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报告点评(优秀6篇)
课堂观察报告点评 篇一
在这次课堂观察中,我参观了一堂高中语文课。这节课的主题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展示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明确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人物形象。他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讨论中迷失了方向,没有明确地围绕题目展开分析。教师应该在任务布置时给予更具体的指导,比如提供一些关键词或者讨论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展开思考。
其次,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但他们的发言方式还需要改进。有些同学过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争论和打断的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前明确规定讨论的准则,比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等,以促进秩序和尊重。
此外,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这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是,我也注意到教师对于错误观点的纠正不够及时和具体。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观点,但教师只是简单地表示“不错”或者“还可以”,没有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纠正。教师应该在回答错误时及时指出错误之处,并给予具体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这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高。然而,教师在任务布置和学生发言方式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教师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报告点评 篇二
在这次课堂观察中,我参观了一堂小学数学课。这节课的主题是小数的加减运算。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导入和概念解释。他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并给出了几个例子。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理解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而缺乏对运算过程的理解。教师应该在引入新知识时进行适当的导入和概念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示范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而是过快地进行了示范。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步骤时出现了困惑和错误。教师应该在讲解示范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的时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课堂进度。
此外,在课堂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对于小数的加减运算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错误。他们常常会在运算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或者忽略小数点的位置。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针对这些常见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总的来说,这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高。然而,教师在引入新知识和课堂组织方面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教师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报告点评 篇三
课 堂 观 察 报 告
七年级下《欧洲西部》
观察维度一: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型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特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项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的参与者。知识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媒介,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分享和建构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课堂模式变成“预习—交流—反馈”。具体来说,我们观察后,觉得叶老师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了模式注入了一滴新鲜血液,也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利用上课前五分钟,组内共同验证学案完成 情况,引起组内学生共鸣。组长反馈关于欧洲西部位置范围完成情况较好,而主要国家及经济实力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
再如:课上处理学案的过程中,师积极引导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组内探讨,组间互动,整堂课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处理“雄厚的经济实力”时,师除了让生观察多媒体提供的数据外,而更多地让生利用课下搜集的资料、图片、数据亲自对比,切身感受欧洲西部经济实力的雄厚,而在处理“特色产业”时,师更是采取了让生组内、组间交流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生的兴趣。最后:师点拨到位,反馈及时,在这堂互动的课堂上,叶老师的导演角色相当到位,教学过程中师适时注意点拨并对生的意见简单评价,在讲到地形时,生都注意到以“平原为主”,而这时师则适时提出“冰川地形广布”这一特点,恰到好处。这种处理方式既有利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课堂上老师的解放。
总之,本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也引民了一些思考,首先,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参与度高,但学生在“主动质疑”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其次,在整个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很投入,但有一些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效果较差。
观察维度二: 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课堂观察,有效评课的观察角度是教师教学中的“组织教学”这一视角,对于叶老师的这一堂课观察结果如下: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在“位置与范围”、“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两部分内容时,师充分引导生组内、组间活动,不仅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事半功倍。
二、语言规范,善于组织,调控得当,课堂约定有效,具有一定教学机智,引导得法。
三、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突出,问题设计科学,时间分配恰当,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叶老师把握住本节的两个重难点,即“雄厚的经济”与“繁荣的旅游业”着重讲解探讨,而其余的问题则主要通过生探讨,合作解决,师只作适当点拨。
