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优选6篇)

中医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中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医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教育作为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中医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着中医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首先,中医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相较于西医教育,中医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中医教育需要大量的中医经典文献、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等实物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和保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中医教育还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传授中医理论和技术,然而,目前中医教育师资的稀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传统的中医教育以经典文献的传授和经验的积累为主,缺乏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对中医教育的兴趣不高。因此,中医教育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另外,中医教育的评估体系亟待完善。中医教育的评估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并且与中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目前,中医教育的评估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忽视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医教育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以保证中医教育的质量和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综上所述,中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滞后以及评估体系不完善等。为了推动中医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医教育的投入,提高中医教育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完善中医教育的评估体系,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推动中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中医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中医教育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事业的需求,中医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中医教育应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中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中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临床实习和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中医诊疗水平。

其次,中医教育应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有许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因此,中医教育应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借鉴现代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中医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医学素养,使其能够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中医教育应注重创新与研究。中医学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医教育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教育研究,推动中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综上所述,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以及注重创新与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医教育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中医教育论文 篇三

  摘要:目的 探讨现代中医师承较旧有师承模式的优势所在,并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思路。方法 以比较的方法探讨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深入改进适应于新时期的师承教学模式寻找思路及方法。结果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高学历高资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现今的中医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不同。结论 现代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师承教育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提出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以及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将是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医教学;师承

  《后汉书·儒林传序》有云:"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其后即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古时无专项教材或典籍参考,一切学问均需由祖上或师傅言行所授,其后,虽有文书或印刷成相关典籍,可借其修习学问及技艺,但中医、曲艺、锻造等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师承(含家传)的方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为了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中医院校,参照西方医学的教学授课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医学课程教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中医人才投身临床工作,几代中医人的辛勤工作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临床逐渐发现基础性的医学院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医疗高层次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更多高学历高资质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近年来西方医学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众多的中医同仁不断思考应该如何促进中医药临床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这类师承教学模式包含了各个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包含了各级别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带徒班教学,当然也包含了一大批祖传中医世家的传承。正如笔者一样,一大批经历过正规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上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获得了向名老中医拜师求学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脱胎换骨一样的成长。

  1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变化

  笔者有幸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班跟师名老中医施杞教授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笔者的亲身体验,发现现代中医教学中师承模式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学有着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在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根基上的现代中医学师承教育,学生更理解临床,更懂临床,成长更快。不管是哪一时期,愿意接受师承教育的学生都是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者、维护者,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一般都有着较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临床经历的学生,更能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更会相信中医的有效性,更是会把握住学习的机会,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有质、有量、有责任、有使命地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独到经验。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中,学生一般都是入门后就只跟着老师抄方,并没有前期系统性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知识的培训,只有以跟师诊病为模式的学习,边跟诊边求问于导师或典籍,正如著名中医谢阳谷老先生所描述的从前学医时,白天跟着师父听医话、看医案,晚上就捧着书求解。所能接触的疾病种类相对有限,对一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透彻,学生的成长周期就较长。而现代的师承教育是建立在医学院校的早期教学基础上,跟诊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或是文化基础等多方面的中西医知识,并有着相关的临床经验,即便是新进的研究生也应有了临床实习的经历,因此,跟诊时将比较容易理解导师的理法方药的用意,学术上的成长就比较快。

  1.2现代的中医学师承教育是个开放性的模式 现今的中医学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状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式,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

  1.2.1教学环境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入门就只能在该导师的门下学习,不可以再随意跟随其他医师学习,学生的所见所学也仅仅是这位导师的学术经验临诊心得,而且当时的信息交流也较为封闭,不会受到外界学术信息的干扰,两耳不闻窗外事,故修业成长较为单纯直接,也较能保持纯朴的学术继承。而现今社会环境的较为开放,无论何时何地医学信息的交流也非常迅捷,学生们已经在医学院课堂上接触了很多专业教师,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教材教学中接触到了临床上多种思维理念的碰撞,其学习的过程永远是存在于诸多的知识信息中,即便是对自己的导师也会有时有选择性批判的可能,由此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导师学术经验继承的纯度。当然更有可能发生学生否认导师的教学,中止学习的情况,这无形中就给我们现今的师承教学中的导师们增加了压力,你要告诉学生你是正确的,你要让他们原汁原味地继承你的学术经验,你必须在整个带教的诊疗工作中展示你的疗效,用事实来说话。当然,教与学是双向的,老师有没有能力教和学生有没有能力学到导师的学术经验,对师承教育双方来说都是种挑战。

