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通用3篇】
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篇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必须树立起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首先,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过去,人们往往将自然视为自己的工具,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不惜破坏自然。然而,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自然的恩赐,我们将无法生存。因此,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将自然视为我们的家园和伙伴,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益,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第一步。
其次,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可以引导我们调整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现代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无限的物质财富,然而这种追求往往忽视了自然的承载能力和生态平衡。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明确我们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的影响,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行为,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产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然的破坏对我们自身的利益造成威胁时,我们才会主动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推动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和经营方式,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从内心感受到与自然的联系和共鸣,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种美好的体验将激发我们更加积极地去保护自然、尊重生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通过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调整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篇二
如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必须树立起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从个体行为到社会制度层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传统的价值观往往强调人类的利益和权益,而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和权益。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自然的尊严和价值,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而非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将引导我们调整行为准则,从而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可以引导我们改变社会制度和政策。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以经济增长和利益追求为中心,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推动改革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置于优先位置。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此外,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便利,然而过度依赖科技也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和生态灾难。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引导科技创新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后,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然的破坏对我们自身的利益造成威胁时,我们才会主动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通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我们可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人们采取环保行动,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综上所述,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改变社会制度和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以及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我们可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篇三
1999年,雅长林场通过森林分类区划界定,从108万亩林地中划出58万亩作为生态林进行管护,林场从生产型林场转型为公益型林场;从XX年起,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在我场正式实施,沿红水河一带林地相继规划造林;随后,“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兰科植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运营……这些,无不显示生态在我场“三大效益”中占有重大的份量,自然也期待广大职工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题记
朋友们,我是否可以冒昧地问您一句:您有道德吗?当然,我相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废话,怎会没有!是呀,谁没有“道德”呢!不过,我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往往仅涉及一定社会空间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和评价),而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道德。所谓生态伦理道德,就是规范人类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界其它实体和过程的态度与行为的思想道德观念。
可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呢?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以来,人类开始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19~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从“图腾崇拜”向“人为中心”延伸,否定了人对大自然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认为人是驾驭和主宰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则是被征服和被统治的对象。也正是在这种谬误的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盲目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毁坏植被,过度放牧,滥杀动物,以致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维系人类生存的四大系统——耕地、牧场、森林和海洋生物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人类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频频发生。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仅XX年春,就有多次大规模的沙尘暴席卷某并南下波及某等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历史罕见洪灾,造成沿岸居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洪水过处一片荒凉……可见,自觉的运用生态伦理道德来规范我们人类的态度与行为,其意义是深远的!
可遗憾的是,“生态伦理”仅仅成为少数专家学者的“口头禅”,没有得到人类广泛的认同与确立。长期以来,生态伦理只是在各种法规政策和行为规范中得以不健全的发展。然而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法规政策、行为规范仍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少与生态伦理相悖、专挖法律法规空子的案例频频在各种媒体上曝光。近年来,日本捕杀鲸鱼的活动日益猖獗,面对舆论的谴责,他们诡称之为“科学考察捕鲸活动”!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世界没有立法禁止吗?当然不是,肇事者不是受利益驱动就是为了每一天能在餐桌上排设一碟味道鲜美的鲸肉,他们的生态伦理泯灭了,把一已之欲凌驾在生态和谐之上了!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幕幕活生生的现实:割松脂的人用割脂刀环割着树干,采割面几乎遍布整个树身,刻痕深达心材,树体汩汩的流出“血淋淋”的汁液;开荒者用工具垦挖着公路坎上坡度大于25°的造林地,地里没有一株活苗,只有绿油油的、茁壮的玉米,雨季来了,公路上溢满了泥石流,过往行人长吁短叹,而我们的人还在心安理得的向开荒人收缴“过价”(地租);山上伐木工人端执的油锯狂吼着,天然林一片一片的倒下,而采伐迹地三年、五年长不出半根苗……如此可悲,如此可叹!我们的人常常这样“一次性”的使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资源,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弃之脑后。
人是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它有自然的属性,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可能脱离大自然。马克思说过:人的肉、血和头脑是属于自然界的,是同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改造自然界,消除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创造并非是人与自然间的敌对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占有与被占有、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任何曲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生态危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应该正确地理解为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即既索取自然(砍伐森林),又回报自然(植树造林);既人化自然(兴建城市),又回归自然(城市绿化)。这便是生态伦理的中心思想。它要求人们热爱自然,视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利用自然资源与回报自然相结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今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积极履行生态义务,时时刻
刻都要记住:人是大自然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人与自然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存在。
如果,我们不能确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并用以规范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而是敌视自然,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地球回报我们的将是干涸的河流、荒芜的沙漠、遍地的动物骸骨,我们人类将彻底的成为地球上“孤独的一族”,这实在是人类生存史上的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