四、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
下面我们重点谈一下叶老师课堂上的一种学习形式,一、合作学习,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叶老师精心创设的合作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⑴分工科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使学生合作达到最佳效果,老师精心安排学习小组,既考虑了男女搭配,又考虑了学生个性,学习成绩差异的搭配,⑵目的明确。⑶时间充分。学生们讨论、争辩、表达及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样就使教学活动具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
观察维度三 : 学习方式
叶老师这堂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简单评价如下:
1、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理,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观察维度四 : 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概念,叶老师 在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教师在本节课的授课中,让生联系自己所见、所闻,指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进而学得有趣。
我们应该从这次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深刻地反思自己,从他人成功处自己积累经验,同时更应该从他人的失误处总结 经验教训,更加完善 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自己的课堂走上有效的轨道。
课堂观察报告点评 篇四
课堂观察报告
一、课堂实录课题:《像山那样思考业》
二、执教者:李娜(浙江省普陀中学)
三、出处:自己整理
四、实录全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实录
执教者 李娜 上课时间:2014年11月6日
课堂伊始由一名学生上台讲解一首古诗词,讲解完后教师作适当点评
秋波媚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生:整首词表达陆游夺取长安的希望,与陆游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词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写诗人站在高台上,希望能夺取长安,“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正面写到了作者两个的动作,“悲歌筑酒”运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收复长安的决心,“凭高酹酒”指诗人登高而望。“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天上的云都散尽了,露出了皎洁的月光。最后两句是诗人站在高处,看到曲江池馆的大门敞开,欢迎回归的军队。大家跟我一起来读一遍,“秋到边城角声哀”,预备起。
(全班齐读)
师:昨天午读和今天早读让大家读了《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在启示一个什么问题? 生:保护自然
师:这两篇文章都在写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那么在读的过程中,你们对于这篇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1:没有 生2: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说:“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我想问这里的“秘密”是什么意思?
师:很好,我们读课文不是读读过就好了,每个同学在读的过程要去思考,要去质疑,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学习态度。我们来看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读这个题目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它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一个短语。这是一个什么短语?又忘记掉了开始学的短语了。生:动宾、后补?? 师:有中心词嘛? 生:有,思考
师:思考是什么词性? 生:动词,师:前面是什么?怎样思考,对不对?所以这是一个什么短语? 生:偏正短语
师:我要把它变成一个句子,思考是动词,可以做谓语,作者在说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生:人
师:就是“人类”,我们中间可以要上一个字“要”(板书: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还有个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在这篇文章里你读出来了没有?
生:客观地思考
师:山是客观地在思考,你这个答案哪里来的? 生: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个“客观”
师:我们找到了一个,当然他怎样在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去补充。谁在思考?人类,怎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也可以加个宾语,思考什么? 生:我觉得是如何和环境和谐相处
师:那么在这一篇课文里,作者是借一个什么事情来说的啊? 生:狼
师:借这个点思考什么问题?(沉默??)师:没关系,看来对于课文还没有很熟悉。我们通过研读课文,再进行补充。我们已经明白了谁要像山那样思考,怎样思考,至于思考什么?读完之后,我们肯定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那么课文中,作者是以什么作为切入点的? 生:狼的嚎叫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狼的嗥叫的?在这声嗥叫中,你读出了什么?有没有隐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第一段中,我们要注意“驯服”、“嗥叫”、“迸发”这些词的字音和字形。作者怎么描写这一嗥叫的,文中词句,我们很快可以找得到。在这一声嗥叫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生性高傲
师:你是读出了对狼的一种感受。还有其他同学吗? 生:凄惨
师:读出了什么,我们读这段文字只能是一个直觉性的感受,这种感受正不正确,还有待后面去印证。在这一声嗥叫中,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生:同情
生:我觉得是对狼的赞美。
师:不管是同情还是赞美,咱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对于这声狼嗥叫,你有什么感受。那作者接下去是不是写了对于狼嗥叫,很多事物,包括人和物的反应?第二段第一句写了“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接下来同学们一边读,一遍圈画,狼的嚎叫对鹿、对郊狼、对牧牛人、对于猎人有什么样的感受?第2—3段中,有没有写到山是怎么样的反应?从中,你是否能体会到山是怎样思考的?边读边画。(全班自由自由朗读)
师:第二段中写到了鹿、郊狼、牧牛人和猎人,这些关键词有没有画出来?这些人可以把它归为一类人。这类人对于狼的嗥叫有一种共同的反应,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概括性的词? 生:希望和恐惧
师:有些是希望,有些是恐惧,还写到了山的反应,写山的反应的哪一句?一起读。
生: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全班齐读)师:在这段文字中,你们能体会到山是怎样思考的吗?跟鹿、郊狼、牧牛人和猎人思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看出不一样的? 生:只有
师:“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前面,“还隐藏着更娇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有没有看到这个句子?你们能不能从这个句子中提炼出山是怎样思考的? 生1:客观
师:就是上课一开始,戚哲豪说的“客观”(板书“客观”),还有吗? 生2:孤独
师:怎么看出是孤独的?