  1.2.2教学模式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封闭式的,导师只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同样是被牵着走,导师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术进行继承,不可能允许学生有太多的创造发挥;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跟诊抄方,在实际病例接触中进行带教,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但受限制于来就诊的病患种类,不能由导师自由控制。现今的师承教育模式是采用开放式的,非常灵活的,导师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更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之外,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往往会允许学生自己找题目,给导师出题,让导师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情况,允许或者更有一些导师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想象,撞击出新的科研思路;而教学方式现在也非常多样化,除了临床应诊抄方以外,导师可以将多年的典型病例输入电脑采用多媒体的讲课,或者在大会主题发言讲座,或者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组织主题性讲座、沙龙、投稿等,更多的培养学生开堂应诊以外的学科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开放的。 教学模式不同还体现在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更多的以家庭式的进行,学生拜师后就成为导师家中一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学的过程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虽然这种形式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但其优势在于长时间的相处,导师与学生间能更好的互相了解,更有利于导师因材施教的进行,而学生能更近距离的了解师父的言行举止,学其医术,更可学其为医之道。无论哪一时期,学成大医者,德与术双修都是必需的。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交通及信息能力的限制,更多的医师诊治的病患是身边所熟悉的乡里乡亲,这种类似于家庭医师性质的诊治疾病,学生会代替师父进行随访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而现今的师承教育已经难以像以往模式那样以家庭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跟师学习,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时间较短,了解不可能十分全面,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对病患的随访能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1.2.3教学理念的差异 以往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诊,只要学生有能力有自信处理好病患获得良好的疗效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老师的学医经历不同,所处地域有别,临床接触病种各异,加之学术观点各见山水,一师一徒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显得知识面不宽,常常有门户之见,甚或谬误相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早已为中医师承制定了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现今的师承教育的目的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

诊之外,还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学科带头人之类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导师拥有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近年来,以培养高层次中医学术人才为目标的师承教育计划(包括研究生教学)中,都要求导师采用教学团队的形式,这一形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后进一步地发展成为打破学科和地域限制的开放式团队模式,为了中医的发展,同行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了合作,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在校门之间、乃至国门之间穿越,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在科研型师承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现代中医师承模式的需要有组织的更开放的模式

  2.1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形式的师承模式 近年来,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了多批次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高学历的临床资深中医师进行专项培养,打破了原有内外伤妇儿的分科界限,由全国知名的名老中医师统一授课,进行理论及临床学术的统一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青年专家。当然,这类师承模式的开展必须要以每一位导师能愿意接受这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这种打破门户间壁垒的理念对于旧模式的中医师承教育来说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在笔者所接受的师承班教学中,每一位导师分别做了充分的准备给我们全体学员上大课,都把自己从医数10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认真仔细回答每位学员的提问。每位导师还鼓励各自的学生与同学间更多的交流学习,摒除学科或医院地区之间的隔阂,促使每位学员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就是这种无私的精神促使现代中医的不断开放与进步,也就是这种精神促进了很多年青中医人才的快速成熟与发展。

  2.2建立在网络平台的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思考 目前由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的入门要求较高,且考虑到老专家们的健康因素,跟师学习的机会有限,更多有需要的临床年青中医师难以进入这类高级别的学术培养模式,因此,为了现代中医临床医师专业能力的整体飞速发展,笔者设想:由中医管理机构统一建立并规范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网站,将具有特色的老专家的查房、门诊等文字影像记录资料上传于网络,供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师及爱好者观摩学习,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案例进行线上讨论交流与提问,由名老中医的学生们在网上进行答疑或会诊等。一旦建立了这种更开放的师承模式,将会有更多的中医临床医师受到专业学术教育,也将能更好更广泛地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当然,将有更多的病患受到惠及。

  3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于现代中医学教育中师承教育模式的思考。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能力、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其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学,让不同风格的学生走不同的成长道路,这也是公认为师承教育较医学院课堂教育的最为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不断地推广及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地加强新时期师承教育的效能。因此,为了能不断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以及高超临床医学技能的中医接班人,我们各位中医同仁都应该重视新时期现代化中医的师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刘国安.浅谈中医的师承教育.甘肃中医,20xx,21(1):38-39.

  [2] 曹丽娟. 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 亚太传统医药, 20xx,4(2):89.

  [3] 邓华亮,田思胜.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 山东中医杂志,20xx,23(3):186.

  [4] 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26(6):402.

  [5]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xx,19(2):87.

  [6] 夏 蕾,郭建刚. 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xx,29(1):14.

  [7] 王晓峰,周云,蒋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新疆中医,20xx,25(5):101.

  [8]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 20xx, 18(3): 37.

  [9] 王新陆.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xx,24(5):1.

