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支教活动的实践报告(优秀3篇)
关于义务支教活动的实践报告 篇一
标题:深入乡村,传递希望——我的义务支教活动经历
引言:义务支教活动是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愿参与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在此次义务支教活动中,我深入乡村,亲身体验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正文: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得知了义务支教活动,并决定积极参与其中。我加入了一个志愿者团队,一起前往贫困地区的小学开展教育支援工作。这个小学位于山区,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我们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初到小学,我被那里的环境所震撼。学校的教学楼破旧不堪,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孩子们只能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教师资源也十分匮乏,一些老师要同时教授多个年级的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面临的教育困境,他们急需外界的帮助和支持。
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天真可爱,热情好学,对于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期待。我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解了一个数学难题,其中一个孩子在课后悄悄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终于懂了!”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也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是多么的重要。
除了教学上的支持,我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文艺表演、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素质。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次足球比赛,孩子们积极参与,充满激情。虽然他们的技术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他们的笑脸和欢呼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论:通过这次义务支教活动,我深入了解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义务支教活动的意义。我将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帮助和关爱。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641)
关于义务支教活动的实践报告 篇二
标题:感受成长的快乐——我的义务支教活动心得
引言:义务支教活动是一次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机会,通过亲身参与教育工作,我们不仅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和快乐。
正文:
我参加义务支教活动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关爱。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亲身体验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快乐。首先,我需要克服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这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准备教学内容。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我能够更好地传递知识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有些孩子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自信;有些孩子学习进度较慢,但有很大的潜力。我学会了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也为他们的快乐感到骄傲。
最后,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义务支教活动中,我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共事,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我们一起准备教学材料,一起讨论教学方法,一起组织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我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彼此的友谊和信任。
结论:通过参与义务支教活动,我不仅帮助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和快乐。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明白了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快乐。我将继续参与义务支教活动,为更多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快乐。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654)
关于义务支教活动的实践报告 篇三
为“倡导志愿精神,拓展实践能力,推动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2009年7月4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法政学院自强社组织,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尚行支教团于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启程,赶赴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民建小学,进行为期三周的义务支教活动。非常庆幸的是,经过初试,复试的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大山中短暂的教师体验带给我很多思考,感触。这是我第一次实实在在地关注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将此次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参加一次支教活动是我在进校初的《大学四年规划》中一笔一划写下的。支教于我不是年少轻狂的冲动,那是存在多年的梦想。
“无锡—上海站—上海南站—吉首站—吉首汽车南站—凤凰县—腊尔乡—民建小学”,这是我们的行程路线,历时近两天,才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依然清晰地记得,十多人身著白色抑或黄色,印有“江南大学志愿者”字样的身影。张张年轻的面孔,在斑驳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犹记得,踏上上海站最原始的绿皮车,在手帕纸上曾写下: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赴理想,纵路途遥遥,何畏之有?就像我们的口号喊道的“燃烧激情,青春无悔”。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总人口26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2%,是湖南省唯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湘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与北方万里长城对应的“南长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与西安兵马俑齐名的里耶秦简,是湘西古老历史的见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漂流,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的“东方锰都”,千年经典名茶“古丈毛尖”,中国三大名酒之一的“酒鬼”酒,是湘西富饶资源的杰出代表。州域境内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以及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幅意境悠远、让人流连忘返的优美画卷,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湘西经济的发达,恰恰相反的是,全州有7个县整体进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
提到凤凰,我们不由自主会想到沈从文,想到他在边城里面所描绘出的凤凰的静谧与迷人。凤凰古城的美自然是美不虚传,但是凤凰县当地的经济条件却并非外人所想,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匮乏更是令人担忧。很多农村学校软硬件都不完善,特别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缺乏,这势必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发展。
一、教学体验
我们所在的民建小学是从属凤凰县的拉尔山镇上一所很受家长信任的民办学校,全校300余学生,却只有六位教师,其中含校长及三位年轻的支教教师。教学设备只能用匮乏,简陋这样的字眼来描述。一栋二层教学楼孤零零的立在水稻田间,没有围墙,甚至在教学楼后,还存留着两座坟。整所学校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两块水泥板支起的兵乓球台,那里的男孩女孩却还满足于跳皮筋的简单快乐中。
我们被分到学生家里住宿,深入到当地苗族家庭中,你会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感动。我们感动着脚穿拖鞋的孩子们在每天十公里来回的蜿蜒山路上哼出美丽的山谣,我们感动着昏暗的灯光下孩子们俯身复习的瘦弱背影,我们感动着听不懂普通话的苗族阿爸阿妈们质朴的热情……我居住的学生家里有十个儿女,最小的孩子,我的学生,是个总爱说“好”的五年级女孩。她的父母已经满脸皱纹,身影伛偻,可让人惊奇的是,岁月无情却带不走他们眼中的清澈。那是怎样的一对夫妇?让我感动到只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他们,因为所有华丽的词藻在他们的淳朴前都会变
得苍白起来。我想他们是大山中所有人的典型:第一晚,开会回到住处,阿妈已经拿出崭新的被子替我们铺好了床,因为我们的到来,这家的哥哥只好在木板上打起了地铺;看我们洗漱不方便,阿爸竟破例一天不下田,在家做起了木匠,赶制出洗脸架;十八岁的哥哥说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家里宰炖了自家的鸭子……每每在这种感动中,扪心自问,我们究竟能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什么呢?