生2:因为“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师:从“只有”看出“孤独”似乎也对,但是我们要看“孤独”对于整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否符合。生:深刻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
师:倒过来看,要知道“更加深刻的含义”,就要更加深刻地思考。(板书“深刻”)要客观地、深刻地思考,而不是表层地思考,还有吗? 生:长远
师:从哪里看出“长远”的? 生:“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
师:为什么它说“长久”,你要换一个“长远”啊?“长久”修饰“存在,但是我们从“思考”来看,应该用“长远”,说得很好。(板书“长远”)没有生搬文章的词,但是借过来引导自己的思考,这个就很值得表扬。“孤独”这个词,就我们整个人类来说,要像山那样思考,他确实是孤独的,但是从“思考”这个角度去讲的话,对人类有启示意义这个角度去讲的话,“孤独”似乎并不那么合适。接下来我们看看,刚开始的时候,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第三段中“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还有一种秘密”,现在有没有找到答案?我们还是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第四段首句:“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我们经常会出一个什么题目啊?这一点是哪一点?代词必须要搞懂代什么?这样才能搞懂上下文的关系。这一点的答案哪里去找? 生:前面
师:往前面去找,因为只有前面说过来,我后面才能用“这”去代,最重要的是哪一句话啊?
生:“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师:接下来作者就要解这一个秘密了,“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接下来,作者要叙述什么事情? 生:一只狼是怎么死去的,我怎么认识到的? 师:所以这句话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总领下文,也可以说承上启下。领起下文,一直到哪里?有哪几个段落?自己读下去,一直到哪里,就读到哪里,“我”认识到了什么?(全班自由朗读课文)师:第四段一直到哪一段? 生:第六段
师:一直到第六段啊,作者说:“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那真正议论“我”认识的是哪一段? 生:第六段
师:第六段写狼死的时候,有一个描写,写到了它的绿光,“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我一种什么样的启示?我受到了怎样的触动?对我触动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新的东西”打个问号。“新的东西”是什么?作者也还是没有说出来,那么既然是新的东西,那我以前是怎么认为的? 生: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
师:这是我以前的看法,也是猎人的看法。我有没有改变? 生:改变了
师:那改变的话,是怎么写的? 生:但是 师:一起读一下
生: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全班齐读)师:作者直接说观点了没有? 生:没说
师:这种观点是什么啊? 生:狼越少,鹿就越多
师:但是现在我觉悟了,觉得“狼越少,鹿就越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觉得狼和山都不会同意,而这一直在呼应前文的“秘密”,但是这个秘密还没有解开。那么我们继续往后面看,作者用什么来印证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七段。用什么来印证。生:狼死后山的样子
师:我们概括一下,就是用一个残酷的现实来印证。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用了很多“我看见”、“我亲眼看见”。这么一种触目惊心的事实摆在我面前,他看到怎么样的残酷现实?你们把这一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提炼出来。师:狼灭掉了,什么多了? 生:鹿
师:鹿多了,而且是什么?太多的鹿。太多的鹿出现了什么后果? 生:山被吃光了
师:山被吃光了,又有什么后果? 生:鹿饿死了
板书:狼灭掉了 生态恶果
太多的鹿 山被吃光
鹿饿死了
师:本来灭掉狼为了鹿更多,事实给我们的是什么?鹿饿死了,而且山也被破坏掉了。这样,一个新观点出来了,狼灭掉了,怎么样? 生:鹿更多了
师:不要再说鹿更多了,用自己的话是什么?山也被吃光了,鹿最后也饿死了。生:狼灭掉了,生态被破坏
师:狼的存在,维护了生态平衡,或者说,狼的存在,对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所以第七段写的是什么?灭掉狼后的生态恶果(板书)。作者用一个残酷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平实的叙述中,隐含了一个新观点。狼的存在,对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这话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是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出来。再回过头,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能解释这个秘密了嘛?可以借用哪句话来回答?(生沉默)
师:他对狼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公正的
师:山对狼怀有一种什么样的秘密?也就是说山是怎么样看待这个狼的啊?它比较公正地、客观地、可以容忍它,它不认为应该灭掉狼,它更看到了狼的存在,所以狼对山是什么? 生: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师:它让猎人打杀狼,但同时它也包容它的存在,可以说是客观公正地。山怎么认识狼的,跟我认识到的新观点是一样:狼的存在,对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感性化地去说的话,更能够公正地认识狼,包容狼。第八段也说到了严重的生态恶果,而且这个生态恶果比狼吃鹿要严重的多,一起来读一下第八段。(全班齐读)
师:严重后果是什么啊?抓住关键词“而且”,最后一句话“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程度。继续看第九段。“牛群也是如此”,这个“如此”又是一个代词,是怎样? 生:牛大量繁殖,草吃光,牛饿死 师:讲第九段文字的时候,他又把什么结合起来了?一起读一下第九段。(全班齐读)
师:“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书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这片牧场正好适合这些一些牛的生存,狼的存在让牧场的生态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现在狼没有了,一切都随牧牛人自己控制,牧牛人的心态是怎样的? 生:牛越多越好
师:人就是这么贪婪。眼前可能会是这样的,但事实上呢?草吃光了,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带大海里去了”,那个时候,你又能靠什么生存呢?现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现象。紧扣题目来看,山是那样思考的,那人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可以从牧牛人推及到整个人类。人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那他怎么样思考的?
生:主观、肤浅、短视(师板书)
课堂观察是教师参与教学的日常行为,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恰当选择、设计观察工具、有针才对性的开展课堂观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事件,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导语和板书、师生互动、课件运用、知识积累、阅读教学以及学生主体地位六个方面观察课堂成效。
从观察到的课堂教学来看,李娜教师教学素质相当好,工作态度认真,课堂教学亮点较多。主要表现为:
1.注意设计导语和板书。李娜老师每堂课都会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个精致的开头,引人入胜,不仅贴近新课内容,而且具有感染力。此外板书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简要的展现,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明晰教学重难点,甚至能够激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可以说板书无论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老师教学过程的推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娜老师注意设计板书,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颇有美感,她从课文题目“像山那样思考”着手,提出三个重点问题:谁(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再引导学生一步步解题,形成清晰的板书:“山是怎样思考的“与“人是怎样思考的”,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旨,一目了然。
2.注意体现新课改理念。新课改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交流,主张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李娜老师首先让学生提出疑问,一位同学找到了解读文章的一句重点句子:“山对狼有一种秘密”,但李娜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存疑,让学生先找到邻段的另一句重点句:“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这句中的“这”即指代同学的疑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而要解开“这”的疑问,既要从对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天”着手,这样就找到了关键段。李娜老师主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灌输答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探究文意、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3.注意运用课件。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语言,还需要优化教学手段。李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课件,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4.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李娜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梳理记忆新学的知识。如在解题的过程中,李娜老师先询问学生“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什么短语,温习了开学初讲到的“短语类型”的相关知识,从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新课文内容,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在解答第四段的承上启下句“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时,抓住“这”这个关键词,谈及考试阅读题中,经常会有关于“这”指代什么的问题,回答这种问题一般要从前文着手,因为只有提到过了类似话题,才能用“这”指代。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考试解题技巧。5.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在《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中,李娜教师抓住了“朗读——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声情并茂的课文阅读,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进而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所感悟。通过教师“在这声嗥叫中,你读出了什么?有没有隐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的提问,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在一声狼嗥中读出“生性高傲”、“凄惨”、“同情”、“赞美”等许多个性化的见解与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感受抒发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5.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新课程特别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灌输的因素仍然相当明显,教师讲的机会仍然太多,课堂提问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思考价值,学生的讨论活动明显有应付作秀的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但是,李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有所收获,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思考、交流、展示、练习,如课堂初始,让学生提出问题,逐步解答;在提问到“山是怎样思考的”,有个学生提到了“孤独”,李娜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否定,因为考虑到就“只有”山如此思考来说,“孤独”确实可以这么说,但是从人类有启示意义的角度出发(“人”和“山”的思考方式是形成对比的),“孤独”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李娜老师执教的《像山那样思考》也是极富教师个人特色的一节教学课:教师上课仪态落落大方,有很强的课堂感染能力,其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从解文题,提疑问再到步步细究各个问题,到最后对于人类思考方式的探究,教学环节步步提升、层递有序,保证了有效信息的传递,体现了教师极强的课文内容整合能力;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言说自己在文本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与创见。总而言之,李娜老师的课堂是一场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
根据观察到的李娜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本人两个月的实习期中的总体教学表现,总结了以下教学心得:
1.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提供了内容更加丰富的教材,增加了师生选取教学内容的机会,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还没有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的教 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教材,认真研究 新课程的优秀教学课例,认真研究新课程高考,摒弃旧的课堂教学就是通教材的做法,把教学的着眼点定位在学生的学习上,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训练学生的应考 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真正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恰当引入生活中的、网络中的、报刊中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自学、深入探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要加强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我还没有真正步入教学工作岗位,因而我的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独立设计教学的能力、恰当调控教学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写作文章的能力等,还远远不能适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对于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高考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还不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语言毛病还相当多,不会科学地设计教学板书,板书字也非常欠缺正楷硬笔书法的功夫。因而我在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之前,要苦练基本功,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
