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精简6篇】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篇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然而,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愈发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导致了某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行业的就业需求却相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面受到限制,竞争压力增大。其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选择过于理想化,只追求高薪、高职位的工作,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上存在欠缺,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再者,就业歧视现象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扰。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应届大学生的经验要求过高,而对于求职者的学历和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这使得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进一步提高。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就业歧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篇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是一个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指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和方式。大学生应该明确就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高薪和高职位。此外,大学生还应该树立创业意识,积极探索自己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梦想。
其次,大学生需要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关注市场需求,积极学习和掌握市场热门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监管和处罚,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篇三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势。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就业;高校;职业指导
根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70万,加上往届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海归等,全国有近1000万的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经济发展和就业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经济繁荣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反之,经济衰退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
一、“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时期,“新常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经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新增岗位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只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势必对扩大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
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依然两难并存,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在一批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难以招到员工。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的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因此,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响应,多方服务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根据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自主创业”+“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转变,近五年内,大学生创业比例倍增。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9%,与2013届、2012届(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3%、2.0%)相比有所提升。创业理想是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48%),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才创业的仅为7%。这都反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
(四)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据工信部2015年3月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将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9.23%。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时代。微博、微信、APP等掌上信息“微模式”,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时间,让服务和沟通更加便捷、高效,移动互联网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一)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
“新常态”不匹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5月发布了名为《一个价值2500亿美金的问题:中国能否填补技能缺口?》的报告,研究者估算到2020年随着人口总量下降,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中国至少短缺24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麦可思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追踪的数据支持了这一预测,即2010-2020年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会出现增长,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建筑业。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跟上“新常态”经济的行业需求,高校课程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匹配,造成就业难。
(二)职业指导和服务存在不足
职业指导和服务涉及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
1.大学生求职就业是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而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来支持、促进就业,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政策落实难,针对性不够强,资金扶持不够,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担心长期发展问题,不愿意到城乡基层就业;中小企业的待遇、社会保险也让部分毕业生不愿选择;而有些优秀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却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而放弃。
2.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参与较少,用工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户籍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一再被拉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习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2016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企业出于成本和利益考虑,对女大学生或明或隐的性别歧视恐将加剧,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难上加难”。
3.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许多高校由管理岗位教师和辅导员担任职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性欠缺且流动性较大,效果不理想;二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始于大三,终于毕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脱节,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较少;三是大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课程建设比较薄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四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更高层次的目标。根据麦可思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1%,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6%。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及其家长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就业期望值仍然过高,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准确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对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需求了解不足。在择业时重点考虑工作地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等因素,将眼光放在大单位和热门行业,有些家长更是不愿意子女到基层就业,人为设置了就业门槛和障碍,导致就业难,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高校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就业创业的政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获得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分年级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帮助刚入学的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并探索自己发展的潜力,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对学生开设的课程着重进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基本工作能力是进入各行各业工作都应具有的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要求进行小班教学与讨论,并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三阶段开设的课程应继续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实习和就业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此阶段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进行分组辅导,提高针对性。大四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直接的就业创业指导,多渠道及时提供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高校要把握“双创”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联合企业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和服务,加强创业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引导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高校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应该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服务,联合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精细化的职业指导
