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优秀3篇)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一些村级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村子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提供了场所和条件供农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
然而,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文化活动场所不足,限制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参与度。其次,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吸引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此外,由于农村文化资源的匮乏,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群众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和推动的意识。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加大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条件供农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
2.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农村文化活动应该注重创新和多样性,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3. 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加强对农村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培养和传承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
4. 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推动的意识。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和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我们可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是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了一些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提供了条件供农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所提升,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
然而,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场所不足,限制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参与度。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吸引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匮乏,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和推动的意识。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政府投入。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条件,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农村文化活动应注重创新和多样性,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开展更多有意义和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3. 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加强对农村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培养和传承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
4. 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推动的意识。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和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我们可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三
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08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
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 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 、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