和当地校长的第一次对话中,校长的一句话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他说:“不要怀着救世主的心情来待学生,只能说我们互相交流些什么……”没错,交流或者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关键词。针对当地学校设施不足,课程单一的基本情况,我们经过无锡数所小学的募捐,带去了图书,体育、美术用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开设英语、常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生未接触过的课程。课上我们主要以游戏和小知识为主,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日后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障碍。比如,教师很难承受每天十公里的山路,午饭无法解决,无法洗澡,教学上经验不足,个别教师不受学生欢迎遭听课;另一方面,天气酷暑,陆续有学生身体不适,不同年级学生兴趣不一,个别学生情绪消极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们针对问题及时集会,适时调整课表,并以家访的形式取得和学生的进步交流,顺利的解决了难题。
支教的生活是溢满酸甜苦辣的。我们也会恨铁不成钢,也会发怒,也会因上课效果不好而失落自责,当然,也有得到孩子们掌声回报我们微笑的时候,有孩子们赞赏时我们内心欣喜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我亲眼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渴求,对梦想不舍不弃的追逐;亲身感受到一个团队中合作的必要,协作的技巧,集体的力量;而作为一名师范生,更真切的体味到教师综合素养的高要求,教学实践的灵活性,认识到自己专业素养的不足。
支教是一种生活,幸运的是,我们认真体验过。这次的支教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希望能更深入长久的把支教活动做下去,做久做精,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支教的行列。也许,这会是一生只有这一次支教机会,但这份不平凡的经历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会伴随我们漫漫一生。
二、湘西农村教育现状思索
民建小学仅是湘西农村教育现状的典型缩影。在现实情况下,受教育还有限制条件,原因可归结为两大类,经济和文化。
经济方面,教育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由财政负担,二是按规定的标准向其服务对象收费,再就是靠社会力量资助。社会力量的捐助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解决教育的问题,财政才是主要来源。当地政府很重视教育,财政总是要向教育倾斜,但每人每学期百多元的学费每个学校至少会有20%~30%收不上来,只好由财政补贴,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财政是富余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政府基本工资后所剩无几,教育落后归结到一起,就是经济的落后。
文化上,湘西主要以苗族、土家族为主,少数民族可以生两个孩子的政策和生个男孩的思想,使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两个,三个甚至五个孩子……(我借助的学生家竟有十个孩子)家庭负担之重,势必影响到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某些家庭固步自封于大山内的生活“怡然自得”,有很多人并不会普通话。老一辈人只局限在古老的本族文化中。对外界不了解,不好奇,不向往。
湘西地区是"穷",但实际情况是既穷又富。所谓穷,穷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所谓富,即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能源、森林资源。关键在于人才缺乏,以致出现了"资源山中睡,人在家中穷"的现象。
诚然,发展教育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在贫困地区尤为明显,但不意味着回天乏力。湘西地区的人才缺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引进人才是必要的,开发内部人才也是必须的。
发展教育乃立国、治国、强国之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新一代土家族苗族儿女,将以新的姿态行进在振兴中华的伟大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