从近几年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尚未就业或者就业满意度偏低,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1%、56%。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知不足,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规划不符合自身情况,不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等有关,导致毕业时盲目就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积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习实践活动,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适宜进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时,辅导员可以对他们进行情感和思想的引导,以更加积极合理的心态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配合,家长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改变“求安稳求面子”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子女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支持子女创业,帮助大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全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积极推进“掌上就业”,提升就业创业指导的水平
强化就业创业资源库建设,及时更新大学生的资料信息和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与教育、人社、社会机构等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开展高校就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高校应在原有的就业信息网等的基础下,应积极着手推进“掌上就业”,引进和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APP,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向学生推送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创业服务等,提高服务的效率,也可让大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获取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篇四
摘要: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彻底解决,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最大程度的缓解这一现象,并逐步寻找彻底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增加和改善学生就业情形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单纯是大学扩招等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各领域的深层次原因,因而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构建多角度、全方面的综合协作机制。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过于陈旧,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势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与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走向,原有的就业模式单一、僵化,无法实现“公平、有序、择优”的竞争机制,人才与市场之间无法良好对接。
2、创业体制与机制不完备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由于国家在资金贷款、税费征收、市场准入、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与优惠,确实有很多大学生以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效果良好。但是,实践中由于国家还没有在制度层面制定出统一的执行办法,一些优惠政策缺乏实际操作性。这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具体帮助性不大,机制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失调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平民教育,在某些方面,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不升反降,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对等的状态。各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转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单一,专业知识的细化程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4、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脱离实际虽然我国大学的数量和大学生的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但是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却没有实现优化发展。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过于雷同与陈旧,不仅盲目趋同而且脱离实际需求,比如有些技术领域已被市场淘汰,而相关课程还在开设,这种教育结构就会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当然会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
5、就业指导与就业现实脱节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缓慢,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业务能力一般不高,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有些高校是在大一入学之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刚进入大学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问题都是懵懵懂懂的,无法很好理解与接受相关指导;有些高校又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课,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已过,指导已失去意义。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复杂的,且涉及的领域也是多元的,在短期是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因而,目前我们仅能尽最大努力缓解这一现象,并综合跟方面的力量和努力,寻求长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应当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果断的,很有针对性。但是,好的政策需要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目前的关键就是把各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很多地方已把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衡量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好坏的一个标准,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与追责,保障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
2、构建加强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关系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数。所以说,教育是大事,就业更是大事,因而要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政府要通过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加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1)正确就业定位。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与定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好高骛远,过分追求高工资与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合理分析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适合自己专业与发展前景的工作才是首要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主动争取就业机会。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找工作不再是被动的等待,大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尤其是网络来拓展自己的信息来源,增加选择的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重视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能过分理想化,必须正确看待就业机会。可以先从一般的、基层的工作做起,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积累工作经验,完善和提升我能力,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好基础。
4、注重大学生品格教育1)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都与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大学生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2)加强社会实践。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应届毕业生往往面临各种阻碍,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过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校大学生应当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实践类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劳动力需求的科学结构是第三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的主体。因此,从解决各类人员就业再就业,到包括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出路都在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因此,如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更好带动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内的全社会就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篇五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够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够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篇六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高居不下的热门话题,为理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本文以职业生涯决策模型框架为理论背景,从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主、客观因素方面梳理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四个方面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路径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Lent等人在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Ca-reerTheory,简称SCCT)中提出了一个包括个人、情境和经验因素的职业生涯决策模型框架。认为学习经验、教育机会、家庭情景、同辈群体和老师等在在职业选择时起重要作用。的确,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本人的观念、想法、经历等都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分析
1、职业选择期待过高。当前应届毕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自身能力、水平没有恰当的认知,过于抬高自己的“身价”,认为凭借大学生身份和一点幸运,就直接可以找到一份稳定又有发展
