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精选4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幼儿测量能力的数学活动设计
导入:通过观察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是量”、“为什么要量”等问题。并通过示范“比较大小”的活动,引发幼儿对量的认识和兴趣。
活动一:量一量自己的高度
目标:培养幼儿使用非标准单位量高度的能力
步骤:
1. 教师示范:教师站在一侧墙壁,将手伸直,指向头顶,让幼儿观察并记住教师的高度。
2. 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由一名幼儿站在墙壁前,其他幼儿用小石块、纸片等物体量该幼儿的高度。
3. 讨论总结:每组幼儿将用来量高度的物体进行比较,讨论哪个物体更长、更短,并与教师的高度进行对比。
活动二: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目标:培养幼儿使用非标准单位量长度的能力
步骤:
1. 教师示范: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绳子放在桌上,让幼儿观察并记住每根绳子的长度。
2. 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组不同长度的绳子。幼儿用绳子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3. 讨论总结:每组幼儿将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哪个物体更长、更短,并与教师示范的绳子进行对比。
活动三:量一量容器的容量
目标:培养幼儿使用非标准单位量容量的能力
步骤:
1. 教师示范:教师将不同容量的容器放在桌上,让幼儿观察并记住每个容器的容量。
2. 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组不同容量的容器。幼儿用容器量不同物体的容量,并记录结果。
3. 讨论总结:每组幼儿将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哪个物体的容量更大、更小,并与教师示范的容器进行对比。
总结: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幼儿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量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同时,通过比较和讨论的环节,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 篇二
标题: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测量能力
导入:通过播放数学童谣《量一量》,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测量的兴趣。
游戏一:找最高的人
目标:培养幼儿使用非标准单位量高度的能力
步骤:
1. 教师示范:教师站在一侧墙壁,将手伸直,指向头顶,让幼儿观察并记住教师的高度。
2. 游戏开始:教师将所有幼儿排成一列,每名幼儿依次站在墙壁前,其他幼儿用手指量该幼儿的高度。
3. 找最高的人:幼儿们将自己量到的高度进行比较,找出最高的人。
游戏二:找最长的线
目标:培养幼儿使用非标准单位量长度的能力
步骤:
1. 教师示范: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绳子放在桌上,让幼儿观察并记住每根绳子的长度。
2. 游戏开始:教师将一段线放在桌上,幼儿们依次用手指量线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3. 找最长的线:幼儿们将自己量到的线的长度进行比较,找出最长的线。
游戏三:找最大的容器
目标:培养幼儿使用非标准单位量容量的能力
步骤:
1. 教师示范:教师将不同容量的容器放在桌上,让幼儿观察并记住每个容器的容量。
2. 游戏开始:教师将一些容器放在桌上,幼儿们依次用手指量容器的容量,并记录结果。
3. 找最大的容器:幼儿们将自己量到的容器的容量进行比较,找出最大的容器。
总结: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测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游戏中的互动和比较环节,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测量,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 篇三
有益的学习经验:
学习8的形成,进一步了解7添上1是8,7比8少1,8比7多1。
准备:
贴绒卡片:小圆片7个,三角形8个。
活动与指导:
1.出示小圆片7个,贴成一行让幼儿点数后说出
总数,再出示三角形7个,一一对应地贴在小圆片下面,让幼儿目测后说出总数,启发幼儿比较两组图形的多少,说出圆片和三角形片一样多,都是7个。
2.出示1个三角形片,添在7个三角形后面,让幼儿点数,三角形有几个,说出7添上1是8。将8个三角形和7个圆形比较,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比圆形多1,圆形比三角形少1,8比7多1,7比8少1。
3.教师敲铃鼓,第一次敲7下,第2次敲8下,问幼儿两次各敲了多少下,哪一次敲得多些?多几?哪一次少些?少几?
4.让幼儿根据数字8,画出自己熟悉的8个物体。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圆圈涂色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圆圈涂色
有益的学习经验:
熟练地掌握7以内数字的顺序,理解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一个数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多1。
准备:
1.每个幼儿一张画有圆点和数字的卡片,卡片上每行的左边是1―7中间的一个数字,右边是7个圆圈,数字1―7从上往下按序排列。
2.数字1―7的卡片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与指导:
1.给幼儿发卡片,让幼儿按每行左边的数字将右边的小圆圈涂上颜色,涂完后,与幼儿一起小结:按顺序排列的数,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1,比它后面的数小1。
2.让幼儿把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到最小的数,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数卡。
仔细观察数卡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有益的学习经验:
1. 理解9、10之间的关系,知道9比10少1,10比9多1。
2. 从许多物体中找出1-10个物体并根据数字的大小由小到大将数卡排序。
2.准备:
1.贴绒卡片,狗9只,骨头10根。
2.每个幼儿1―10的数字卡片、实物卡片各一套。
活动与指导:
1.出示9只狗的卡片,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小狗排成队要出去找骨头吃,数数小狗有几只?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教师出示9根骨头的卡片,告诉幼儿:小狗找到骨头了,请1个幼儿上前来给小狗分骨头。问幼儿每只小狗是不是能分到1根骨头,指导幼儿将骨头一一对应放在小狗下面,数数骨头有几根,说出小狗和骨头一样多,1只小狗l根骨头。
3.教师再出示1根骨头,放在一行骨头的末尾,让幼儿说出骨头共有几根,将数卡10贴在旁边,比较小狗和骨头的数量,骨头多些,9比10少1,10比9 多1。
4.发给幼儿数卡和实物卡,让幼儿将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出相应的实物卡,摆在每张数卡两边,然后将他们按数字大小由小到大排队。
5.指导幼儿做练习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知道9添上1是10。
(2)让幼儿按群数数,说出总数:花生、蚕豆、豆芽都是10。
(3)首先让幼儿理解1只青蛙吃1条虫,10只青蛙要有10条虫,数数青蛙和虫各有多少,比较青蛙与小虫的数量,小虫少几就添画几。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教学
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