3.要恰当设计课前学生展示活动。课前展示,不仅能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也能使 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在设计课前学生展示活动时应注意:活动的时间长度一般不要超过5 分钟,内容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要让学生充分做好准备以便取得良好的效 果,要有计划地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机会,形式要多样。
4.要进一步熟悉教材。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我自己认为初中教材上有的课文,学生却说没有学过,造成一些题目学生不会回答。学生的认知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如果不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上就难免出现主观性和盲目性,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何况高考试题的名篇名句默写题目还要测试初中的内容。因而进行高中课堂教学,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能力具备情况,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5.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语文教材只是作品选编,而不是知识体系;语文高考试题注重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而基本不考虑语文教材的内容。这种情况,既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也给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大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和训练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将教材、报刊、网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为我所用,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6.要用好班班通电子白板。为了促进教育快速发展,上级政府投巨资,给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电子白板。班班通电子白板,网络资源丰富,方便运用课件进行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加快专业发展步伐,还应该善于利用电子白板搞好教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课堂魅力,提高 教学效率。
课堂观察报告点评 篇五
让小组合作探究更为有效
——一节小学科学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容易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本次市科学领雁工程实践阶段,我们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过程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大田小学汤晓敏老师,执教内容是《磁铁的两极》,参与课堂观察的小组成员为金挺、戴标灯。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1、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小组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观察内容分为:小组规模;分组的方式;成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
2、根据确定的课堂观察内容,每位成员各自设计好便于课堂中统计和操作的各种表格。
3、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课堂观察研究中,我们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对整节课进行筛选,特别是对实验探究阶段的进行重点关注,看看小组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无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欢的方式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针对实验的情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组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工合作通过记录工具、记录项目、记录方法分别采集了各自需要观察和统计记录的课堂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课后,我们对课堂上搜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归类与讨论。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和诊断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促进其自身专业化发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思考
我们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汤晓敏老师把全班59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6人,1组5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汤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汤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并且在上课时宣布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长、最佳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促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还能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4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28分钟,占整节课的70%。学生活动参与面广,除1人因学习障碍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58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的6次,给小组奖励5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9次,给小组批评的1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12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教师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十分注重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5、科学素养外在表现:尊重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活动参与积极主动。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较全面地收集信息并准确分析信息,个性化多样表达研究成果。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特点问题。
2010台州市领雁工程科学班
金挺
(学号:33号)
课堂观察报告点评 篇六
课堂观察报告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观察点:教师提问有效性 观察人:刘慧霞 观察小结