空间的工作,既能拿到较高的薪资又能拥有良好的环境,并且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而完全忽略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困难。因此,他们更多选择著名企业、大型公司投简历,要求中等以上的职位和工资待遇。而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并不再是“稀缺资源”,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对知识背景和学历水平重视程度降低。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应届大学生出现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职业选择困难,就业延期甚至就业困难。
2、职业选择跟随大流。近几年,“公务员热”、“事业编热”热浪袭人,报录比例不断刷新,创出新高。一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是高收入、高福利和工作稳定的象征,是“铁饭碗”,很多大学生把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当成毕业之后理所当然的最佳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自我剖析,从性格特点、自我实现、兴趣特长等各方面职业价值观综合考虑自己适合的工作,而是看到其他人都考,“从众心理”作祟,所以自己也要报考,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这样一来,很多大学生紧紧抱住“考公”、“考编”的“大树”不放,最终耽误了最佳就业时机,错过其他就业机会。
3、职业选择设限太多。在身边同学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就要在某某地方就业,其他地方不考虑”、“我想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他工作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应该不行吧”、“我一定要进入外企,就喜欢外企的氛围和环境”……很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给自己设定太多的限制条件,将目光锁定在某种特定的领域或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职业选择,可选择的机会和空间相对变小,成功的概率也会降低。理性的职业选择是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准确的自我定位,同时也要具有尝试的态度和挑战的精神,而不是非某种条件不可。
4、职业选择欠缺成熟。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多的关注福利待遇、薪资、工作环境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因素,而没有从国家、社会整体发展的大局出发,较少考虑工作的价值、社会国家的需要等方面。总体来说,不能主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贡献社会率偏低,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再者,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表现出茫然、焦虑、自卑、怯懦、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低等问题,把希望寄托于父母和社会关系上,消极懈怠。”大学生这些不成熟的择业心理会对其择业行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客观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除大学生个人的问题之外,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朋友交往、社会背景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那些消极方面很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1、家庭影响方面家庭因素是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成员学历水平以及家庭成员的想法和建议都可能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干扰大学生择业有效决策的形成。首先,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造成父母与孩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父母在孩子进行职业选择时,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实际的需求及兴趣特长,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次,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和疼爱,造成很多大学生“意志力力薄弱、独立性差、缺乏责任心、过于依赖父母、在职业选择中缺乏主见。”最后,家庭经济状况也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来自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期待比较高,也更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就业压力等心理困扰,不利于就业。
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是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中间环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优势和教师行为等,直接影响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形成,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学校教育,尤其是各类职业生涯教育,除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特长兴趣、发掘自身潜力之外,还能够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个人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职业定位,寻找发挥个人潜力的职业机会。而目前很多高校仅把课堂教育放在首位,不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忽视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认知。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还不尽完善,学生不能接触与涉及相关信息,高校也不能有效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指导。最终造成很多大学生茫然步入社会,在错失了最佳的职业选择机会。
3、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物质利益、金钱、权利追求和崇拜等不好的风气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产生了不利的印象,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出现困惑和迷茫,甚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走向迷途。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存在盲目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对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导致很多学生把自已的希望寄托在继续深造上,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此外,社会整体经济不景气、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以及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等,也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路径探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多方努力,共同采取合理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因此,克服大学生就业困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认知自己,了解社会需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和对外界需求的了解。“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只有在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特长、优势,正确把握劳动市场的供求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每个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兴趣和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知,这不仅仅有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选择的可能不单是一份工作,更可能是一个陪伴自己走过一生的职业,对它的选择决定了自己能收获怎样的阅历和经验,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选择自己真正擅长和热爱的工作,对今后工作心态、工作状态等都极其重要。除了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大学生还要增强对社会需求、职业市场的了解,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在关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人才需求状况外,也要关注其他非对口专业的用人要求,在广泛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视野,具备长远的就业眼光,可以大大提高就业成功率。
2、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善于学习和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行业竞争力。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借助各种平台和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和认可的能力,如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增加就业时的自信。另外,大学生要提高职业选择的独立选择能力,客观听取他人的`意见,避免随大流,杜绝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培养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主动进行心理调试,转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心态,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扰,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耐挫性,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选择中的问题和压力。
3、家庭方面:增强尊重指导,减少干涉溺爱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当对孩子多一些关心、指导和尊重,减少对孩子的干涉和溺爱。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减少过多的干涉和强加意见,给予孩子多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不用负责,家长在相应的的时候提供给孩子必要的指导也很有意义。“毕业生家长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就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主动收集社会就业信息,全面认识和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把基层和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就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性质、岗位要求与大学生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给毕业生以科学的指导。”除此之外,家长在孩子就业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孩子的溺爱,“大包大揽”一切,而要重视对孩子独立性、责任感、人际交往及办事能力的培养。在孩子陷入就业困境的时候,多一些疏导和关心,鼓励孩子主动出击,及时分析原因,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努力以找到合适的职业。
4、高校方面:重视职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大学教育在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大学阶段也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最佳阶段。职业价值观体现了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就业态度和就业行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而不应仅仅出现在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加强教育同时,采取丰富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就业指导,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讲座、求职技能培训、模拟面试等,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此外,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激发学生职业决策意识,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