中医教育论文 篇四

  随着现代美容医学的兴起,在美容领域中,与普通生活美容中化学合成化妆品副作用及“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代西医美容整形的局限性和后遗症等相比,中医药美容行业凭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源于自然、亦食亦药的中草药,安全有效的针灸推拿,越来越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爱美者的认可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美容职业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美容行业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办学单位多缺乏资质,其学习形式以业余、短期培训为主,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讲授生活美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少涉及专业的中医药美容知识。正是因为中国美容行业“短平快”的教育培训方式,使得中国美容职业教育的起点很低,从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职业高中、大中专(本科)学历文凭系统学习的高级专业人员还比较缺少,造成大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美容师一直处于低端职业的状态。形成了与中医药美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相对立的教育缺失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对美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美容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傅带学徒的行规已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主要是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能够达到学习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传承范围过窄,接受师承的人员有限,只有纵向的技术传授,缺乏横向的技术拓展,难以适应中医药美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徒弟能力水准的提高。再者,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缺乏理论基础,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只造就了一批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新的技工而已。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世界观等综合知识的积累,少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美容业健康发展的事故。

  (二)部分中医药美容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之间做到兼备。由于采取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尽量压缩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半成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医药基本理论、微生物学、美容咨询技巧、美容心理学、美容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授课明显不足,教学质量差。同时,师资配置薄弱,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些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从业者。

  (三)许多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限制

  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部分人在刚从事美容师工作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合格的操作技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行了。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就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的趋于细化,从美容行业中不断衍生出如美容督导、形象顾问、心理美疗师、美容营养师等分支职业,对整个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跨越。因此美容师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来充实自己。

  二、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适应发展,改变教育模式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历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并重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应该由初期师带徒模式向职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首先通过学历培养,为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靠岗位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累积重要的工作经验;最后保持继续教育,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要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美容人才。

  (二)迎合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高等技能美容人才。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应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级美容师的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还应在不同层次适当增设化妆品学,美容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等相关课程。即以中医教育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促进中医美容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一些本身就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大企业紧密联合,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订单式培养,顶岗培训等形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实际所需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就业平台,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带动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各美容机构要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共同开展创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活动,增强广大中医药美容工作者的学习紧迫感。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用促学,促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营造中医药美容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结语

  行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中医药美容行业的激烈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医药美容职业培训机构出现,高学历、高素质的从业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我们要努力以整体提高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水平来推动中医药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医教育论文 篇五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

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

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

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3]。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再次,加强中医院校校园及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在加强中医学子传统文化素质上,首先要加强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品位。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改善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以中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如在校园里增设中医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壁画、标语等,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数量,调整文化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改革文化类课程的考核方法等[5]。此外,还可以在平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多多引进高雅艺术文化的巡演活动,邀请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传统文化的艺术团体进校园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其次,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传统文化修养[6]。教师是传播先进校园文化的源头,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关键要教师有较深的文化功底,较好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真正地认同传统文化。因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最后,重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传统特色和文化涵养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学会取舍。通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掘和寻找传统文化之根,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其中,如何处理好东西文化冲突是很多中医学子感到困扰的问题。近代名医张锡纯在西学东渐,群情惶茫之际,明确指出:“事贵师古,尤贵与古为新,方能使医学日有进步”,“吾人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人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中医学子应该在继承好传统中医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中医学。而关于中西医的区别,恽铁樵老先生也曾这样说道:“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道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哲学思维模式,中医学子可慢慢在学习实践中体味揣摩其中的涵义。

中医教育论文 篇六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被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我国教育部与20xx年颁布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强化教育工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xx,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xx,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xx,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xx,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0(01):71-72.

  [10]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03):291-292.

相关文章

硕士论文致谢辞【精简3篇】

当我从一个默默的湘中小城来到省城长沙,踏入当时的长沙铁道学院时,命运便把我和这片宁静的校园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一晃便是七年,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啊,我很庆幸这段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母校。我爱.....
论文2019-04-09
硕士论文致谢辞【精简3篇】

化学培训心得体会【推荐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
论文2018-07-03
化学培训心得体会【推荐6篇】

完善我国督促程序的几点建议【优质3篇】

关于完善我国督促程序的几点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督促程序解决债务纠纷达到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实现司法公正,顺应时代的要求,也顺应了二十一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公正与效率的要求。在民事纠纷...
论文2016-01-01
完善我国督促程序的几点建议【优质3篇】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论文【精简3篇】

论文题目: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摘 要: 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需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
论文2011-04-04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论文【精简3篇】

浅谈语文教育的优越性论文【优质3篇】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对于“语文”, 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以下是“浅谈语文教育的优越性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
论文2018-04-01
浅谈语文教育的优越性论文【优质3篇】

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发展论文【精选3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安全、金融安全和能源安全被认为是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然而粮...
论文2017-06-08
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发展论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