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优秀6篇)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 篇一
在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代数和几何的相关内容。代数是数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通过符号和变量的运算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几何则是研究空间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性质的学科。
本章的第一部分将介绍代数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巧。首先,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代数式来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代数式由变量、常数和运算符组成,我们可以通过代入不同的值来求解代数式的结果。其次,我们将学习如何展开和因式分解代数式,进一步了解代数式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代数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将代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将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几何的学习。在几何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和比较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我们将学习不同形状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进行几何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了传统的讲授和演示,我们还将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还将引入一些现代技术和工具,如计算机软件和互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代数和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无穷。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 篇二
在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代数和几何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代数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并且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它常常出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物品的购买、销售和利润等。不等式是数学中比较大小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在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解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寻找最优解、确定范围和条件等。
在几何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和比较图形的面积、周长和体积,以及如何解决与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几何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土地规划和材料的使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提供大量的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推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还将进行一些团队合作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在评价和反馈方面,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除了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我们还将进行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我们还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代数和几何的知识和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们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无穷。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 篇三
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熟练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熟练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系和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分析问题能力.
一、会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能进行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思考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问题引入
活动2: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3: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4:发现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5:巩固练习、总结、作业
向学生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学生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行简单运算.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学生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单混合运算,使学生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理解.
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巩固分式的运算.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问题一:比较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
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
所需时间为,
如何求出的值?
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进行加减?
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活动2]
1.提出小学数学中一道简单的分数加法题目.
2.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则.
3.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1]
4.教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指出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由两个学生板书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
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够通过思考学会新知识,提高自信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活动3]
1.教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发展的平台”,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
2.教师提出思考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则呢?
教师展示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学生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想到小学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
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活动4]
1.在语言叙述分式加减法则的基础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2]
3.教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
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根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足关系式 ;
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
5.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4]
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说出分式加减法则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及时指出学生在通分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比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通分要仔细.
由此练习学生的抽象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
让学生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准确又有速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5]
1、教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
2、总结: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b)⑴方法思路;
c)⑵计算中的主意事项;
d)⑶结果要化简.
3、作业:
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
学生练习、巩固.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布置作业.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运算的能力,提高准确性及速度.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 篇四
数据的波动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_1, _2, _3,,_n,其平均数为
则s2= ,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 篇五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投影仪
启发式、讨论式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xx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xx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下册 篇六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
2.命题真假的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探讨、合作交流
】投影片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如果这个星期不下雨,我们就去郊游,这是命题吗?分析这句话,这个周日,我们郊游一定能成行吗?为什么?
新课:
(1)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二、例题讲解: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教学建议: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三、思维拓展:
拓展1.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
教学建议:不急于解决学生怎么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可按以下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首先给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证明
(3)启发学生,现在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4)给出本套教材所选用如下6个命题作为公理
(5)等式性质、不等式有关性质,等量代换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师: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建议: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都承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
练习书p197习题6.31
四、问题式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你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哪些知识?
建议:可对学生进行提示性引导,如:命题的构成特点、命题是否都正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作业:书p197习题6.32、3
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
课时2
条件
1.命题的结构特征
结论
1.假命题——可以举反例
2.命题真假的判别
2.真命题——需要证明 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
(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四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学生交流:
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生: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够根据已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生: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生:那可怎么办呢?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命题的结构特征: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假命题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证实真命题