气”等几幅画面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夸张的细节描写方法;(3)欣赏《范进中举》片段:“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理解夸张的细节描写方法,进一步感悟其妙处;(4)引导学生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如描写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如此,阅读教学理解内容、方法,方法运用又促进阅读理解,相得益彰。
(三)人文性、工具性均衡的课文教学范式:读写从文内走向文外
对于此类课文,阅读教学促进情感体验,理解文本构造方法;写作教学促进文本构造方法的掌握,知深情感体验程度。阅读与写作带着情感与方法从文内走向文外。教学范式一般为:(1)文内读写,初步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及文本创作方法;(2)改写文本,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文本创作方法;(3)文外创作,巩固文本创作方法,自我设置思想情感内涵,自我提升情感及思想认识。
如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流程:(1)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喜欢哪个角色及其理由。(2)把寓言改成小话剧当堂演出,领会思想情感: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理解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蕴含道理。(3)角色互换,学生进行现场创作,加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文本创作方法。(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巩固寓言故事创作方法,自我提升思想内涵。
当然,对于三类课文的划分,由于认识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归属有不同的看法,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对文本分类,有一个原则要把握:对于争议较大的个别文本,“人文”优先于“工具”。向上、向善、尚美的精神立起来,崇高的人格也就形成了,在此基础上掌握写作技能,才能书写更美好的人生。
再者,无论是哪一类课文,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进行阅读、写作互相促进的感悟、理解、训练,绝不偏向阅读、写作任何一方。
展望:课程重构,经典教材跟进,加强序列性
(一)课程设置中,取消独立的作文课
课程设置中,阅读、写作应合并,还语文教学读写一体的本来面目。要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阅读、写作不能分家,应是互为本位、相互促进的一体两翼。阅读离不开写作的深化,写作中应有阅读成果的体现。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材,在课文后明确提出写作要求,或片段或整篇安排训练,有序推进阅读写作同步进行,共同提升。
(二)经典教材跟进,序列加强
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按照三类标准(即偏重人文精神、偏重写作工具、二者皆重)在一定的单元主题下均衡选文,有序推进;选文尽量经典,囊括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认识层次进行通盘考量,全程编排。
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即是写作,写作亦即阅读,一以贯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怎会低下?语文素养焉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