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南山寺的解说词【推荐3篇】
五台山南山寺的解说词 篇一
五台山南山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南山之巅,是五台山的主要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南山寺建于北魏时期,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寺内供奉的主要佛像是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徒心灵的寄托和信仰之地。
南山寺地处五台山南麓,背靠山峦,面临山水,风景优美。进入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山门,上书“南山寺”三个大字,寓意着这个寺庙的庄严与神圣。穿过山门,便来到了一片宽广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庄严肃穆。佛像面容慈祥,眉宇间透着智慧和慈悲,给人一种宁静和安抚的感觉。佛像背后有一座高大的佛塔,佛塔上雕刻着精美的佛经故事,令人叹为观止。佛塔的四周环绕着一圈小佛像,每一尊佛像都独具特色,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除了佛像和佛塔外,南山寺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迹值得一看。寺内的大雄宝殿是南山寺的主体建筑,是佛教寺庙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前有香炉,香炉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宝殿的四周有许多大型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山寺石经》。这部石刻经书刻有佛经的内容,每一行字都刻工精细,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此外,寺内还有钟楼、鼓楼、藏经阁等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五台山南山寺是佛教信仰的圣地,也是游客旅行的胜地。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味佛教的智慧,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无论是信仰佛教,还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南山寺都是一个绝佳的去处。
五台山南山寺的解说词 篇二
五台山南山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南山之巅,是五台山的主要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南山寺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南山寺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寺内的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寺庙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大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宝殿的四周有许多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山寺石经》。这部石刻经书刻有佛经的内容,每一行字都刻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除了佛像和石刻外,南山寺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迹值得一看。寺内的钟楼、鼓楼和藏经阁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寺庙的周边还有一些庙宇和塔庙,如水月观、六塔庙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佛教建筑群,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南山寺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也是游客旅行的胜地。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味佛教的智慧,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南山寺还经常举办一些佛教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经文诵读等,吸引了许多佛教信徒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
五台山南山寺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五台山的人文景观,也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佛教信徒,还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南山寺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南山寺的庄严与神圣,领略佛教文化的魅力。
五台山南山寺的解说词 篇三
南山寺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该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从台怀中心区沿公路南下至杨柏峪村,转向西过清水河,行数百米,就来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脚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积九十多亩,计有殿堂楼房窑三百多间。南山寺整个寺院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极乐寺,上三层名佑国寺,中间一层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们的总称。该寺创建于元代,以现存寺内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为证,当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九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代末年,有一个皈依佛门的九宫道首领叫普济,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关系密切,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真如自在”木匾赐普济,普济还将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来。民国初年,由东北信徒捐资,普济和尚将原有的极乐寺、佑国寺、善德堂三处合建在一起,称为南山寺。普济死后,寺院修建未停,建筑工程浩大,规模壮观,连续动工二十三年,后因“七七事变”停工未竣。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筑样式别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汉白玉石构成,石雕内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阿房宫时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台山南山寺,有着同样的气势和风姿。步入寺内,回栏曲径、亭台楼阁,应接不暇,甬道深处、院落门首,多有石刻题词、对联,特别是各类建筑物上的石雕,题材多样,内容纷繁,游历其中,有步移景换、多姿多彩的感觉。在寺庙中,象这样宏观浩大、微观精细的群体建筑是很少见的。