许晓青老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其中贯穿语言文字的训练,从问题的水平来看,该教师理解性的问题占69.2%,提问技巧较单一,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没有应用性的问题。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在本环节中,教师的直问占100%,无曲问。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以“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贯穿始终,构成清晰的线索。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讲课中不时出现的发人深省的问号,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未作停顿的次数是10次,占76.9%。教师应当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回答方式上,选择个人回答的问题数为11个,两个问题选择齐声回答,在观察时间段内,教师没有选择让学生讨论后代表回答这种方式。学生回答方式比较单一,应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采用多种方式回答问题。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该教师能较为及时地捕捉生成,但理答方式较为单一,简单肯定占46.2%,不作任何评价为23.1%,简单肯定占主要部分,评价语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方能实现评价多元化。教师预设问题过于简单,一问一答式较明显,没有孩子潜心会文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观察报告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观察点:教师理答方式
观察人:刘小敏
张松峰 观察小结
老师们对课堂理答这个词一定感到有点陌生,通过听课学习我对“课堂理答”这一概念有了一点了解:“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的明确的有效的一种评价,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本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4次,占12.1%,这四次基本上都是学生读书出现问题而打断的。这节课学生读完书后老师大部分是以点头或嗯做评价。这节课不存在消极批评。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10次,占30.3%.这一项占的比例比较大。追问10次,占30.3%.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5次,占15.2%.其中也包括老师借学生评价来鼓励学生的。鼓励学生提问1次,占3%.本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占的比例较大的是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和追问。针对这两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重复理答
累而不赘
这节课老师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10次,占30.3%.这里存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清楚,老师加以重复。还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有些没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而是用简单的肯定或重复学生的回答来表示,并赋予一些语音语调,使得学生对答案更清晰,我认为这样的重复还是不可避免的。还存在当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只是单调地重复,接着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这样的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也拖沓了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
(二)深度追问
不断升华
本节课追问10次,占30.3%.这包括当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明确时,老师变一种问法,以降低难度,这是我们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体会句子时,往往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老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文,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进行有效追问让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追问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该倡导顺着学生思路想下去的追问。
总之,许老师在这一节课的理答是比较恰当的,她带领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先让学生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画面,然后再将画面转化到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等融为一体。
课堂观察报告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观察点:教师教学时间分配
观察人:冯党平王茜 观察小结
学习时间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重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把师生的活动划分为两块,即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
从表中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执教者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上。她从生活实际引入,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师生间的交流来进行。她讲解的时间仅为4分41秒,只占用了整节课的10.79%,而探究活动(师生问答)的时间为27分25秒,占用了整节课61.60%的时间,师生问答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教师的提问大多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关注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猜测、推理、验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时间也比较充足,11分32秒,约占总时间四分之一,学生的活动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互相评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新课标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样一种“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现状,提出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新方式。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执教老师把自己的作用始终定位在“点拨”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探讨、交流、实践,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听课过程中和课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教学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不仅为目标服务也为教学效率服务。
2、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才会有的放矢。
3、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4、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