南山寺建筑依托山势,层次高低分明,错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长十七点三米,高约八米,石彻底座,砖砌壁身,顶部壁檐有砖雕,壁面嵌有汉白玉石,上刻题词和对联。左边的石刻对联是:风化神中梦,迷路天作合。右边的石刻对联是: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中间圆形的石面上也刻有同样内容的字迹。从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级石台阶。台阶尽头的高台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楼,长十二点八米,宽一点六米,高约九米。牌楼下有三个门洞,上分三层楼头,一层比一层内缩,居中的楼头最高,两侧配以对称的分层次的四个楼头。中门洞额的石面上题有“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乎”字样。两个边门的外侧和内侧,都刻有楹联。牌楼的背面也有许多石刻题词和对联。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钟楼分两层,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上层是重檐木构建筑。下层门洞的拱券和门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图,边侧刻一副对联。钟楼背面门洞两旁,又有两个小门洞,内砌二十八层台阶,直通楼上。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有各种花草树木,很简单的勾勒,就把神韵显示出来,足见其刀法的纯熟。高层的本建筑上,涂金着彩,十分华丽。南山寺的大钟楼,石建和木建相结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题字相结合,石雕和彩绘相结合,很有特点。游人穿过大门洞,登小门洞内的二十八级暗石阶上楼,可凭栏观光。
大钟楼左侧是一个院落,东面有一座小殿,上挂“敕建极乐寺”匾额,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数通。至此,方显出南山寺的古朴气氛。小径左侧。又有一个门,门旁有砖砌建筑的钟鼓二楼,入内是一个四合大院,大院正西经北向南的就是南山寺现存塑像设置最完整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为泥塑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两个大弟子,再前正中为石雕文殊骑狮像。左侧为石雕送子观音像,观音菩萨慈爱地把小孩放在膝上,一手护抱,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观音菩萨的背后,卷起凹石,表示山洞的样子,这座雕像形象十分生动。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菩萨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种姿势,下踩一朵莲蓬,身边眼两头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飞。大殿两侧的泥塑十八罗汉,其工艺水平之高,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宝殿内同类塑像中首屈一指。罗汉的个性鲜明,有的疾恶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态龙钟,一个个栩栩如生。十八罗汉所靠的山墙内壁上有壁画,左侧壁画为释迦牟尼佛传记,右侧壁画为唐僧取经。殿门内额上挂一竖匾,上有慈禧太后题写的“真如自在”四字。
大雄宝殿左侧,有一个窄过道,通人大殿后面的禅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后题写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迹与大殿木匾上的一样。
南山寺堪称石雕艺术的宝库。游人到此,如同湖览雕刻艺术的画廊,使您的情感飞向天上人间合为一体的浪漫境界,并受到极大的艺术感染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益。
寺内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点,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刀工细致,构图精妙,堪称五台山一绝。这一特点在该寺的佑国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站在佑国寺最高层还可以远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当不错。南山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各殿之间迂回曲折,小径通幽,令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南山寺是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大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
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慈禧御匾:真如自在
大雄宝殿内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真如自在”四个字,上款是“慈禧皇太后御笔恩赐”,下款为“大清光绪十八年谷旦”,中上方有御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笔力刚健,颇具功力。五台山各大寺庙之内,历代皇帝所赐牌匾甚多,并不罕见,可慈禧这块牌匾因牵动着一段传奇故事,所以就分外被人看重。真如自在的牌匾
“真如自在”是慈禧太后赠给南山寺住持普济和尚的题词,以此褒奖他兴建南山寺的功德。
普济和尚,俗名李得胜,生于1850年,卒于1912年,直隶(河北省)宁晋县庞庄村人。清同治年间从军,屡立战功,被敕封为蓝翎守备。因不忍见血肉横飞,生灵涂炭,他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以回家赡养双亲为名,离开军营。回到故乡。父母去世后,他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五台山遁入空门,皈依圣福和尚,法名教化,号普济。他认真修持,废寝忘食,熟读经书,倒背如流。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到北京受县足戒,之后,又返回五台山发心重修寺院。在往后十几年的岁月中,他为化缘,足迹遍及直、鲁、晋、豫及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补旧增新,广筑舍宇”,立下院18处,广度徒弟,普结善士,功德卓著,声名远播。加之,他又曾被清廷敕封官吏,故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被诏入京,慈禧太后在普济寺接见了他,并为其亲书“真如自在”四字,以示嘉奖。“真如”意为佛的本来面貌;“自在”,意即人在消除烦恼、彻底了悟之后的仪态。合起来为:这就是佛的本来面貌和仪态。
可有关“真如自在”由来的另一个版本却是这样的:普济和尚到达五台山南山寺时,该寺已破败不堪。当时庙院里只留下了一位老僧,因寺里没有吃的,故不能收留他。普济和尚说:“你只要留下我,我保证你不愁穿吃。”于是,老僧就将其收留下来。果然,第二天就有人给驮来一驮子米面。普济对老僧说:“你给咱刨院,我给咱到钟楼上敲钟。”老僧问他:“因何如此?”他跟老僧谈了他的想法。菩萨顶的大喇嘛听到一直打钟,很心烦,便派人到南山寺查看缘由。结果见老僧在挥动镢头刨院,便问:“刨院干什么?”老僧回答:“想修寺庙,可既没钱,又没粮,一时无奈,想感动天神……”菩萨顶的大喇嘛听到禀告后,忙派人给南山寺送去一些钱粮。此后,普济和尚为了修庙,又历尽艰辛,从河北、山西、山东等八个省募化来好多金银,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把破败的南山寺又大修了一番。有关他的一些说法越说越玄,越传越远,据说,他能七七四十九天不吃结果就传到了慈禧太后耳中。慈禧将普济诏于京城,将其关在一间屋子里整整饿了七七四十九天,到五十天头上开门一看,他一点没变,安然无恙。慈禧大惊,忙问手下人该咋办?有人就跟慈禧耳语了一番,便又每天让普济和尚吃四顿?蟹梗?慷俪运耐朊追梗?惶旃渤?6碗。一连吃了七天,他既不大便,也不小便,就像什么东西也没吃一样。后见软禁普济的小屋顶上一圈一圈地放射金光,慈禧万分惊讶,忙说:“莫道真佛无可见,而今朝中真佛来!”遂欣然命笔,为普济题写了“真如自在”四个大字,并亲赐一幅銮驾、绸缎千匹、白银万两。普济和尚想到作为一个出家人,名利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他提出只要半副銮驾,并利用慈禧给的钱在北京修了七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